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4-10 16:59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办学大学人才

徐 萍

(常州大学 工会, 江苏 常州 213164)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徐 萍

(常州大学 工会, 江苏 常州 213164)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多元化、特色化的有机结合。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同质化现象明显、办学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等问题。常州大学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突出办学特色,确立应用型、专业型、复合型的多元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实践教学、 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措施和途径,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多元化培养目标; 复合型多元人才; 市场需求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大学已经由社会的边缘走到了社会的中心,愈来愈直接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多样化办学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趋势[1]。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说:“日本大学的定位比较务实,二流大学看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会去高攀世界的尖端科技,一般的本科大学也不会去与研究型大学攀比。”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说:“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类型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 高等教育作为高层次教育,不同类别、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教育设施或环境不同,其选择的培养模式必然是不同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多元化、特色化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有较强创新精神、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生,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定位不准,培养的同质化现象明显

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的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有所不同,既要培养从事一线生产的应用型人才,也需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由于受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对学术化、研究型的价值追求在近几年的高校规模扩张中愈演愈烈,专科要升本科,本科则希望增设更多的博士点、硕士点,教学型大学要转变成研究型大学。趋同的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同质化,特色不鲜明。一方面相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过多,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特色和个性,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更高要求[2]。

1.2 专业结构、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办学特色不明显

目前,部分高校在专业结构的布局上不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的过于墨守成规;有的未经充分论证,不考虑师资条件、办学设施是否达到专业设置条件,不断开设热门专业;有的利用既有有限资源过度地细分专业,未考虑社会需求,导致学生就业难。课程设置方面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办学的特色逐渐弱化[3]。

1.3 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不足

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2方面:一是实验课教学的台套数明显不足,规定应该1人一组的实验往往变成4人一组,1人做,3人看,实验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实验装备与现实工业化生产之间脱节严重,设备的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二是在实习环节上,由于校外实践难度大、成本高、学生安全、实习经费紧张等问题,导致实习环节只是“走马观花”,计划1周的认识实习,实际执行时可能就是1天的参观,计划3周的生产实习,实际执行时也可能只安排1周。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怎么样”这样3个根本问题。这3个问题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改革等紧密相连,与人才培养质量和评价体系息息相关。

2.1 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我校“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按照“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学科建设优先、自主创新优先”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和优势,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大工程观”背景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立足江苏,面向地方,服务行业,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作贡献。

2.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遵循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规律和适应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设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我校以“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办学定位,注重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学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特色,更要树立“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发展”的“跟进式教育”育人理念[4],构建具有常州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通识教育+学科基础平台+选修平台”为模块,强化文、理、工交叉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践,优化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逐渐加重,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2) 专业型人才培养。专业型人才培养以教学改革实验班为依托,如:石油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改革实验班,紧紧围绕“大工程观”办学理念,强化工程应用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实验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人才机制中的联合培养[5]。

(3) 复合型人才培养。常州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华罗庚学院为依托,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加快提升常州大学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学校在江苏省地方高校中率先成立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并在常州籍世界著名科学家华罗庚先生家属支持下,冠名为常州大学华罗庚学院(以下简称华院)。华院以华罗庚先生 “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之精神为院训,以“汇集优秀生源、整合优质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打造复合人才”为办学思路,以“小班教学、名师授课、教学自主、师生互动、注重实践、鼓励创新”为教学组织原则,旨在培养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具有较宽的国际化视野、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领导潜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6]。学院制定了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开放全校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邀请海内外优秀的成功人士开班讲座,走进国内大型企业参观见习,提供优秀的创新导师引领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7]。

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华罗庚学院和教学改革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达100%,教学改革实验班就业率达100%,考研率50%以上,不少学生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未考研的学生也进入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工作,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学以致用、学有专攻、专技结合为培养理念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也收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好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和创业能手。

2.3 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口径是指划分专业时所规定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及业务范围的覆盖面。口径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受教育者以后的职业迁徙或工作方向的转移,也会大大增加其就业后重新培训的难度和成本[8]。借鉴美国、日本一些大学的“大专业、多方向”的普遍做法,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使同一专业具有不同的侧重面,这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组合进行培养”的精神。

我校根据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以石油石化的大工程观办学理念引领学科建设,拓宽学科专业口径,打造石油石化类特色专业和延伸专业。一方面,加强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和深化,发挥我校已有的学科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发掘孕育新专业,大力扶持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并不断加强职业调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学校设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大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并在培养方案中按大类进行课程设计,大学一、二年级实行大类教学。按照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的要求,打通公共基础课,增加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及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造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各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学分达到35学分以上,在总学分中占有较高比重,从而拓宽了通识教育面与专业发展口径。

2.4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9]。我校一直注重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学校规定理、工类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得少于40周,文、经、管、法类专业不得少于30周,构建了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优化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措施和途径,形成了让本科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三早”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学校工程中心、设计研究所、化工研究所以及有工程资质的单位锻炼,让青年教师在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中增长能力和才干。同时,鼓励教师成立跨学科指导团队,协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学生跨专业的视野、思维、知识和能力,寻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

2.5 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

我校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10];鼓励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11]。

我校投入1 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了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素质、自主创新精神和艺术创作能力为目标,集创新实践、技术培训、学术交流、设计开发、艺术创作于一体,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教育教学及研发交流活动,搭建多学科创新活动协同合作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新的有机融[12]合,并组织了跨学科教师指导团队,通过对学生进行科研素质和能力的系统训练,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参赛作品获得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大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2.6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我校依据上级主管部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并借鉴社会评价机构的相关指标,制定适合学校不同专业内涵发展需求的评估指标体系。每年对全校所有专业进行评估,同时建立招生计划与专业评估结果挂钩机制,每年优先安排校级(含)以上重点专业的招生计划,对学校专业评估后10位的专业及近2年新申报专业,通过专业建设负责人现场答辩、专家现场评分,确定专业招生计划和停止招生专业。对新专业申报采取“鼓励申报、控制招生、特色发展、优胜劣汰”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专业动态调节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在建立和完善二级督导、三级听课、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基础上,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功能,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质量考核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

3 关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回答并处理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培养的人怎么样?”这3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尺。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核心,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的内培外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搭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学科平台和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探索改进课堂和实验实训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驱动力,用评价制度驱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References)

[1] 任培秦.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1-115.

[2] 范建丽,陈国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3(5):14-15.

[3] 靖国平.关于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72-176.

[4] 常州大学党委中心组.2010年下半年理论学习资料汇编[EB/OL].http://xcb.cczu.edu.cn.

[5] 毛辉麾,徐淑玲,杨柳新,等.“大工程观”背景下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探索[J].科技信息,2013(11):182-182.

[6] 周光礼.把握契机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8-30.

[7] 韩青青,钟鸣文.探索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浙江大学的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48-51.

[8] 赵双林,贾玉林,李现科.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3):3-4.

[9] 唐景莉,万玉凤.中外大学校长纵论高教“变革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0-05-06.

[10]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4):95-101.

[11] 曾德伟,席海涛,龚方红.试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3(9):42-43.

[12] 陆怡,徐明华,邹海燕.建设现代工程中心实践教学平台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10-113.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 Ping

(Changzhou University Un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its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diversif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alent training.However,the loss of d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common problem in practice for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nsidering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Changzhou University determined to cultivate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profession-oriented talent as well as the compound talent,with the means of widening specialty,bettering the structure of majors,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having research study and innovative experiment,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diversified training target; compound diversified talent; demand for market

2014- 12- 11

2013年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课题(CDGZ2013043)

徐萍(1968—)女,江苏南京,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E-mail:pxu@cczu.edu.cn

G642.0

B

1002-4956(2015)6- 0164- 04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