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完美主义及可能自我的关系*

2015-04-11 06:16高长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完美主义总分分组

高长丰

中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十堰) 442000 E-mail:gaochangfeng575592@126.com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1977年提出[1],主要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达到某种结果的预期,属于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念或信心。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往往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以及学习动机等[2-4]。

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是一种力求完善、完美完成任务的人格特质[5]。早期的完美主义主要测量个体对自我的过高要求,即个人标准。后来的完美主义内涵呈现多元化趋势,如Frost 等人认为完美主义包含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父母期望、父母批评、行动疑虑和条理性等6 个维度[6];訾非将完美主义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两种倾向,并分别编制了积极完美主义量表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7-8]。

可能自我的概念首先由Markus 和Nurius 在1986年正式提出[9],主要指个体如何思考其潜力和未来形象的自我概念或有关未来定位的自我描述,即想要成为的自我(希望自我),可以成为的自我(预期自我)和害怕成为的自我(恐惧自我)。Higgins 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 discrepancy theory)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包括3 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现实自我(Actual self)[10]。现实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理想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应该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称为自我导向(Self-guides)或自我标准。自我差异(Self- discrepancy)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因此,狭义的可能自我,主要是指Markus 等人提出的“预期自我”,而可能自我概念里的“希望自我”和Higgins 提出的“理想自我”含义接近。目前,已有研究者尝试编制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问卷[11],也有研究者致力于研究可能自我的相关概念与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杨昭宁等人认为,自我概念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2],严秀英等人则认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落差与学习能力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13]。

以往的研究多探讨可能自我的相关概念对自我效能的影响,而对完美主义与可能自我的关系则鲜有研究;此外,不少研究人员编制量表或问卷来对个体的理想自我或可能自我(狭义)等概念进行定量描述,但很少有人研究这些观念如何体现在个体对自己某一科目考试的成绩预测上。本研究拟对自我效能和完美主义与可能自我的关系进行分析,试图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入的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湖北省十堰市某师范学院大一年级语文教育专业的8 个班级中随机抽取4 个班级,集体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问卷198 份,剔除规律作答以及未完整作答的问卷5 份,有效问卷为193 份,男生27人,女生166人;班干或系干57人,普通同学126人。总有效率96.5%。

1.2 方法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采用Schwarzer 等人编制、王才康等人翻译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信度、效度良好[14]。完美主义的测量借鉴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中的个人标准以及消极完美主义问卷中的极高的个人目标与标准部分的项目。可能自我概念里的想要成为的自我(希望自我),可以成为的自我(预期自我),为了和自我差异理论里面的相关概念相一致,分别称其为理想自我和可能自我。理想自我和可能自我的测量主要借助于学习者对某一门具体学科(儿童学习与发展心理学)的期末考试的成绩预测。

具体程序是,在该专业学生期末考试前的两周(2014年6月13-15日),要求被随机抽取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依据儿童与发展心理学任课教师统一发布的期末考试复习大纲(考试题型、知识点分布)和对整个学期的所有已经学习课程的统筹规划,来预测两个分数:第一,你觉得你的“心理学”课程可能考多少分?第二,你希望你的“心理学”考多少分?第一个分数标志为可能分数(可能自我),第二个分数标志为希望分数(希望自我)。为了方便学生预测自己分数,研究采用区间估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只要预测自己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所在的区间即可,比如说,学生觉得自己的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在哪一个分数段,0~10 分还是10~20 分,以此类推。在数据处理时被试的希望分数与可能分数主要以预测分数所在分组区间的组中值来代替。被试在预测希望分数与可能分数同时填写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10 个项目)和完美主义量表的极高的个人标准维度部分(9 个项目)。为了便于被试作答和统计分析,两个问卷都采用李克特4 点量表计分,1 分表示完全不正确;2 分表示有点正确;3 分表示多数正确;4 分表示完全正确。在期末考试结束后再登记被试的该科试卷的实际分数,界定为现实自我。

1.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 果

2.1 相关分析

将193名被试的实际分数、可能分数、希望分数、自我效能感以及完美主义等指标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被试的实际分数与自我效能总分以及完美主义总分相关不显著。可能分数与希望分数相关程度最高,为0.581;自我效能总分与完美主义总分的相关次之,为0.530;其余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多在0.2~0.3 之间。可能分数和希望分数的高相关表明个体在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作出预测时,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往往以现有的能力为基础,自己觉得自己可能考的分数低,自己希望考的分数也不会太高。自我效能总分和完美主义的高相关也似乎表明了这个特点,也就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强,个体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就会较高,反之亦然。然而,可能分数与自我效能总分的相关只有0.291,希望分数与完美主义总分的相关只有0.222,两个相关尽管在0.01 水平上显著,但从表面数值上看,毕竟属于较低的相关,似乎说明个体的可能分数与自我效能总分的关系以及希望分数与完美主义总分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受某些未查明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们的直接关系的程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表1 实际分数、可能分数、希望分数、自我效能、完美主义等的相关(r)

2.2 因子分析

王才康等人研究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只有一个维度[15]。完美主义量表里极高的个人标准分量表尚无研究者对其维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发现,利用现有的大学生样本,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分量表是可以尝试着进行更深层次的维度探索的。

2.2.1 一般自我效能感因子分析 对193名被试的数据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相关矩阵进行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χ2=467.671,df=45,P=0.000),KMO 值为0.851,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项目得分与自我效能总分的相关在0.525~0.672 之间,均在0.01 水平上显著,每一个项目的项目共同度在0.322~0.681 之间,见表2。经过Promax 斜交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 的标准,划分为两个因子,共解释48.851%的方差贡献率。因子一包括项目5、2、1、4、3、10,反映了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和坚持性,因此,命名为“自信与坚持”。因子二包括项目9、8、7、6,反映了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冷静心态和变通特征,所以,将该因子命名为“冷静与变通”。

表2 一般自我效能探索性因子分析

2.2.2 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因子分析 对193名被试的数据对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相关矩阵进行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χ2=516.591,df =36,P =0.000),KMO 值为0.818,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项目得分与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总分的相关在0.497~0.738 之间,均在0.01 水平上显著,每一个项目的共同度在0.406~0.692 之间,见表3。经过Promax 斜交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 的标准,划分为两个因子,共解释54.532%的方差贡献率。因子一包括项目8、9、2、3,反映了个体在制定目标时追求比别人更高、更强的倾向,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优于他人的标准”。因子二包括项目6、5、7、1、4,反映了个体制定目标时惧怕失败或者绝对的完美主义观念,所以,将该因子命名为“绝对观念倾向”。

表3 一般自我效能探索性因子分析(±s)

表3 一般自我效能探索性因子分析(±s)

项 目 与总分相关 共同度 优于他人的标准绝对观念倾向8.我定下的目标比周围大多数人都高。0.698**0.692 0.823 9.我有极高的目标。0.687** 0.627 0.766 2.比起我,别人似乎比我更能接受低一些的标准。0.497** 0.406 0.709 3.比起大多数人,我要求自己在每天的工作中有更好的成绩。0.616** 0.519 0.709 6.我渴望自己能取得最卓越的成就。0.705** 0.667 0.808 5.我是个理想主义者。0.498** 0.481 0.799 7.我对自己的成就有极高的期望。0.738** 0.654 0.711 1.如果我不给自己定下最高的标准,我很可能沦为次等的人。0.623** 0.434 0.633 4.我厌恶做事不能做得最佳。0.665** 0.428 0.455特征值 3.732 1.175方差贡献率41.471 13.061

2.3 独立样本t 检验

2.3.1 “是否是班干”独立样本t 检验 本样本中班干或系干57人,普通同学136人。对班干或系干以及普通同学在实际分数、可能分数、希望分数、自我效能总分、自信和坚持、冷静和变通、完美主义总分、优于他人的标准、绝对观念倾向等指标上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见表4。两个样本方差差异不显著。总的来说,班干或系干同学在各项指标上得分都比普通同学要高(绝对观念倾向因子除外)。在可能分数、希望分数、自我效能总分、自信和坚持、优于他人的标准等指标上二者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在0.001~0.043 之间。说明班干或系干比普通同学似乎有更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更高的个人标准,他们往往更有自信和坚持性,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表4 “是否是班干”独立样本t 检验

2.3.2 “自我效能感”独立样本t 检验 将193名被试按照自我效能总分从低到高排序,选择前52名(27%)被试组成自我效能感低分组,后52名(27%)被试组成自我效能感高分组。对低分组和高分组在实际分数、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等3 个指标上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5。低分组和高分组方差差异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低对实际分数没有影响,而对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的预测上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得分低的学生预测的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都低,得分高的学生相反,低分组和高分组对可能分数和希望分数预测的差距在6分以上,在0.01 水平上显著。

表5 “自我效能感”独立样本t 检验(±s)

表5 “自我效能感”独立样本t 检验(±s)

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因变量 F Sig.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低分组 高分组实际分数 0.049 0.825 -1.722 102 0.088 -2.30769 75.6923 78.0000可能分数 0.034 0.853 -3.841 102 0.000 -6.92308 60.3846 67.3077希望分数 0.374 0.542 -3.844 102 0.000 -6.28846 75.5769 81.8654

2.3.2 “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独立样本t检验 将193名被试按照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总分从低到高排序,选择前52名(27%)被试组成完美主义感低分组,后52名(27%)被试组成完美主义高分组。对低分组和高分组在实际分数、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等3 个指标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6。低分组和高分组方差差异不显著。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得分高低对实际分数没有影响,而对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的预测上产生影响。个人标准低的学生预测的可能分数以及希望分数都低,个人标准高的学生相反,低分组和高分组对可能分数和希望分数预测的差距在6 分以上,在0.01 水平上显著。

表6 “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独立样本t 检验(±s)

表6 “完美主义(极高的个人标准)”独立样本t 检验(±s)

方差齐性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因变量 F Sig.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低分组 高分组实际分数 0.589 0.444 -1.603 102 0.112 -2.34615 74.8077 77.1538可能分数 0.837 0.362 -3.423 102 0.001 -6.32692 59.8269 66.1538希望分数 0.565 0.454 -3.864 102 0.000 -6.44231 74.6538 81.0962

3 讨 论

受测大学生中班干或系干预测的可能分数比希望分数与普通同学高3 分左右,差异显著。班干或系干在自我效能总分、自信和坚持以及优于他人的标准等方面也优于普通同学,而在实际分数以及冷静与变通、完美主义总分、绝对观念倾向等方面和普通同学差异不显著。这似乎表明班干或系干在某些学科的学业成就上和普通同学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冷静和变通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也反映了这一特征。但是,他们的可能分数和希望分数比普通同学高,说明相对于普通同学来说,班干或系干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而且较为自信,这一点也可以从自信和坚持以及优于他人的标准二者得分差异显著上可以看出。

本研究完美主义的测量借鉴中文Frost 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中的个人标准部分的项目以及消极完美主义问卷中的极高个人目标与标准部分的项目。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提出[15],个体的情绪是由其观念引起,理性的观念引发理性的情绪,非理性的观念引发非理性的情绪。非理性的情绪有3 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在绝对观念倾向维度里有这样的项目"如果我不给自己定下最高的标准,我很可能沦为次等的人","我厌恶做事不能做得最佳"。这些项目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观念的倾向。受测大学生中班干或系干与普通同学在完美主义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在绝对观念倾向上差异也不显著,似乎说明班干或系干尽管在优于他人的标准上得分比普通同学高,但是并未影响总体的个人标准,也未造成非理性观念的明显差异。

自我效能感低分组在可能分数与希望分数的预测上都比高分组的低,均值之差都达到6 分以上。自我效能的定义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达到某种结果的预期。因此,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预期可能分数比高分组低,原因是比较明确的。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因此,低分组的被试可能经历更多的失败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偏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又影响到他们对学业成就的期望。但在实际分数上低分组尽管比高分组得分低了2 分以上,但是差异未达到0.05 水平显著,这似乎说明,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实际成绩并不差,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信心方面。

完美主义低分组在可能分数与希望分数的预测上都比高分组低,而在实际分数上差异不显著。这似乎是因为完美主义者主要表现在个人标准上,高个人标准的个体必然会有更高的个人期望值,从而导致其希望分数更高。不过这种对自己成绩的更高的期望是在他们对自己能力的预判的基础之上的,如果预测自己实力较低(可能分数低)而对自己提出过高的期望(希望分数高),这种理想自我与可能自我的反差可能导致个体的焦虑倾向。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样本容量以及取样代表性的问题。研究者只抽取了某师范学院中文系的部分师范类同学,只收集到193份完整的数据资料,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期待以后研究时能够取得更大的样本,并且能鼓励被试对更多的科目成绩进行预测。第二,在分数估计时,为了让学生方便,采用了区间估计的形式,而且这种分数段是人为确定的(10 分为一段,如40~50分),这也可能会影响估计的精度,也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1]Bandura A.Self- 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191-215

[2]黎兵,杨嘉乐.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25(4):67-71

[3]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45

[4]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1):192-196

[5]Frost R.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90,14:449

[6]Frost R O,Marten P A,Lahart C,et al.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J].CognitTherRes,1990,14(5):449-4681

[7]訾非.消极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40-344

[8]訾非.积极完美主义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24-426,419

[9]Markus H,Nurius P.Possible selve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1:954-969

[10]杨荣华,陈中永.自我差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8,31(2):411-414

[11]贾远娥,李宏翰.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76-478

[12]杨昭宁,孔祥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80-82

[13]严秀英,金瑛,张光星.论理想与现实自我的落差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8):17-19

[14]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15]王学升,徐凯华,张胜云,等.理性情绪疗法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低自尊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2):1423-1425

猜你喜欢
完美主义总分分组
你是完美主义的领导吗?
完美是个坑
分组搭配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怎么分组
分组
完美主义是完美,还是完蛋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和自己好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