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初探*

2015-04-11 08:58许晓斌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大学图书馆

许晓斌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开放大学师生教研、学习模式和信息需求的变化,作为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资源体系的开放大学图书馆,面临重大转型的变革与创新,服务体系正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从阶段性服务到为终身教育服务、从物理空间服务到虚拟空间服务转型,服务方式正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转型。这些变化趋势迫使我们重新制定开放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主导发展战略,亟需对提供的服务因应而变,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知识获取、共享与创新的需求。

开放大学图书馆如何打破传统简单的信息推送与定制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将知识服务的理念引入到开放大学教研和学习领域,将知识服务嵌入式、交互地融入开放大学师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是新常态下开放大学图书馆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二、研究综述

我国图书馆界对知识服务的研究最早为任俊为1999年发表的《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一文。在中国知网中以 “知识服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范围是1999-2014年,共检索出2359篇论文,其年限分布见图1,从图1可看出论文数量基本上在2002年后呈指数型方式高速增长,2011年后稍有放缓,其原因是各种会议、政策有关资源共享精神的推动,如2002年全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实践学术会议,2004年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研讨会”,2012年《图书情报工作》主办的“知识服务的现在与未来”专家论坛,都直接推动了论文数量的激增。在目前相关的研究中,我国学者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1999-2014年知识服务论文发表数量

(一)理论研究

知识服务的基本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共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定义:张晓林认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分析为之知识服务[1];李霞认为知识服务是一个满足客户不同类型知识需求的服务过程[2]。知识服务的必要性方面,早在2000年陈景增论述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3]。对于知识服务的特征,黄淑敏概括了个性化、定制性、集成性、创新性等4个特征[4];胡昌平等认为以用户为中心、集成化、知识化、智能化是知识服务的特征[5]。

(二)技术研究

郭琳[6]、王胜海[7]分别论述利用知识网格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李晨晖研究大数据关键技术应用于知识服务平台[8];刘乃强运用知识管理和SaaS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图书馆云计算公共知识服务平台[9]。

(三)对策研究

任树怀等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论述了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实现目标、总体架构、实现技术和实现方法[10];胡小丽利用LibGuides(国际性学科化知识服务平台)推动学科服务工作[11];邵喜武提出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服务链良好运行及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措施[12]。

三、现行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本文除了对中国知网的文献进行调研外,还利用搜索引擎逐一访问各个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归纳出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模式和特点,大致包括馆藏资源服务、专业化知识服务、数字化参考咨询知识服务、移动知识服务、面向UGC的知识服务、个性化知识服务六种,详见图2。

图2 现行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分析现行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组织形式和实践应用,几种模式优势各异,同时又各自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分析见图3。然而就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来看,任何一种模式总有或这或那的优劣,面对新常态、新标准、新机遇,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各种模式的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同时在横向的虚拟和实体空间及纵深知识层面上满足用户的需求。

图3 各种知识服务模式对比

四、开放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策略

开放大学图书馆如何将知识服务的理念引入到开放大学的教研和学习领域,将知识服务嵌入式、交互地融入开放大学师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开放大学图书馆要迫切解决的难题。根据远程教育的特征和教研、学习模式,笔者所在的开放大学图书馆也为此做了一些尝试。

(一)多元化馆藏资源服务

1.打造人文书香服务环境,现有独立馆舍面积约4千多平方米,7个库室采用藏、借、阅、参、网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设有阅览席位500多个,电子阅览席位200多个,开放时间从早上九点开放到晚上十点,周一至周日从不间断,周开放时间达到91小时以上,年均接待读者4万人次,年均借还图书2万册次。

2.打造高科技服务体验,开展基于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触摸屏等新媒体服务,开拓数字资源触摸屏服务和覆盖全馆无线网络服务,将传统的阅读习惯和最新的数字阅读理念的优点合而为一,为学习者创造全新的学习阅读新体验,以迎合泛在学习环境下读者资源获取和使用需求,拓展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阵地。

3.打造个性化知识服务,开展科研定题参考、学位论文指导、科技查新和信息检索培训等深层次、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二)远程教育泛在知识服务

结合开放教育特色,创新性地解决了分布在校园外的师生读者利用数图资源问题,整合数字图书馆资源平稳进入电大在线平台、无缝进入广州市职工教育网平台、广州市数字化学习港,率先为开放大学系统数图资源共建共享破解屏障。目前,已实现全系统教职工在家访问图书馆数字资源,日均访问达300人次,并逐步向分布在整个广州地区的学生开放,让我校的开放学员在家中、在工作场所中、在社区都可以使用数字图书馆进行阅读和学习。

(三)移动知识服务

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移动服务高度集成、读者与馆员及信息资源高度交互,实现师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设备享用图书馆数字资源和服务。还特别设立了移动阅读体验区为读者提供移动阅读服务。移动图书馆现有一百多万种电子全文图书和九千多万篇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在线或下载离线阅读,还可以查询个人借阅信息,图书到期、预约的短信提醒服务。自2012年9月正式上线以来,移动图书馆平台注册用户数近2万人,交互短信服务近22万条次,总访问量近150万人次。

(四)微媒体知识服务

依托开放网络社区,利用新浪微博、微信开展“图书馆微服务”,及时发布图书馆最新鲜的藏书资讯、馆情馆讯、服务信息、活动播报、读书交流,引入社会导读资源和学术界前沿资讯,收集读者意见和建议,为读者提供从数据、信息到知识层面的细小的“微”媒体服务。我馆发布的微博、微信内容着重于丰富性、及时性,并引入配图、音频、视频、链接等多媒体微博形式,微博、微信被转发数、被评论数明显提高,开展以来已形成了一个固定圈子的互动交流平台,并逐步打造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络文化品牌。

(五)SNS知识服务

当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Web2.0或者图书馆界的lib2.0,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读者至上。学校打造的“读者空间”网络社区平台,整合了开放教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资源和灵活完善的服务体系,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包括学习、阅读、娱乐和服务等要素的“一站式”个人综合网络环境。读者空间运行以来,注册读者已达两万人,越来越多的读者共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以及学习资源,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我校校园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

五、结语

在当今知识型经济社会和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的背景下,对开放大学知识服务的研究将知识服务嵌入式、交互地融入开放大学师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助于知识共享与转移,最大限度地满足开放大学师生对于知识获取、共享与创新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同时有助于开放大学提升服务能力,适应时代转型,夯实开放大学资源建设之路。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0-35.

[2]李霞等.知识服务的概念、特征与模式[J].情报科学,2007(10):1584-1587.

[3]陈景增.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情报科学,2000(7):622-624.

[4]黄淑敏.近八年来我国知识服务研究综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55-58,62.

[5]胡昌平,严炜炜.基于概念图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拓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6):37-40.

[6]郭琳.利用知识网格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J].情报资料工作,2005(2):29-31,40.

[7]王胜海,钟瑛.知识服务技术研发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2(11):12-15.

[8]李晨晖等.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2):29-34.

[9]刘乃强,武巍泓.构建图书馆SaaS模式知识服务云平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9):28-31.

[10]任树怀等.基于图书馆2.0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58-62.

[11]胡小丽.国内图书馆基于LibGuides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应用调查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6):81-86.

[12]邵喜武,杨俊.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13(4):20-23.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大学图书馆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