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及历史作用

2015-04-11 14:36康健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

康健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及历史作用

康健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在以往文化理论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系统分析国内形势、主要矛盾及阶级关系之后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文化领域的独创,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的一种文化策略,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文化理论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多元性、过渡性的特征。对于支援抗日反帝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动先进文化潮流与丰富党的文化理论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历史作用

从土地革命时期强调阶级立场与阶级斗争的“普罗文化”,到抗战初期为动员全民族抗战而提出的阶级立场与民族立场相结合的抗日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政策主张不断深入。抗战时期,在系统分析了国内形势、主要矛盾及阶级关系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以往任何时期、任何派别都不同的全新文化理念——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文化理论,反映了“五四”新文化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化理念与主张,解决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性质、文化主体及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相较于以往的文化理论,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支援抗日反帝战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以及引导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

何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①[P708~709]这是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凝炼阐述与直观表达。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文化理论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在文化领域的独创,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的一种文化理念与主张,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多元性、过渡性的特征。

(一)时代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指导文化工作的根本准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兼具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广大工农群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长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造成广大工农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思想水平落后。普及教育、文化启蒙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相结合,通过扫盲运动、普及教育、发展大众文艺、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等方式,在工农群众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党的革命政策主张,普遍提高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阶级觉悟与政治觉悟。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文化,武装了原本没有文化优势的工农群众,并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从此成为广大工农群众争取自身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加上抗战的紧迫形势,又强化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的“救亡”功能。文化作为救亡图存的重要思想武器,更强调阶级立场、阶级斗争的阶级属性,毛泽东曾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②[P865]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作为“文武”两条战线之一,文化更主要的是被视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②[P866]文化绝对服从政治工作、服务政治斗争的工具性被无限放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在这一总方针的指导下,“新民主主义文化更侧重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社会动员、整合力量支援政治斗争方面的功能而弱化了文化的其他社会功能”。③诚然,这是受战争年代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是确保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要措施。从实施效果来看,为阶级斗争与政治斗争服务的文化政策确实也发挥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支援革命斗争的重要作用。但是,成功的经验在建国后被直接复制进新中国的文化政策之中,文化的阶级性与工具性被继续强化,这不仅影响了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也阻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科学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既涵盖了“五四”新文化时期“民主”“科学”等先进文化内核,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具体反映,符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其科学性显而易见。首先,它明确了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领导权问题。毛泽东曾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文化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还有领导作用。在‘五四’以后,这个阶级的文化思想却比较它的政治上的东西还要落后,就绝无领导作用,至多在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一个盟员,至于盟长资格,就不得不落在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肩上”。①[P698]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确立,实际上就解决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问题。不同于帝国主义文化、封建文化、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文化、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文化,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特殊国情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进步文化人士与知识分子广泛参与的新式民主主义文化。在这一文化体系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与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其重要特征。其次,它强调人民大众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体。新民主主义文化注重人民大众(尤其是工农)对文化知识、文化权利的获得与享受。中国共产党发展早期的文艺大众化理论,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方向拓展为文化大众化理论,并运用于苏维埃政权建设以及广大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文化实践中。扫盲运动、普及教育、推广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群众性革命文艺活动等具体文化措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广、普及文化大众化理念的决心与目标,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①[P708]最后,它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新文化时期民主与科学的文化主题。民主方面,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时期追求个人自由与解放的民主观,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民主概念,阐释了以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满足最大多数民众的文化利益与要求的新的民主价值观,“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①[P708]科学方面,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更强调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与观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的方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发展反映民族解放与独立,体现民族实际与特点的新文化。

(三)多元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又是一个多元的政策体系。从其文化思想理论来源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民本思想等文化元素,经过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经验教训总结,最终汇聚到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之中,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其内部包含的文化思想来看,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个包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多元文化思想与精神需求的文化体系。为了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强调要联合除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以外的所有被压迫的阶级、阶层共同革命,这就决定了革命阵营中不同政治态度、文化思想并存的局面,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体系必须反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政治力量的文化利益与要求。为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政策中既包含“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唯物论和自然科学思想”,①[P707]也“容许包含各种各色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②[P868]这种在观念上反映革命统一战线中不同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利益要求的文化政策体系,其内部必然呈现出各种文化思想多元并存的特征。

(四)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又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政策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及其实践已经非常成熟,本应在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后形成并逐渐发展的文化政策体系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得以完成,这主要因为中国共产党依托于根据地而获得的长期稳定的局部执政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④[P57]这样,形成于革命阶段的较为成熟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已经指明了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现阶段上中国新的国民文化的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①[P706]这段话精辟地点明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过渡性特征,不同于以往中国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目标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文化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存在许多重要的社会主义因素,比如,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人民大众的文化主体地位等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社会主义因素,反映到我们的国民文化也有社会主义因素”,①[P704]并且,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①[P704~705]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些因素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作用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文化理论与实践工作的系统总结,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开放、多样的文化风貌与机制,既适应了抗战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又明确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任务与方向,对于支援抗日反帝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动先进文化潮流与丰富党的文化理论工作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指明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新民主主主义文化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化理念与政策主张,是关于中国文化性质与发展方向的完整的政策理论体系。它完成了从“五四”新文化时期“民主、科学”的文化追求向“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升华;它实现了“五四”新文化以来中国文化主体由知识分子向工农大众的历史转换;它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产物,符合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适合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殊国情,为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同时,“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体系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全国的文化权力做了政策形态上的准备,在中国文化政策的现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⑤[P210]

(二)有力支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①[P663~66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形成的,它充分体现了“五四”以来人民大众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独立的文化价值观,也顺应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与时代主题,因而,这一文化体系具备巨大的文化感召力与吸引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它不仅对于文化领域肃清帝国主义奴化文化与封建主义腐朽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实践中成为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激发人民大众阶级觉悟与革命热情,实现反帝反封斗争目标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有力配合、支援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经验

新民主主义文化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文化态度和文化主张变成了文化实践,并在具体操作中通过不断探索去解决各种文化关系、文化问题,比如,对文化古今中西关系的探讨,对知识分子政策的不断发展,对文艺大众化理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等,不仅完善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工作,加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的局限性

新民主主义文化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理念与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指导文化工作的根本准则,并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做了理论与实践的必要准备,这一政策体系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政策体系,其中还有不甚科学、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过分强调文化的政治服务功能,使文化从属于阶级斗争,这造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政策理念中忽视文化自身特点而夸大文化的阶级性与工具性的倾向;对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内涵的阐释过程中,将最初“民族、民主、科学、大众”的文化特征阐发为“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将民主化融入大众化、以大众性取代民主性(“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①[P708]),这一提法虽然符合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历史特征——必须发动以工农为主的大众化革命才能实现民主化,体现了民主化与大众化一致性的一面,但是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较长过程来看,却不免过于简单化,容易造成党的文化政策中民主与大众概念的偏差、混淆。可以说,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定位的摇摆,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波动,建国初期“双百”方针未能贯彻始终,甚至“文革”的爆发,都与新民主主义政策体系中这些局限性有必然的联系。

注释: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 康健.中国共产党文化政策的发展历程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④ 李冉.启蒙·濡化·创新——中国共产党与文化现代化[M].东方出版中心,2011.

⑤ 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彭 琳)

康 健(1978-),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2015-10-25

K26

A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论战与湘学的新民主主义转型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