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2015-04-11 14:36刘君杰刘亚芬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0034北京师范大学北京00875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就业指导

刘君杰,刘亚芬.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0034.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00875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刘君杰1,刘亚芬2
1.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进行与深入,就业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大学生就业模式发生转变。师范类大学生由以前的包分配转为和其他专业一样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价值取向不断变化。根据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变化特点,对其就业价值取向及引导教育进行深层次分析与研究,并提出措施来引导师范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进而巩固基础教育,提升师范生就业率。

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国家就业改革的深化和就业政策的落实

当前,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普遍低迷、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影响,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将再次唤起人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就业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二)有利于师范类大学就业引导工作的具体实施

由于我国专门的师范院校数量少,同时受师范生就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师范类院校开始逐步向综合性院校转变,导致师范类学校针对师范生的就业引导工作受到阻碍,不能及时地进行具体实施。但是师范生就业情况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进行研究是必要而紧迫的。

(三)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目前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师范类大学生由于出口相对较窄,其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问题。因此,对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措施,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并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到适合的岗位发挥才能。

二、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一)积极变化

1.择业自主性增强,就业观逐渐成熟。调研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虽然师范生期待毕业时能拥有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部分毕业生克服了对第一份工作的过分挑剔,而是秉承着“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这一观念,毕业后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以减轻自己的就业压力。从师范生对这一就业观念的理解与认同中不难看出,他们逐渐地在积极面对、勇敢地接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在选择职业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自信。相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中把握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而这种择业态度的变化特点恰好表明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已较为成熟。

2.择业挑战性增强,就业选择逐渐多元化。多数师范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第一选择仍是与专业对口或不对口的教师职业。但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从事教育事业已经不再是师范生唯一的毕业去向,部分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学术修养,谋求更高的发展平台,选择继续考研深造;也有一些同学想考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再有一些同学为了给自己足够的发展空间,快速提升个人能力,他们选择迈进公司、企业的大门;还有少部分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用自己聪明的头脑和大学四年积攒的经验选择自主创业。总而言之,与以往相比,师范类毕业生越来越敢于尝试不同性质的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选择逐渐多元化。

(二)消极变化

1.重视就业的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虽然在职场竞争中,部分师范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但是,他们的自我主体意识日渐增强,更期望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因此,在就业选择中经常会以是否有个人发展空间、能否发挥自身专长来作为岗位选择的重要标准。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把物质的多寡、工作环境的好坏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标准,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例如,很多师范生会将工作地域作为选择职业的一个限制条件。大部分师范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外地求职,倾向于在离家较近的城市就业。面对支教、下基层、去西部等问题时,他们内心都很矛盾,因为他们更愿意选择到工资待遇高、工作地域好、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方去工作。另外,师范生在学校长期接受党的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哪里需要自己,就选择去哪里工作,但事实证明,在做出最后的决定时,只有少部分同学表示愿意主动参加这些工作,很多人表示在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时才会考虑这些工作,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坚决不会去。因此,可以看出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明显地出现重视就业的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这一变化特点。

2.重视求职目标的物质利益,轻视精神享受。这一变化具体体现在两方面:职业定位和就业地域取向。调研发现,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在确定职业定位时,优先考虑个人的薪酬待遇和发展机会。这些师范生认为无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与否,薪酬回报是最主要的考虑因素,公立学校、有编制的单位、薪酬高的学校是他们就业的首要选择。其次,在就业地域选择中,他们更倾向于经济、工作环境优越、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户口师范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优先考虑离家近的地方,而欠发达地区考出来的师范生,毕业后往往会努力留在城市工作,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放弃回到家乡发展。在就业选择问题上,不论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师范生,很多都会追求高薪、有编制、大城市的工作机会。

3.重视自身的外在包装,轻视自身的技能提升。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目前大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过程一帆风顺,缺乏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历,自我评价普遍偏高,不能客观定位自我,所以,在择业时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坐标。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跟不上步伐,使师范生内在实力不断降低,导致师范毕业生在寻求职位时,不能通过充分发挥自身实力来为自己找到更好的岗位。另一方面,随着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同学在选择职业时,过分注重外在包装,忽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希望通过美丽的外貌装扮吸引招聘单位的眼球,通过简历的外在形式而不是内在技能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总之,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专业轻品德这一就业价值取向变化趋势,也成为导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

(一)自觉为师范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取向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师范生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政府、高校适应当前形式,出台新政策,采取新措施,自觉为师范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

1.营造良好的就业取向引导教育环境。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依托良好的环境,否则工作无法进行。因此,在师范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中,政府和高校必须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取向引导环境。例如,国家可以出台正确引导师范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相关政策,加大基层就业鼓励政策,为在贫困地区、基层、农村就业的师范生提供继续教育机会,提高经济待遇。此外,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政策指导,要及时向毕业班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公开就业程序,切实减少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还要为自主创业的师范生提供一定物质支持,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师范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师范院校则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对就业政策体系做出完善,加强师范生技能培训,从而为师范生营造一个优良的就业环境。

2.建立完善就业机制。师范学校针对师范生的就业现状及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成立就业相关部门,如:招生就业指导处,各学院毕业生办公室等;设立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向招聘单位推荐毕业生的专门就业咨询人员,帮助师范生就业;经常举办不同职业的招聘会,做好招聘单位来校对毕业生的面试工作。

3.结合专业队伍与社会支持。综合各种资源,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活动。与各级就业部门加强联系、与各中小学、各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提前让师范生走上实习的工作岗位,提升就业技能,同时让学生清楚认识就业现状,并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技能产生客观评价,查缺补漏,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二)积极促进师范生的就业指导

1.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调查数据显示,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在高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必须针对师范生本身进行全面设计,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首先,课程要涉及当前社会就业现状的理性分析知识,其次,要涉及拓宽师范生个性发展空间、提高其就业素质和能力的知识。只有做到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及学科建设,进而积极促进师范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2.做好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应该提前接受职业价值观教育,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具体情况,设计适合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就业价值引导。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需求,充分调动辅导员、专职就业人员、社会用人单位、校友等资源,安排不同层次人员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指导内容要充实,有所区分,杜绝千篇一律。如:辅导员作为师范生大学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并根据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经验,做好应届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招聘会,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就业状况,指导学生写求职信等;社会用人单位要提前向师范毕业生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使其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增加求职成功的砝码。

(三)努力提高师范生自身就业能力

1.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师范生技能是师范类毕业生求职的“敲门砖”“金刚钻”师范生只有真正掌握良好的教师技能,有一技之长,在就业竞争中才能具有绝对优势,顺利就业。所以,大学期间要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就业技能。如,就业故事演绎大赛、“我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惊喜与尴尬”故事讲述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无领导小组面试讲座等,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提升求职技能。同时,还要虚心地向榜样学习,听取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的经验交流,积极地走向农村、走向基层。

2.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良好的就业心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推动力量。只有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才能使毕业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利益与精神享受、自身的外在包装与自身的技能提升这三对矛盾之间的关系,坚信劳动只有分工区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才能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师范生作为大学生的一部分,其就业问题也备受关注。师范生能否更好地就业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学生就业水平,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而师范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对师范生就业具有关键作用,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探寻出更有力的引导措施,真正起到最佳的效果,进而更好地促进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1]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2]高飞.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

[3]李志刚.浅析高校毕业生管理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8(1).

[4]黄曦.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彭 琳)

刘君杰(1982-),女,辽宁东港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亚芬(1991-),女,辽宁朝阳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2015-10-13

G658.3

A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