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中示现词格的运用及心理机制分析

2015-04-11 13:32郑子曼蔡淑华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王道士苦旅生动

□郑子曼 蔡淑华

《文化苦旅》中示现词格的运用及心理机制分析

□郑子曼 蔡淑华

《文化苦旅》在散文中很有代表性,文中作者采用了许多修辞方法,本文基于想象的心理机制从示现的角度对《文化苦旅》进行研究,主要从示现的分类想象来源的分类进行分析描写,从而对示现的特点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进行浅显的分析。

示现;想象;想象来源;刺激

“形散而意不散”是散文的独特魅力,这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慢慢靠近,细细品味。在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格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活力,使读者更好的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示现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文本的模式,在作品中显而易见。“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这是余光中先生对余秋雨的评价。的确,面对这位大师,我们可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他的《文化苦旅》已经再版很多次,书中在描写作者的思想、感受时多采用示现的修辞方法,本文通过想象的心理机制从示现的角度对2004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以及2014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苦旅》进行研究。

一、示现的分类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闻不见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辞格。所谓不见不闻,或者原本早已过去,或者还在未来,或者不过是说者想象里的景象,而说者因为当时的意向极强,并不计较这等实际间隔,也许虽然计及仍然不愿受它拘束,于是实际上并非亲身经历的,但说得好像亲身经历过一般的辞格。示现可分为三类:预言的示现,悬想的示现,追述的示现。下面结合书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一)预言的示现

预言的示现,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已经摆在眼前一样。即并未发生而预测的事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让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是语言运用者综合现实想象得出的,所想象的情景应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相契合。例:

1.我对杭州,现在只剩下一个最小的建议了:找一个合适的角落,建一座马可·波罗的雕像。雕像边上立一块碑,把他最早向世界报告的那些有关杭州的句子,用中文、意大利文和英文镌刻出来。而且一定要注明年代。(2014版本《杭州宣言》)

2.好吧,你们就这么固执地肃立着吧。明天。或许后天,会有一些游人,一些少年,指指点点,来破读这些碑文。(2004版本《柳侯祠》)

以上的例子皆属于预言的示现的例子,例1是作者提出的建议,并未发生,但却描写的那样细致,“建一座雕像”,“边上立一块碑”,“用中、英、意三种语言镌刻最早向世界报告的杭州的句子”,虽未发生,但作者用了几个很简单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开了一幅未来的画卷。例2是作者对柳侯祠的石碑未来的想象,一些游人或者年轻人对石碑“指指点点”,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却蕴含着作者的希望,作者希望未来的日子里会有人理解那些文人,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那些文人身上所传承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两个例子都是作者对头脑中的若干社会生活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相似的地方,使读者在阅读时会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感情,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加美好的审美趣味。

(二)悬想的示现

悬想的示现,是指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只是需要想象,过去也好,未来也好,只是将想象的事情,描述得像真实经历过一样。例:

3.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2014版本《道士塔》)

4.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2004版本《莫高窟》)

例3与例4皆是悬想的示现,都是根据作者的想象从而进行的描写。例3是作者想象他阻拦王道士对那些珍贵的历史的毁坏,虽然只是很简单的描述,却使人如临其境,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疼以及无能为力的无奈;例4是作者对乐樽和尚遇到三危金光进行的描写,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更多的画面感,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作者的描写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情景有相同也有不同,所以更容易使读者通过文字的刺激进行想象,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新形象新意境。

(三)追述的示现

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着重过去的事迹,通过描述,可以生动地再现若干年前的人或物。追述示现的特点是,语言运用者对所想象的事物非常的熟悉,这种想象是他头脑中固有形象的回忆。例:

5.我曾读到潘綦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叙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准备继续堆,继续画。(2014版本《道士塔》)

6.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外的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酒壶(2014版本《阳关雪》)

例5例6属于追述的示现,例5作者通过阅读书籍从而进行想象,然后描写,使读者虽未读那些书或者资料,但却身临其境,了解了王道士的所作所为,为他的无知感到可悲可惜,那么多的文物就这样被他毁坏,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气愤,作者的心痛。例6是作者根据故事的含义进行想象,做出的描述,让人深刻的感觉到王维与友人的深厚的感情,虽是轻描淡写,但是那种感情却让人感同身受。作者通过想象对王道士以及王维及友人进行了细致描写,更好地帮助读者通过文字的刺激,结合自己的了解情况而想象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以上是对示现进行的三种分类,都是基于想象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让人身临其境,生动形象地再现那些画面,使读者产生更多的美感,更好地感同身受。

二、想象来源的分类

示现是基于想象心理机制的,想象是人类在某一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大脑中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从其属性将想象的来源初步分为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类。

(一)抽象

抽象的想象来源主要包括作者自身的想象、回忆以及经历等等,这种想象的来源无法具体考证,多指模糊的想象。例:

7.从走出山岙的步态来看,潘木工今天很累。夕阳下的身影踉踉跄跄,与他早上出门时完全不同。

年轻石匠迎上去,搀着他在牌坊的基石上坐下。潘木工感谢地看了看年轻石匠,觉得有点眼熟。年轻石匠说:“我也是石匠,没出息,做墓碑的”。

……抽完烟,两人起身,向南山镇走去。一步一步,踏的散散的。他们又去建造一座新的牌坊。(2014版本《牌坊》)

8.孔子会说,我历来主张有节制的愉悦,与天和谐;墨子会说,我的主张比你更简单,反对任何无谓的耗费和无用的积累;荀子则说,人的自私会破坏世界的简单,因此一定用严厉的惩罚把它扭转过来……微笑不语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似乎早就预见了一切,最后终于开口: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2014版本《鱼尾山屋》)

例7属于作者以前的回忆,进而进行想象,读者是不可能了解作者的经历的,但通过从走路的姿势以及谈话便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画面,“潘木工”和“年轻的木匠”在闲聊,以及“年轻的木匠”问出了自己的疑问,通过“潘木工”的神态描写,我们可以知道,他心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这福生动形象的画面进入读者头脑中,使人印象深刻。例8是作者根据几位学者的思想所进行的描写,使读者对这几位学者的思想一目了然,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具体

想象的具体来源主要指有可靠的史料记载、书籍记载亦或者有据可考的民间故事等。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很多次提及具体的来源,例如:

9.有一天李定与满朝官员一起在崇政殿门外等候早朝时,向大家叙述审问苏东坡的情况。他说:“苏东坡真是个奇才,一二十年的诗文,审问起来也都记得清清楚楚。”(2014版本《黄州突围》)

例9是作者读到王巩《甲胄杂记》的时候所产生的想象,从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人对苏东坡的遭遇感到同情,也为那些小人的嫉妒行为觉得可耻,更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无奈。同样前文中例五的来源也属于具体的,也是通过阅读书籍从而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想象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心理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基于想象的心理机制,其来源也可大致分为抽象和具体的两类,从而使读者通过作者所描述的文字的刺激使得读者心中形成新的形象和意境。

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示现具有把想象之物、只有想象才能够把握到的过去、未来及并不真实存在的事物,表现出独特的形体和具象性,体现为画面感和文学作品的意境。我们通过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余秋雨散文是一种典型的和文化相关的散文,在一些论文中被称为“文化大散文”,余秋雨散文的书卷气很浓,并且伴随着感伤的气息,穿插了完整生动的故事,让人荡气回肠。虽然散文的“形散”,但是作者慷慨豪迈的情怀,毫不矫揉造作的大气让读者们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作者对自然景观描述背后的文化内涵上,透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1.余秋雨.文化苦旅(新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3.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谈胜轶.《道士塔》妙用“示现”例话[J].语文月刊,2012(11)

5.马培文,马培福.“示现”修辞方法简说[J].教师进修,1994(02)

6.刘俊江.关于《文化苦旅》的散思浮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04)

7.李日新,黄秋菊.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J].广东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009(15)

8.黄伟群.浅析《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J].群文天地,2012(06)

(郑子曼系长春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蔡淑华系长春理工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王道士苦旅生动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王道士的笑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书实践收获(3)
何以归罪王道士?
国之不幸,庶民何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