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2015-04-12 02:58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
中国食用菌 2015年6期
关键词:竹荪松茸间作

马 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4)

竹荪间作套种研究进展*

马 璐,林衍铨**,应正河,江晓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特色食用菌繁育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4)

农作物、果蔬、林地与竹荪(Dictyophora sp.)间作套种,能有效解决因竹荪连作影响产量的问题,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菌渣还田后还可改善土壤肥力,是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农作物、果蔬、林地、其它食用菌类与竹荪间作套种的研究进展,为竹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竹荪;间作套种;果蔬;蔬菜;林地;食用菌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但同时也带来较多生态、环境等问题,如大量农业废弃物、作物秸秆、玉米芯、瓜果藤蔓、食用菌菌渣等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和妥善处理,给环境带来较大压力。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村和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急需探寻出一种科学、高效、先进的农业模式,走农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加快农作物下脚料资源转化,把大量的作物秸秆变废为宝,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竹荪(Dictyophora sp.) 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的美称,子实体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其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1]、免疫调节[2]和抗氧化[3-4]等作用,深受消费者青睐。自20世纪80年代福建古田成功开发出竹荪生料栽培技术后[5],栽培工艺不断改进,种植竹荪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竹荪栽培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同一块田地连续多年种植竹荪后,菌丝球数量减少,不仅产量严重下降,品质也有所降低[6],严重时甚至绝收;即使轮作也要选择轮作其它作物3年以上的田地。因此,有限的田地面积严重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面积以增加菇农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业工作者探索出农作物与竹荪套种的栽培技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竹荪资源,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现将农作物间作套种竹荪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竹荪间作套种的科学依据

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株距、行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叫套种[7]。农作物与食用菌间作套种可形成互利互惠的群体关系。首先,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可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缓解菌林矛盾,解决食用菌的生产用料问题。其次,食用菌生产能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可供食用的优质蛋白,生长过程中分泌的代谢物可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可为作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菌渣还田后又是良好的农业有机肥料,真正体现了食用菌生产“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再次,农作物与食用菌进行间作套种还可合理利用田地空间,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值,秸秆还田后可实现对农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因此,农作物间作套种食用菌是一种空间、时间集约型的立体栽培模式。

2 农作物与竹荪间作套种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栽培,通过与竹荪进行套种,可以省去栽培竹荪遮荫棚的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早在1996年,陈虞晖等就对三种农作物与竹荪的立体栽培模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竹荪与大豆、玉米间作时,既可满足竹荪的荫湿要求,又能保证大豆、玉米的光温需要。竹荪+大豆+玉米(或竹荪+大豆)立体栽培模式可节省搭棚开支、增加粮食产量,其经济效益优于单一种植竹荪[8]。该套种模式在福建经过栽培对比后发现,竹荪套种大豆与遮荫棚栽培竹荪对比产量相近(0.09 kg·m-2~0.12 kg·m-2),但由于节省了遮荫棚的投资,最终纯收入增加1 200元以上,生长成本降低35.5%[9-11]。也有学者对竹荪套种其他作物进行了栽培试验,多年的实践证明:竹荪-大豆套种效益最高[12-13]。随后,竹荪套种大豆栽培模式在福建各地开始进行示范推广[14-18]。除福建外,浙江等地也探索出了竹荪套种夏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采用该模式,竹荪产量可达0.10 kg·m-2~0.12 kg·m-2,大豆产量一般0.12 kg·m-2~0.15 kg·m-2,获得了很好的种植效益[19-21]。

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竹荪-大豆已成为目前较为成熟的套种栽培模式,但在种植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当竹荪与大豆、玉米间作时,要处理好田间的排灌和除草培土工作,保证畦面湿润。栽培前期玉米、大豆生长量小,可在畦面覆盖稻草,以免阳光直射,影响竹荪菌丝生长;栽培后期应抑制农作物株高、促进分枝,增加田间荫蔽度,以利菌蛋形成,提高竹荪产量[8];二是选择生育期长的迟熟大豆品种,迟熟大豆遮阳时间长、枝叶繁茂、遮阳度大,且播种时应相互错开,不要对称播种[15];三是竹荪出菇期正是大豆迅速生长期,可采用打顶、割叶等方法控制大豆顶端优势,防止大豆疯长,影响通风透光[17];四是选择抗虫大豆品种,应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以免农药对竹荪品质产生影响。

除大豆外,全国各地结合自身的自然特点和资源优势,也探索出许多农作物套种竹荪的高产栽培技术。刘健等[22]对玉米套种竹荪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竹荪、玉米产量分别达到0.06 kg·m-2~0.09 kg·m-2和0.58 kg·m-2~0.64 kg·m-2,部分田地竹荪产量达到0.10 kg·m-2,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毛芋顶部叶片大,茎部所占空间较小,与竹荪套种可为其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结果是毛芋生长越旺盛,竹荪长势就越好,形成了毛芋、竹荪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23],竹荪采收后,栽培废基质就地还田翻耕,立秋后可插晚稻,形成“毛芋/竹荪-水稻”新型农作模式[24-25];槟榔芋与竹荪套种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26]。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2012BRD14B15-404)的支持下,针对福建省槟榔芋、木薯种植面积大、单位面积产值低等问题,对槟榔芋间作棘托竹荪高效栽培循环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套种栽培效果。结果表明,槟榔芋在菇畦中间间作时,对竹荪的遮荫效果最好,竹荪产量最高(图1)。目前,该模式已在福建省三明市进行示范推广。农作物间作套种食用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有望成为集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新的亮点。

图1 槟榔芋间作棘托竹荪Fig.1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of 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with Clocasia escalenta Schott

3 果园与竹荪间作套种

除农作物外,果园中也能够间作套种竹荪。杨仁德等[27]开展了葡萄架下栽培竹荪的可行性探索,试验表明,只要加强管理,使温度、湿度等条件满足竹荪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的要求,葡萄棚下栽培竹荪是可行的。阮瑞国等[28]对葡萄园种植竹荪进行了系统研究,以竹荪单产3.5 kg计算,每平方米葡萄园内可间作竹荪0.3 m2,干竹荪总产量可以达到0.10 kg·m-2,且间作竹荪后,葡萄园土壤中全氮的含量为0.09%(对照0.06%),碱解氮70.1 mg·kg-2(对照32.1 mg·kg-2),速效磷13 mg·kg-2(对照5.5 mg·kg-2),速效全钾228 mg·kg-2(对照39 mg·kg-2),有机质1.113 mg·kg-2(对照0.73 mg·kg-2),土壤养分明显增加,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且第二年葡萄叶片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其中钾含量增加明显,达到葡萄增产、品质增优的效果。国内其它地区也逐渐开始推广该套种模式[29]。

利用果树形成的遮阳条件,在地势较平坦或缓坡地果园都可套种竹荪,如桃、榛、柑桔、板栗、杨梅等[30-31]。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研究出以谷壳、竹屑为栽培原料,在柑桔园中套种竹荪的果菌符合套种模式。采用该模式,可采收竹荪干品0.09 kg·m-2左右,采收后经菌丝分解和利用的培养料翻入土壤后,可作为优质的肥料为果园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有利于果园土壤改良,并且可促进果树生长,形成良性生态循环[32]。也有报道采用谷壳代替竹木在果园栽培竹荪,产量可达0.12 kg·m-2[31],这种套种模式在江西的柑橘栽培中也获得成功[33]。福建省古田县是油柰之乡,为了满足油柰果园对有机肥的要求,古田县创造出了油柰-竹荪立体栽培模式。由于采用柰园土作为竹荪覆盖物能有效增加养分供给,套种竹荪表现出朵形大、出菇期长等特点,因此,柰园套种竹荪具有明显的推广优势。但套种时应选用平坦、向阳、环境洁净、靠近水源的园地及四年以上的油柰树(具有3 m以上的树冠),这样才能起到遮荫竹荪的作用[34]。江西省永新县利用桑枝和各种农作物茎秆等作为栽培原料,在桑园套种竹荪成功,实现了桑树生长和竹荪发育互惠互利、双赢增效,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35-36]。此外,李、梨等果园中也可套种竹荪[37-38]。

果园套种竹荪时应注意以下3个问题:一是选择适龄果园,树龄太小时遮荫度不够,高龄果园遮荫度又太大,这些均不利于竹荪原基的分化,一般选择树龄为5年~10年、盛夏季节遮荫度为40%~70%的中幼龄果园[30];二是非果树进入开花结果阶段时需在树冠下方施追肥,因此,在果园套种竹荪,应根据不同果树生长需要,预先留有开浅穴施追肥的位置[30];三是果园套种竹荪时应加强对竹荪的保护,以免果园防治病虫害时对竹荪造成药害污染[39]。

4 蔬菜与竹荪间作套种

目前,关于蔬菜与竹荪套种的报道较少。福建古田县在1996年~1997年对辣椒套种竹荪进行了试验并获得成功,竹荪与辣椒产量均为0.10 kg·m-2,扣除成本后,纯收入可达到6.82元·m-2[40]。根据食用菌、粮食作物、蔬菜各自的生长特点,以纯作物秸秆为原料,进行竹荪与粮、菜作物间作套种,探索出竹荪-玉米-丝瓜-莴笋高效立体栽培技术,即春栽竹荪、点播玉米、套种丝瓜、冬栽莴笋[41]。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春栽竹荪、点播玉米、套种丝瓜、夏栽白菜、秋播小麦、冬栽莴笋的间作套种模式,将竹荪与蔬菜进行合理套种,既培肥了土壤,又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较小麦-玉米(或大豆等)两种两收增收效益显著[42]。

5 其他菌类与竹荪间作套种

除了农作物与蔬菜能够套种竹荪,一些菌类也可与竹荪进行套种。为了充分利用菇房、解决菇粮矛盾,做到菇粮双丰收,福建省古田县进行了竹荪畦床套种香菇栽培试验。因竹荪生长在畦床之内,香菇菌棒寄放在畦床之上,二者生长习性不同,互不侵犯,因此,二者完全可以形成立体栽培。例如,试验面积400 m2,收获竹荪(脱水) 41.6 kg,套种香菇8 000筒,总产量(脱水) 422.15 kg,与对照相比,香菇产量增加1.48%,竹荪增加40%,经济效益高于常规栽培[43-44]。但在香菇与竹荪进行套种时,需因地制宜,根据种植地区的海拔高度选择合适的香菇品种。海拔300 m以下地区选用何种温型的香菇品种均可。海拔300 m~600 m的地区必须选择中温偏低香菇品种,只要在5月份之前可完成采收即可;采用中温偏高型香菇品种时,5月底之前仍处于长菇阶段,则不宜套种。海拔600 m以上的地区无论采用哪种温型的香菇品种,由于7月~10月仍然适宜香菇子实体生长,此时香菇与竹荪生长会产生矛盾,则不宜套种[44]。

合理安排种植时间,竹荪、香菇、木耳、猴头菇也可进行立体套种栽培。4月中旬~5月中旬完成竹荪播种;5月中、下旬棚架空间中可吊装栽培紫木耳或大光木耳,并进行适当水分管理;10月~11月,竹荪出菇结束后,放下大棚薄膜,将已脱袋的香菇菌筒下田排放,进行出菇管理;木耳采收完毕后及时取下,11月可进行猴头菇的吊袋管理。采用该模式,香菇生长周期可缩短15 d~20 d;木耳因易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污染率大大降低,烂耳现象减少;竹荪产量比普通对照高出40%以上;猴头菇在棚内易于调控温湿度和通风换气,畸形菇减少,菇型较圆整[45]。

6 林下间作套种竹荪

林间套种食用菌可使林木和食用菌共生互利,相互促进,充分发挥生物群落群体优势。食用菌是异养生物,需依靠分解植物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维持生长发育,并释放出大量的CO2,浓度过高时则影响食用菌生长。树木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将树木与食用菌套种,起到了相互利用、互补的作用,促进二者共同生长,因此林间套种食用菌经济效益显著,如在竹林间套种平菇、凤尾菇,鲜菇产量达到3.00 kg·m-2[46]。在各种树林下套种竹荪,能充分利用林间的郁闭条件,省去搭建遮荫棚的工作,不仅可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达到菌林互补的效果[47]。广西省南宁市林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当地农户在林下套种竹荪38.30万m2,当年产竹荪菌蛋74.6万kg,产值158.4万元,除去成本后,农户每亩净收入1 217元,加上林木收入,每亩林地经济收入颇丰[48]。

板栗林地郁闭度高,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合竹荪的生理特性。通过套种竹荪,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改善了土壤肥力,投入产出比为1∶14[49]。但套种场地应选择郁闭度在80%左右的人工板栗林地,且坡度平缓、背风,土壤深厚肥沃,略偏酸性,靠近水源但不积水,无白蚁活动,以保证种植场地能满足竹荪生长发育的要求[50]。福建顺昌县为了解决食用菌与水稻、烟草等农作物争地的矛盾,创新出杉木林地生态套种竹荪栽培新技术,按竹荪:杉木套种面积1∶2.5计算,可采收竹荪干品38.7 kg[51]。

橡胶是大水大肥的经济林,每年需固定投入大量的化肥和有机肥。经对比分析发现,通过对竹荪菌床进行灌溉,可有效改善胶园土壤墒情,林地土壤中(0~1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效磷、交换钙、交换镁等有效养分含量较纯橡胶林地显著提高,且套种后,橡胶产量显著提高[52-53]。除此之外,竹荪还可以在各种竹林中进行套种[54-55],如麻竹[56]、毛竹[57-58]等,套种后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明显增加[59]。竹林套种竹荪时,所选竹林应地势平缓、阴凉潮湿,郁闭度在0.7以上,土壤质地疏松、腐殖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且呈酸性[54,60]。

7 展望

目前,竹荪栽培面临的重大难题是:连作严重影响竹荪产量。即使轮作,也要选择轮作其他作物3年以上的田地才能够再次种植竹荪,因此,逐渐出现了竹荪与农作物争夺土地的现象,这显然与食用菌生产“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等特点相矛盾。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将竹荪与其他作物进行套种,能有效节约竹荪遮荫棚的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但目前出现的竹荪套种模式虽然栽培效益显著,但套种的一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增产潜力还未充分挖掘,如竹荪套种品种选育仍较为滞后、品种单一、搭配不当、套种株行距配置不合理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加强适宜不同作物及不同生态区的套种专用品种的选育;另一方面要突破套种的关键栽培技术,实现标准化种植,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

[1]Deng C,Fu HT,Teng LP,et al.Anti-Tumor activity of the regenerated triple-helical polysaccharide from Dictyophora indusi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3,61(2):453-458.

[2]Hua YL,Gao Q,Wen LR,et al.Structural characterisation of acid-and alkali-soluble polysaccharides in the fruiting body of Dictyophora indusiata and their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ies[J].Food Chemistry,2012,132(2):739-743.

[3]林陈强,林戎斌,陈济琛,等.棘托竹荪菌盖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J].食用菌学报,2013,20(2):32-36.

[4]韩乐,冯娜,冯杰,等.棘托竹荪液态深层发酵水提物和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化学成分分析[J].食用菌学报,2014,21(4):53-57.

[5]雷银清.竹荪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6,25(5):59-60.

[6]应国华,吕明亮,何林,等.毛竹林下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方筛选[J].食用菌学报,2014,21(3):32-35.

[7]谢金.浅析间作套种田间管理技术及应注意的问题[J].种子科技,2014(10):44-45.

[8]陈虞晖,丁依弟.竹荪、大豆、玉米立体栽培模式的调查研究[J].闽北农业科技,1996(2):49-50.

[9]刘瑞壁,魏昌永,谢乐广.竹荪套种大豆立体栽培模式[J].食用菌,1997,19(1):33.

[10]余培胜.大豆遮阳栽培竹荪技术[J].闽北农业科技,1998(1):42-43.

[11]梅童根.竹荪——大豆套种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0(4):6.

[12]黄茂富.利用新资源谷壳种竹荪[J].闽北农业科技,2003(1):23-24.

[13]李兴华.竹荪套种大豆技术[J].闽北农业科技,2004(1):24-25.

[14]黄颜明.大豆遮阳栽培竹荪技术[J].福建农业,2006(12):13.

[15]张明德,卓传武.竹荪套种大豆遮阳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7,29(3):51.

[16]余茜.竹荪与农作物套种栽培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7):136.

[17]何金旺.竹荪套种大豆新技术[J].科学种养,2011(11):17-18.

[18]胡萍.竹荪套种大豆示范情况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13(7):8-9.

[19]胡依君,毛一剑,郑根深.竹荪/夏大豆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10X):54.

[20]周凤超,周根良,周高祥.菌(竹荪)粮(大豆)共育有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J].现代农业科技,2006(7S):58-59.

[21]毛小伟,陈小平.大豆田套种竹荪丰产配套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2):244-245.

[22]刘健,赵怀亮,张守驹,等.广元市玉米间种竹荪模式栽培应用效果及发展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09(1):44-45.

[23]李汝芳.毛芋套种竹荪栽培新技术[J].浙江食用菌,2008,16(3):51-52.

[24]林友红,李汝芳,陈勇光.“毛芋//竹荪-水稻”模式原理特点和应用技术[J].食用菌,2013,35(1):34-36.

[25]林友红,李汝芳,陈勇光.“毛芋//竹荪-水稻”栽培模式的特点及应用[J].食药用菌,2012,20(5):303-304.

[26]曾绩.竹荪、槟榔芋套种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2012,37(3):49-50.

[27]杨仁德,魏善元.葡萄棚架下栽培竹荪初探[J].中国食用菌,1991,10(5):36.

[28]阮瑞国,丁李春.葡萄园竹荪生态系统栽培技术研究[J].闽东农业科技,2008(2):9-11.

[29]潘小兵,陈国.葡萄园套种竹荪初探[J].中国农业信息月刊,2012(1):69.

[30]吴少风,林心明.果园套种竹荪技术[J].食用菌,2000,22(6):37-38.

[31]胡培蓉.果园谷壳栽培竹荪技术[J].福建农业,2008(11):20-21.

[32]胡忠全,刘玉环.柑桔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J].江西园艺,2001(4):4-6.

[33]王云光,赵建卿.枯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06(2):12.

[34]黄林生,曾丽平.柰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的初探[J].闽东农业科技,1997(1):36-38.

[35]毛平生,叶武光,姚金宝,等.桑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11(6):14-15.

[36]左晓斌,刘喆,尹建光.桑园套种竹荪立体生态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13(5):52-53.

[37]方水彩,余培胜.果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1996,15(5):27-28.

[38]高文珍,卓传武.梨园间作竹荪的尝试[J].福建农业,2002(1):14.

[39]蔡斌,胡忠全.果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0(3):37.

[40]王连延,翁旭升.辣椒套种竹荪丰产栽培技术[J].闽东农业科技,1998(1):51.

[41]刘天学,王长喜.长裙竹荪与粮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J].中国蔬菜,2004(3):51-52.

[42]刘天学,李俐俐,周毓询,等.竹荪与粮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6,28(5):45.

[43]罗仲华.竹荪畦床套种香菇立体栽培法[J].中国食用菌,1991,10(6):15-26.

[44]罗仲华.竹荪畦床套种香菇试验[J].中国食用菌,1992,11(1):34-35.

[45]杨建武.竹荪,香菇,木耳和猴头菇立体套种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1995,14(2):26.

[46]罗凡.林间套种食用菌的原理与应用[J].中国食用菌,1997,16(4):29.

[47]苏德伟,罗海凌,林辉,等.林地套种竹荪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2(17):149-150.

[48]曾佩玲.林下套种竹荪平菇技术[J].广西林业,2012,(12):43-44.

[49]周日有,周日法,周天亮.板栗林套种竹荪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4,23(5):14-17.

[50]周国有,周日法,周天亮.板栗林可套种竹荪[J].浙江林业,2003(9):28-29.

[51]高允旺.杉林地生态套种竹荪技术[J].食用菌,2012,34(6):46-47.

[52]陈兵,刘志崴,莫东红,等.橡胶林套种竹荪的土壤肥力效应分析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08(6):43-45.

[53]张永北,冀春花,曹启民,等.开割胶园节水灌溉胶-菌间作高产模式[J].热带农业科学,2012,32(6):15-20.

[54]徐雪玲.竹林套种竹荪生态栽培模式[J].食用菌,2006,(z1):59.

[55]徐雪玲.竹林套种竹荪生态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06(4):42.

[56]吕玉奎,邓安桂.麻竹林下套种竹荪高产栽培技术[J].重庆林业科技,2012(2):33-35.

[57]佘青松.毛竹林中栽培竹荪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23.

[58]陈兴福.毛竹林下栽培竹荪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1996(3):23-25.

[59]陈连庆,裴致达.竹林间种竹荪对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1(9):29-30.

[60]苏德伟,罗海凌,林应兴,等.竹林套种菌草竹荪生态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151.

松茸的八大功效

1癌症治疗 松茸作为癌症术后的康复食品,以及以提取物的方式作为癌症术后辅助治疗的药品,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我国在松茸抗癌领域的起步较晚,目前仅有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云南白药等少数机构在从事松茸抗癌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加强松茸抗癌科普宣传和松茸抗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提高免疫力 松茸具有综合提高免疫力的功效,特别是松茸中富含的双链松茸多糖,能激活人体的T细胞,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确定的增强作用,对身体虚弱、术后、产后人群快速提高免疫力具有一定的功效。

3抗衰老养颜 松茸多糖能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清除体内产生过量的自由基,降低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程度,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抗衰老作用。另外,松茸还具有养颜美白的效果,黑色素是决定肤色的主要因素,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松茸中的松茸粗多糖对酪氨酸酶具有很好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干预黑色素沉积的发生过程,而达到美白肌肤的目的,世界著名化妆品品牌希思黎成功从松茸中提取松茸多糖,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抗皱活肤驻颜霜,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出4 200万瓶。

4治疗糖尿病作用 现代医学表明,松茸具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主要作用方式:(1)提高体内胰岛素含量:松茸能够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保护和修复胰岛β细胞,增加体内胰岛素含量;(2)减少饭后血糖含量:α-葡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实验证明,从松茸中提取出的α-葡糖苷酶抑制剂(GI)能够降低糖尿病人用餐后血糖;(3)直接降糖:松茸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加速肝葡萄糖代谢,具有直接降糖的功效。

5治疗心血管疾病作用 松茸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远远高于饱和脂肪酸,其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含量占脂肪酸的比重很高。油酸亚油酸等可有效地清除人体血液中的垃圾,延缓衰老,还有降低胆固醇含量和血液黏稠度,预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6促进肠胃功能 中国古典文献记载,松茸具有强身、补肾壮阳、益肠胃、理气、化痰和驱虫等功效。现代医学实验表明,松茸提取液既能加强正常小鼠胃肠蠕动,有类似胃肠促动药的作用,又能抑制小鼠因新斯的明负荷引起的胃肠功能亢进和脾虚所致的泄泻,使脾虚小鼠体重明显增加,体征显著改善,这说明松茸具有良好的促进肠胃功能。

7保护肝脏作用 松茸能够促进自由基清除,抑制或阻断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SOD、CAT、GSH—Px活性,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具有保肝之功效。

8抗辐射、抗突变作用 二次大战后,松茸从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中长出,成为唯一一种能够在高辐射环境下生存的物种,体现了松茸强大的抗辐射性;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松茸多糖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保护细胞不产生突变,同时消除细胞所受到的各种辐射伤害。

中国食用菌信息网 2015.10.30

Advances on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of Dictyophora Species

MA Lu,LIN Yan-quan,YING Zheng-he,JIANG Xiao-ling
(Institute of Edible Fungi,National and Local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reeding&Cultivation of Featured Edible Fungi,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 350014,China)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of Dictyophora sp.with other crops is the major orientatio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and it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which affected Dictyophora sp.production.Rational intercropping c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land resources and enhance land utilization economic performance,and returning spend mushroom substrate to field can also improve soil fertility.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cent progress in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of Dictyophora sp.with crops,fruits,vegetables,woodland and other edible fungi.

Dictyophora sp.;intercropping technology;fruit;vegetable;woodland;edible fungi

S646.9

A

1003-8310(2015)06-0007-06

10.13629/j.cnki.53-1054.2015.06.00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12BRD14B15-40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STIT-I-0309)。

马璐(1984-),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工厂化栽培工艺研究。E-mail:malujj@163.com

**通信作者:林衍铨(1963-),男,大专,研究员,主要从事食(药)用菌研究开发等方面研究。E-mail:lyq-406@163.com

2015-09-25

猜你喜欢
竹荪松茸间作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竹荪的深加工及营养成分功能性研究进展
不同间作物对连作葡萄生长影响初探
山东茌平:种植赤松茸让秸秆变废为宝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竹君”食疗菜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一碗竹荪汤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姬松茸当松茸卖是不是售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