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5-04-14 15:42杨琼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应用型人文

杨琼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基于以人为本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杨琼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231201)

随着素质教育讨论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充实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也无疑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识。以人为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所作所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大力拓展以人为本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以人为本;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①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讨论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日益充实和完善。追求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一个师生相互尊重的氛围。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治校实践,越来越多的教师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理念也无疑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所作所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群体,也包括个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中心,凸显人的发展。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还要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人为本,更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应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高尚情操。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重点突出“五个培养”:第一,凸显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新世纪的高层次人才应具备专业技能(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与能力),人文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能力)和观念技能(价值观念、决策观念、战略谋略的思想、创新思想)。第二,凸显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三,凸显主动探索精神、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重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第四,凸显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时代,学生能否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能否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自身价值,是高等教育面对时代挑战的必然应对。第五,凸显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当前,高等教育固然仍需传授人类已知的知识和技能,但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人为本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

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以师生为本,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而且学生应该是比教师更重要的教育主体,因为他们既是“顾客”,又是学校的重要成员,对于促进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坚持完整的教育目的观,塑造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构成完整教育所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教育”。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的:“科学人文融则利而育全人”②。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溶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既启迪灵性,更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现代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

2、注重思想教育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优秀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加强教育的人文关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学校生活中的人文性。学校生活中的人文性包括教育的非干涉性;学生的安全感;团体中学习的合作与沟通;学生的满意度;对多元智能性向的尊重;课堂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对主动探索的激励;人性化的学校建筑设计和设施;宽容而有智力挑战的学校文化环境,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二是师生的人文精神的建构。师生人文精神的建构分为四个方面,即价值和道德、批判理性、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及行为举止上。在价值和道德领域,更加凸显对人的尊重和独立人格,强调对作为生活基础的核心价值的确认。

3、通过多种举措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在人文教育的价值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人文世界、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在人文教育的宗旨上,将人文教育的目的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90后大学生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或缺的尊严。在人文教育的方法上,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相应地,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在教育目标上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和人格,发展个性特长,倾注育人情感,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学校“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保护教师教学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创造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学校与教师“以学生为本”,全部工作中心服从于、服务于育人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高教管理与校园文化建构同样也要服务于以人为本宗旨。

第一,“教师为本”,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在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中,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深刻理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时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科学家康南特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就是要把培育和用好人才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头等大事,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真正做到人才兴校、人才强校。

第二,学生为本,始终把培育人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育人是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高校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体现在高等教育办学中,就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出发点,把90后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创新能力,了解国情、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以师生为本”,高校软环境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人本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社会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广泛运用。人是社会发展中最终的决定因素,以人为本既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同样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软环境建设的宗旨与归宿。无论现代教育手段多么先进,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融合;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都不能替代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②杨叔子.科学人文融则利而育全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10—13.

③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210.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任者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创新[M].山东:齐鲁书社,2006.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朱小曼,朱永新.中国教育:情感缺失[J].读书,2012(1).

[6]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教社政[2005]5号.

[7]吴倬.论研究型教学理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8]王永斌.研究性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J].教学研究,2010(4).

[9]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

[10]赵平.信仰教育的双瓶颈问题及其觉解[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

G641

A

1008-7508(2015)09-0017-02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优化与综合改革研究(课题号:2013szxm102)主持人:杨琼。

2014-08-10

杨琼(197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论课应用型人文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