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西安市某附属学校为例

2015-04-14 15:42马黎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结合部教职工城乡

马黎勇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以西安市某附属学校为例

马黎勇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在城乡结合部,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之间的社会融合问题也成为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选取西安市城乡结合部的某附属学校进行实地调研,研究这些城市职工孩子与农村孩子的社会融合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这两个群体在心理、文化、行为和身份融合的现状,得出在社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促进社会融合的途径。

城乡结合部;社会融合;城乡二元结构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向城市郊区新建校址,学校的教职工也开始转向城郊工作,为了方便工作这些城市职工开始选择在郊区生活,这些高校都在城郊新建家属区、附属学校等相应的配套设施。这样城乡结合部的这些城市职工孩子与农村孩子的社会融合问题就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以西安市某城乡结合部的小学为例,对他们的之间的社会融合展开研究。

一、社会融合的相关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是由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自杀论》中首次提出来的,随着西方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凸显出了一些社会问题,涂尔干认为良好的社会融合可以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有效地抑制自杀现象,但是他并没有具体的定义社会融合的概念。国外对于社会融合的正式研究起源于对社会排斥的研究,并且欧盟(2003)在关于社会融合的报告中对社会融合做了定义。现今西方学者对于异质群体之间的社会融合研究,存在着同化论(帕克,1928)和多元论两大流派(Berbrier,2004)。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产生,新的阶层出现,并且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一些学者在研究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开始引入社会融合的概念,来关注这些问题中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搬迁移民、流动儿童等。李强(2004)认为阻碍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主要原因是,由户籍制度管理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城市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进程。任远、乔楠(2010)在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过程中,认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本地人口和外来移民发生相互交往和构建相互关系的过程。王培刚(2014)、李春凯(2015)对城市人口和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问题从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社会融合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关注较多的是:农民工、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智障人士和移民等等,分别从其教育、公共服务、生活现状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并都找出阻碍社会融合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这些研究中对于城乡结合部这一特定区域,以及这一区域内的学校学生社会融合的情况研究较少,本文即从这区域入手,研究城乡结合部学校社会融合的现状。

二、城乡结合部社会融合的现状分析

1、西安市某附属学校情况介绍

随着高校的扩招,某高校在西安市城郊新建了校区,并相应的建立了家属区、附属学校等等配套设施。这一附属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于2010年开始招生,学生来源于这一高校的教职工子女以及附近农村。生源比较特殊,属于两种群体:一种是拥有城市户口的高校教职工子女,一种是农村孩子,生源比例是1:1。我们通过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对这所学校学生之间的社会融合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着重了解他之间的心理融合、文化融合、行为融合和身份融合情况。

2、调查现状分析

(1)心理融合现状分析

心理融合主要是指学生之间在对学校的满意度、交往人群之间的认可程度。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两种群体对于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满意,但是高校教职工子女对于农村学生在心理上面还不是容易接受,相互之间交往较少。农村学生也觉得,教职工子女有看不起他们的地方,农村学生难以与城市学生融合。

(2)文化融合现状分析

文化融合涉及调查对象对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通过分析我们得出:教职工子女学生在课余大部分时间说的是普通话,有时候也说方言,但是两个群体之间在方言上也是有着区别的。农村学生经常说的方言,但是他们两群体学生交流起来语言上难以一致。

(3)行为融合现状分析

行为融合包含人际交往、生活习惯、健康和教育行为等,一个群体能够与周围群体之间发生比较亲密的私人接触,能够嵌入日常生活,就说明其融合程度较高。我们调查认为,学校两种群体之间的行为融合程度较低,相互之间在行为上缺乏认同感。

(4)身份融合现状分析

身份融合是一种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人处于族群交往的场景中,如何给予自己定位。调查中我们发现,两种群体的身份认同都不一样,各有想法。高校教职工子女认为其是城市人,父母都是老师,他们甚至有歧视其他学生的想法。这种在身份上的认同,直接的导致他们在社会融合上的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分析了西安市某附属学校学生之间在社会融合上的现状,从现状中我们看出了其存在的问题:这所学校学生之间总体上的社会融合程度较低,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心理、文化、行为、身份上融合的差别,由于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导致了两个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相互之间存在歧视,并有可能产生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影响因素分析

(1)各群体之间的社会融合受到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影响

个体特征就是父母之间的教育背景、工作状况。高校教职工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且都是事业单位职工,而农村学生的父母教育水平较低。经济特征包括收入、社会保障福利和居住环境等,经济收入会影响到社会融合,经济条件是社会融合的基础,这学校两群体之间在经济特征上存在着差别。社会特征表现在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居住时间及居住环境上。由于教职工子女与农村学生之间聚居方式不一样,也不在同一个地方,其聚居地方有一定距离,也会影响其社会融合。因此个体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会造成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差异,难以进行社会融合。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对社会融合的影响

我国的户籍制度把人口分为“农业”和“非农业”,造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居民。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在开放的社会中个人的努力和实际能力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农与非农人口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公,这种制度把农民束缚在农村土地上,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强化了城市市民的特权意识。高校教职工子女在心理上就认为自己是城市人,有一种城市优越感,这会造成高校教工子女歧视农村学生。农村与城市人群之间形成了特有的阶级,阶级之间在价值观、行为方式上存在着差别,这不仅影响了两种人群之间的社会融合,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四、社会融合的实现途径

1、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社会权利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把人分为“城市人”和“农村人”,这种制度逐渐强化其农村居民的自卑感及身份歧视。首先应该取消农与非农户口的区分,统一的称呼为居民户口,消除人们在心理上的差别。其次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点,消除一系列附着在户籍上的社会权利差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全体居民享有均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最后应强化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确保农民基本群益不受侵犯,使城乡居民能够平等的享有社会权利。

2、提升农民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重塑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

在提供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发展,向农村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风尚,引导农民拥有现代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的服务质量。重塑农民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首先农民要摒弃以前固有的比城市人差的思想,要有自信,人人之间本身就没有差别。其次城市居民要抛弃对农民的歧视,摒弃原有的优越感。最后社会媒体、组织应该积极宣传农民的先进事迹,塑造农民的优秀形象。农民在社会生活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扩大农村参政能力。

3、挖掘社区服务功能,通过推进家庭教育促进融合

在一些混合居住的小区,在社区管理上鼓励开放参与的和谐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应该开展各种社区活动,增进各群体之间的了解。家长应该起到带头作用,教育子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能歧视别人,通过家庭教育促进社会的融合。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经常沟通联系,形成良好的家长互动。学校应该采取混合编班的模式,让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共同在一个班级学习,不能通过单独编班人为的阻碍学生之间的社会融合。

[1]顾朝林,刘佳燕.城市社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2).

[4]李明丽.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G635.5

A

1008-7508(2015)09-0062-02

2015-07-25

马黎勇(1992-),云南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级在读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猜你喜欢
结合部教职工城乡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