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渡河流域当前羌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5-04-14 15:42姜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渡河羌族流域

姜蓉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 626001)

试论大渡河流域当前羌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姜蓉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 康定626001)

羌族和藏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居住在草原上的羌藏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语言、说唱、绣品、民间歌庄、康巴服饰、释比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相互交融、渗透构成了今天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但因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这两个民族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变迁,从而羌藏文化也发生着剧烈的改变。因此,对羌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当前文化传承者工作任务的重心。本文就大渡河流域羌藏文化现状传承并针对如何传承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大渡河流域;羌藏文化;传承;保护

大渡河流域居于川西北高原,包括金川、丹巴、康定等县,是羌族和嘉戎藏族混合而居的地区。本文中的“羌藏文化”是指羌族和嘉戎藏族集中混合而居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本土民族文化。这两个民族各自拥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双方在劳动、生产、生活、婚姻环境中不断交融渗透,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文化。

一、大渡河流域存在的现状

大渡河流域位于川西北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以农业为主的高原山区,共有藏、羌、汉等14个民族,其中羌族和嘉戎藏族占75%。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下羌藏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今天的羌藏文化。例如大渡河流域境内的语言共计六种,羌族语言就有两种,即“打玛”话和“嘉卡布”话。藏族语言最为典型的有四种即“嘉绒”话、“普米”话、“康定鱼通”话和“丹巴24村”话,这六种语言都没有文字、口音也不一样,其语言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传承的。这就制约了男女婚姻的自由性。其次、藏羌聚居区的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为著名。其中古碉楼和四层石砌民居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典型。如:丹巴县的古碉群被誉为“千碉之国”;金川县300年的“关碉”是中国碉王,着名学者马长寿先生指出:“中国之碉源出四川,四川之碉源出金川”,美国记者索尔兹伯看到石碉惊叹:“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还有分布在流域的“古庙群”,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以及大小山寨—丹巴“甲居中路藏寨”和“纳布羌寨”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乡村、金川刘家寨、康定“麦邦村寨”和“金汤山寨”等村落都充分反映出藏羌族混合而居后所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然而,随着当前大渡河流域地区生活条件的改善,语言、服饰等传统民族文化也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冲击。当下的羌藏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部分古文化遗址和代表性建筑遭到了损坏,许多羌藏非物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逐渐减少。造成惨烈破坏的就是地震和泥石流。因此,抢救和保护羌藏文化已经成为当下民族文化工作者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大渡河流域羌藏文化传承保护缘由

1、大渡河流域羌藏文化受现代生活的影响。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大渡河流域也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了长足发展,藏羌人生产生活有了诸多改善,电视,电话,电脑等新兴科技产品都走进了各个村寨。如羌族老“阿伍”(爷爷)在山寨里可以通过网络与成都的“额米”(女儿)进行视频通话。通过电视网络可以知晓天下大事,游览万水千山。长期生活在山间峡谷的藏羌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新世界,感知和接受了现代文明。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改进生活环境,改善经济条件,许多年轻男女小学未毕业就纷纷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于是山寨流传起这样一句话:“美人谷只见老美人!”年轻人对时代变迁有着敏锐的触角,成为了家乡现代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现代化的新型生活;不再遵循自己民族的文明与文化;脱掉传统服饰,穿上时尚装束。他们追求的时尚生活方式、发展理念与老一辈藏羌人坚持的传统意识的差别与矛盾日益凸显,导致羌、藏两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后继无人。事实证明,在当今这种生活潮流的冲击下,体现民族民风民俗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羌绣藏裙、羌藏语言、羌寨碉楼、藏歌羌调、礼仪习俗、歌庄艺术等羌藏文化遗产日益衰落。大渡河流域有着无数珍贵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技艺,如就存留在民间的口头文学之中的羌族“释比文化”。释比的经文传唱全靠超人的记忆力,他们往往父子相传,学艺的时间需长达三到五年之久。如果后辈们都去追求现代人的生活而忽略了父辈们技艺的传承,那么这些传统文化最终就会随着艺人的逝去而消失,很多遗留技艺就会成为无人能解的千古之谜。而事实就是一些藏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者濒临灭亡,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如本地语言传递的不连续性,当前,大渡河流域的青年人大多都不会说自己寨子的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易听不易说。因而,汉语言就成了此流域人们交流的唯一工具,久而久之当地方言就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就是民族服饰受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一些商人为一己私利不顾民族尊严大肆修改民族传统服饰,而在市场上面目全非的“民族服饰”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追逐的时尚潮流。这残酷的事实意味着传统藏羌族服饰呈现逐渐消亡的发展趋势。

2、旅游开发给大渡河流域羌藏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四川实施全域旅游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大渡河流域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民族文化的过渡开发,使当地羌藏传统文化面临着衰退和变异的严峻危机。在旅游开发中,开发商只是利用羌藏文化中的显性文化,如生活用品、建筑、服饰等,用时尚元素来包装传统民族文化,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如《康定情歌》这首广为传颂的民歌就被改编翻唱成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旅游本是一种休闲方式,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某些商贩甚至制造伪民俗来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体验别样民俗文化、感受独特人文风情的机会,使民族文化庸俗化、低级化。而数目庞大的游客群体也对旅游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建筑是藏羌族最具特色、最为瞩目的建筑,而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致使文化遗址遗迹伤痕累累,面目皆非。

三、保护羌藏文化之建言

1、加大对羌藏文化保护的投资力度。当前,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适应民族地区实际的保护措施,根据该地域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地方财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羌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资金需要,传承与保护投入供需矛盾还在不断激化。因此,要实施对羌藏文化的保护,其投入必须坚持以“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主,而地方财政根据财力量力分担”政策;反之,就会加大地方财政的负担,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必将带来不安定因素。同时,恳请中央、省在安排建设项目资金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交通运输、气候条件及人口居住分散等诸多因素,增大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投资力度,最大限度的满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2、依靠教育资源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学校教育、坚持双语或三语教育制度,让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加强对本族文化的研究力度,把教育作为保护本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面向民族地区招聘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素质,资质深厚的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从而实现教师队伍以老带新、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同时解决传统文化消亡的问题。由于尔玛话、嘉戎话没有文字,当地不同藏羌寨的语言、文化、技艺均靠年长者言传身教来传承。因此,通晓古老羌民族奇特的原始宗教文化的最权威和熟知羌族技艺者释比,就可委以重任。

3、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羌藏文化。在大渡河流域旅游业彰显发展的今天,浓郁的民风、民俗、礼仪服饰文化被推向市场,给当地的旅游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旅游资源能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弘扬和发展,只顾经济效益的开发定会给当地民风民情文化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因此,民族性较强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习俗、礼仪、文学、艺术等我们必须要发扬光大;古建筑,旧时语言、早期服饰具有历史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再有原有用途的文化遗产,可以对其加以保护并适度开发利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还对羌藏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此外,我们要加强对羌藏文化旅游景区从业人员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培训,让其向外地游客宣传时刻意识到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羌、藏两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他们自身的民族本土文化。千百年来两个民族不断地融合演绎形成了今天独具一格的羌藏文化,为了不让羌藏文化受新兴文化的干扰和冲击,我们应该认识到传承和保护羌藏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羌藏文化得以留存和发展。

[1]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M].中华书局,2008,5.

[2]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2.

[3]张娟,王亚楠.浅论新时期羌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B920

A

1008-7508(2015)09-0093-02

2015-03-24

姜蓉(1972-)女,藏族,四川丹巴人,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大渡河羌族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暴雨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分析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水电样本:大渡河的智慧化应用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