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从“问”开始

2015-04-14 19:22赵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淘金者金子彼得

赵静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想这里的思,就是指学生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正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的启发,循循善诱的提问对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培养十分重要,它能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一、激浪千层始于问

人们常常认为一部戏剧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戏剧冲突的选择和处理,好的戏剧能在冲突中表现每一个人物的特点,使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丰满。同样,教学中,冲突亦是一个法宝。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使学生投身于学习活动中,同时,正是对冲突的处理和解决,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恰当选择,精心设计,用提问制造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之旅。

例如低年级的《雨后》是一篇充满童趣的诗文,其中第三节“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读了这段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提问:“你们贪玩摔了一跤,裤子都脏了,你们心里此刻怎么想?”学生说:“‘糟了,惨了,回去要被妈妈骂了。心里可着急了。”我顺势接下去:“是啊,此刻你们的心里很担心,小哥哥心里也很担心,难怪他说——”学生接读:“糟糕——糟糕!”“可是在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这又是为什么?”这样课文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了冲突,一下子,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主动走入课文,寻找答案。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在这样的探究学习中找到了答案。制造冲突,激发兴趣,学生的探究之旅由此开始。

二、明辨方向在于问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好问题,就像浓郁的酒香,让闻香而来的食客找到深巷之中的最爱;更像一盏明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引方向,让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循着灯光不断前行。

如四年级的《金子》一课,在设计时,我以“找一找彼得和淘金者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导入课文,铺开教学。这个问题看似很浅,实则直指课文的中心——课文的“金子”的所在。一开始,学生很容易将彼得和成群结队的淘金者看成一类,认为他也是为了那黄灿灿的金子而来。确实,文章的开头,彼得就是这样。随着生活越来越拮据,金子却毫无踪影,彼得和其他淘金者的区别逐渐显现出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比较彼得和淘金者的不同点,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彼得。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展开思辨,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对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思考过程不就是一个探究学习过程吗?

还是《金子》一课,在处理彼得如何抓住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创造了财富这部分内容时,我没有囫囵吞枣地教,因为彼得的人物特点是他和其他淘金者最大的区别所在,也是他找到真金的原因所在。我精心设计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彼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贯穿这三部分的始终。同时,充分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入彼得内心与他一起看,一起想,一起做。从而理解彼得的所思、所想、所做,使彼得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清晰,具体,深刻。此时学生对彼得的理解和感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彼得的言行思想之中,找到了彼得和淘金者的本质不同:彼得虽然也是抱着“发财”目标而来,但他更是个执着,能抓住机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工作的人。正是这样问题引领的探究学习之旅,让学生理解了彼得所说的话,寻找到了“真金”的所在。

三、挖地三尺缘于问

我们课堂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回答时学生就是照本宣科,将课文中的内容大段大段地读出来,看似回答正确,但细细品来,这样的学习没有价值,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其中只是一个传声筒,没有什么收获,更别说学会探究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提问呢?就拿低年级的《看菊花》一课来说,在第一自然段的处理上,很多老师这样提问: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如果就这样提问,学生很容易就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再读一遍,显然思维强度、深度都不够。我觉得可能这样设计更好:

首先出示第一个填空:

看菊花的时间是      ,看菊花的人物是      ,看菊花的地点是      ,他们去公园里做的事情是               。

学生根据第一自然段回答。

接着提问:

星期天早晨了告诉我们看菊花的什么?爸爸、妈妈和我告诉了我们看菊花的什么?公园告诉了我们看菊花的什么?看菊花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最后出示第二个填空:

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看菊花的         、                、        、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在这里,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来回答看菊花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他们去公园做的事情。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回答,然后逆转思维,问学生“如果老师将这个问题倒过来,你还能回答吗?”“‘星期天早晨告诉了我们看菊花的什么?”“‘爸爸、妈妈和我告诉了我们看菊花的什么?”“‘公园告诉了我们看菊花的什么?”“‘看菊花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最后,让学生连起来完整地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此时恍然大悟:原来第一自然段是要告诉我们看菊花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事情,更知道了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来介绍看菊花的过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学生走到了文字背后,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更掌握了这种方法,习得了本领。

四、万里之行扶于问

追问是教师经常用的方法,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目的是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追问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级级台阶,让学生在探究之旅上爬得更高,走得更远。以我听过的一堂《看菊花》为例,其中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对菊花颜色的教学中,提问课文中菊花有哪些颜色?

学生很快找到了。

老师追问:菊花还有很多颜色谁来说?

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很多颜色。

通过不少学生的回答,全班一起得出菊花的颜色可真?(多)

老师继续追:菊花的颜色很多,各种各样,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在教师一次次的追问中,学生与教材展开了深入对话,对教材空白处作了恰当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照本宣科、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感受到菊花的多,而且掌握了形容颜色丰富的成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法宝,只要我们教师潜心钻研,精心设计,一定能将这件法宝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品尝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淘金者金子彼得
彼得与狼
彼得潘
彼得潘
边境往事 霍尔果斯“淘金者”
大数据“淘金者”曙光发布方舟平台
长不大的彼得·潘
把铜当金子卖
一个接一个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