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交流:小学生习作训练的应然状态

2015-04-14 19:36王冀敏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笔谈徐霞客习作

王冀敏

习作或练笔是小学生书面写作的尝试和入门,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书面语的表达、主题的提炼、素材的选取等方面会遇到一些困惑与障碍,如何化解学生的这些写作困惑与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并促进学生高质量地习作?笔者以为,实施因材施教,加强师生的个别交流和个体互动,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促成学生高质量习作的应然法则,也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可通过个别交流的三种有效方式:“面谈”“笔谈”“神谈”,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热情,实现师生的深度交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倾听的“面谈”中因势利导

师生“面谈”是一种最惬意和灵动的交流方式,也是一个最富感召性和影响力的言语进程。“面谈”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营造一种积极而生动的言语氛围,唤起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生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对接中,放飞想象,大胆创作,真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世界,促成言语系统的全面启动。这种“面谈”,教师需要智慧地抓住交流与教育的契机,巧施点拨,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发挥,老师多的是走近和倾听,关注与赏识。教学实践中,我通常以“宽松的闲聊” “情境的交流”“体悟的尝试”等三种应用方式和交流状态嵌入“面谈”过程,开启学生的心智和创新空间。

【案例】

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春游活动,我计划利用“春游”给学生一次比较具体的景物描写指导。游玩中,路旁的柳枝随风拂着我们的头发,在和学生的闲聊中我好像回到了年少时的乡村生活。

师:你看,那苍翠的砂山在那里走来迎接我们了。如果我们走得快一些呢?感觉一下。

生:山更快地迎过来。

师:山是不动的,是人走近山去,然而我们此刻都有这样的感觉,仿佛山在迎过来,有趣吗?感受一下,映在河里的垂柳,说说。

生:感觉是头发细细的小姑娘,好像在那里照镜子。

师:是啊,说得真好!在我们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荷花》中有一个片段还记得吗?“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生:(指着山左边)看了这条沿着山脚转弯的小河,我就可以说,小溪像蛇那样弯弯曲曲。

师: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篇《小石潭记》,写的和你一样的,“潭西南可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你真了不起!

生:那我回去写这次春游,可以把得到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就比原来写得更好了。

师:是的,写自己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就像用画笔作一幅画一样,就非常具体、形象,更有感染力了。我们不能依赖成语、词语的堆砌。比如:说到月不可都用“月白风清”这类话。说到风景不能总用“美丽”,说到心情,尽量少用“感动呀”“可恨呀”这些词语,没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它们都是空洞的形容。你把怎样月白风清,怎样美丽,怎样有趣用感觉、感受的印象描写出来,这是作文中比较难的工夫。

生:这个也不是很难,只要留心看,仔细想想。我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说柳树:枝条上的叶子,翠绿翠绿,一阵微风吹过,枝条轻轻摆动,一片片叶子像起伏的扁舟,在湖水里一漾一漾?

师:你描写的柳树太有自己的创意了!太有想象力了!

上述这段“面谈”,首先以“宽松的闲聊”营造了一种可亲可爱的情境,老师凭借周围的物景,以极其人性化的手法,渲染了一种情趣盎然的氛围,正是这种氛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想说、敢说、爱说。因此,良好氛围与情境的营造是“面谈”的首要任务,也是“面谈”进入佳境的关键因素。另外,教师的“面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以身作则,作出“体悟的尝试”,引发学生敢于、善于说出自己的话。教师在面谈时特别要注意倾听隐藏在学生心中“不一样”的“赤子之心”。帮助学生开发提升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因材施教最为珍贵的宝藏。每一次对学生“不一样”的肯定必将伴随学生学习生活新的感受和学生精神生命新的发展。

二、在鼓励的“笔谈”中抒写个性

“笔谈”是一种书面沟通与交流方式,它有助于建立一种平等、宽松而友好的师生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鼓励鼓励再鼓励”,便会使学生抛开一切束缚,积极反馈,畅所欲言,如此一来,师生所涉及的话题也会谈得尽兴之至,细微深入,从而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可见,“笔谈”不仅促成积极良好的书面表达,更能够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和作文潜质,突出学生言语表达的习惯与个性。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循着学生的表达习惯和用语特点,推波助澜,帮助学生着力打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使学生沿着自己的言语优势健康发展。我在“笔谈”中常以“经典鼓励”“文本交流”和“创作实践”等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与反思热情,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实践。“笔谈”途径有书信、QQ平台、电子邮件等,以下是我和学生S在QQ平台上的一段“游记”习作对话:

师:你的“愉快的一天”一文,选择了节日游杭州动物园一事来写,结构清晰,语言干净,颇像老师小时候也常用的“流水账”,你文章的妙处正是在“流水账”。名作《徐霞客游记》很多都是流水账,然而妙不可言,老师非常喜欢读,下次我把《徐霞客游记》带给你看。

(几天后)生:我一直很不喜欢写作文的,我随便翻了你给我的《徐霞客游记》,原文看不懂,看了译文,真是你说的,也是流水账式的写法。

师:你的风格就是“徐霞客式”的干练简洁,从中选段你喜欢的篇章,可以是译文,摘录在笔记本上如何?同时把你其他类似的作文也发给老师看,我来从中找寻你具此风格的代表作。你觉得这种“徐霞客式”表达容易吗?

生:我觉得这样写不难,你看了我给你的几篇作文如何?

师:这种“徐霞客式”不失为你的特点,非常好!文章好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一是是否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最为重要的,二是用词是否适当。因此,你还需磨炼对用词的感觉。比如,两个词意义即使相同,情味也常有区别。“逃”与“溜”虽都是走掉的意思,但情味不一样;“老屋”与“旧屋”有雅俗之分;“快乐”较“欢乐”来得透显。就像穿衣服一样,不但要注意材料的品质,还要注意衣服的花纹与颜色。你能就作文中写河马的一段,在用词上再推敲推敲,修改后再给老师看吗?

以上“笔谈”中,老师首先以“经典”鼓励学生习作的信心和勇气,以佳作《徐霞客游记》来激发学生习作的动力和热情,排除学生习作上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潜质和言语优势,从而树立信心,唤起习作的兴趣和热情。然后,以“文本”交流写作上的知识和要领,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写作优势和言语潜质:学生S在写作内容和形式上长于简约,而非繁丰,注重叙述的简明扼要,而不愿在内容和语言上累赘衍生;在遣词造句上趋向平实而非华丽,不去强求用词的华美,而是有什么写什么,用词干净简洁;在意境上,凸显粗放、雄伟、浩大的阳刚之美。最后,在比照《徐霞客游记》中,鼓励学生“创作实践”,大胆尝试风格写作,循着学生的文路特点生发开去,促成学生写作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在期待的“神谈”中,反求诸己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交流不一定非有相互面谈、笔谈,有时一方说话,一方不说话,或点到为止,言不尽意,对方也会心领神会,灵犀相通,这就是意会之“神谈”,也是交流的最高境界。若要达到这种“化无形为有意”的境界,窥一斑而知全貌,取得“落叶知秋”的效果,需要长期不断地加强交流训练,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在没有任何着意的提醒关照下,师生也能从彼此的神态、语气、语调和节奏上感受到对方的意旨和文章的意趣。要进入这种“神谈”交流的佳境,一般经过“愉快的初识”“相谐相融的交流”“相知相通的默契”三个阶段,需要老师在长期的交流中,以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实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形成自然天成的交流风格和对话意境。

下面是师生“神谈”中,一位同学在听了老师诵读后的感想和体会:

“老师只是指出来哪些篇章要仔细读,哪些内容可以省去;哪些篇章只需浏览一下就可以了。他有时带着我吟诵,有时让我静听,或者跟着哼,吟诵到好的句子,他就停下来,仰起脸,晃晃头,向我说一声 “好啊,嗯”。我就是在这“好啊”声中体味出其中的好处,老师也在我的回应中继续他全情的吟诵。……”

这段听后感悟,足以说明学生已经对老师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心领神会了。这里,老师虽没有自我主观认识和想法的流露,更没有自我思想的直接传达,但学生还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情绪和意欲传达的情感态度。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与互动,是最真切的影响和感染。如何达到这种“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师生神谈境界呢?唯有教师反求诸己,才会有师生不期而期的相知相谐,这是需要期待期待再期待的,在期待中走近彼此,在咀嚼中获取真意。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品性和感受能力,不断地研究学生,揣摩童心,善于构建一种切合学生心性的交流情境,让学生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快乐地成长。当学生悦纳我们,我们才有可能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理解那些隐藏其中的教育蕴意和真谛,从而与学生心灵相约,结伴成长。

关注个体,因材施教,是小学生习作教学的应然状态,也是促成师生关系和谐相融的基本保证。小学作文教学需要师生的和谐对话与友好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而本文所论述的“面谈”“笔谈”“神谈”,笔者认为都是小学生习作训练的最佳途径,如能将三种交流方式加以有效运用,必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下小学生习作训练的低效状况,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笔谈徐霞客习作
明清戏曲序跋研究笔谈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名优之死》笔谈——《名优之死》表现了什么
《名优之死》笔谈——艺术与爱的“堕落”
徐霞客志在四方
大学生就业研究(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