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晏阳初教育救国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2015-04-15 20:27徐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建设



论晏阳初教育救国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徐挺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晏阳初,中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的先行者,怀揣教育救国梦,不断推进平民教育的发展。晏阳初将毕生的愿望融入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探讨晏阳初以教育救国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对当今我国民众教育的开展有重要启发,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社会、凝聚民族正能量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救国;平民教育;乡村建设

晏阳初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在民族危难之际,俯身于中华的平民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育行动与社会的改造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晏阳初为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实现广大人民的发展,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百折不挠、坚毅不拔的精神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爱国是晏阳初终身教育追求的内在动力和情感支撑,他将爱国的伟大情操化作教育救国的伟大理念和实践,从而使他在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向前。

一、晏阳初教育救国思想的产生

晏阳初“教育救国”思想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当时中国社会在苦难中挣扎,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日本的改良运动,以及“今日学西欧,明日学日本”等一系列艰难探索都没有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晏阳初认识到近代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之所以遭受外国列强欺辱,其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的失调而导致的人才短缺。因此,要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振兴,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最有效的一种工具,只有将发展教育作为改进社会的突破口,才能使中国国富民强。正是在对民族深重灾难的深切关心和亲身经历下,晏阳初经过不懈的追求与探索,最终找到了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之路。

晏阳初认为“中国不必亡,亡不亡全在教育界。教育界可以支配中国,支配前途,改造社会”[1]51。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坚信教育能救国,晏阳初才毅然决然投身于平民教育,并矢志不渝地将其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他将教育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视教育为实现国家富强的着力点。“以教育为命根,而国家乃有振兴之望”[2]138,大力开展平民教育运动,着力造就新民,方能为国家强盛提供支撑。

二、教育救国情感支撑下的教育理念的建构

晏阳初在法国战地亲眼目睹华工生活的困苦,发现“中国诚朴农民智慧高、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3]28在教他们读书识字的过程中,晏阳初领悟到教育劳苦大众是一种使命,也是教育变革的一大着力点。劳苦大众并不是由于智力上的因素而不可教,而是无教。他们需要的是机会——受教育的机会。世界最宝贵的资源即是人。教育能引导人、培养人,能释放民众的显性和潜在力量。只有让平民接受教育,才能使他们摆脱困苦的生存状况,过上一种受人尊重的生活。

晏阳初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教育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唯一方法。他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之所以屡受列强侵略,一步步被瓜分,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其缘由在于舍本逐末,没有把握中国社会问题的关键和中国民众的根本需求。当时的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人的身上。只有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中国的根本问题才能得以有效解决。“所以我中华四万万民众共有的问题,欲根本上求解决的方法,还非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1]114-115。晏阳初更清晰地认识到民众是抗战的有生力量,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限的。要争取抗战的胜利就要充分发掘民力,使潜在的民力充分发挥。通过平民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使每一个民众都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晏阳初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4]557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通过教育来实现乡村建设的伟大目标,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晏阳初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了劳苦大众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三、教育救国思想激励下的平民教育实验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是他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教育是实现社会改造的根本途径,而唯有平民教育才能实现平民社会的改造。平民教育既富含让普通民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包含为万世开太平的愿望。民为邦本,只有国民有文化、有见识,方能团结一致拯救国家命运。晏阳初先生通过探索救国之道路,发现世界上最丰富的资源是“脑矿”。开发“脑矿”,即开发人民潜在的无穷智力,是一个平民教育工作者的伟大责任。“平民教育是开脑矿最简单最适用的工具,使大多数人民均有受教育的机会然后才有人去负担国家各种的责任。”[1]127平民教育是对平民智慧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的改造。“所以欲挽救全国不安的景象,谋国家的发扬光大,除了设法把平民教育推行之外,绝无第二个好方法。”[5]364晏阳初进一步认识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最根本问题,由于教育的畸形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全赖于农村的建设,而农村的建设关键在于推行平民教育。

要搞好乡村建设首要任务是普及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智慧,农村经济才能稳步地发展,国家才能够富强。”[6]8农村既是国家建设的基础,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唯一的办法便是通过教育推动农村的建设,“中国今日唯一出路是要把广大人力开发起来,把这散漫的民众组织起来,把这无知无识的人民教育起来,方可成为一个现代有力的新国家”[4]32。为实现民族的振兴,需要以农村建设为重心,使广大农民摆脱贫穷愚昧;需要把改造和发展农村教育视为改善农民生活、稳定农村社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只有农村教育改造运动成功了,国家才能呈现勃勃生机,为正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农民带来一片光明的曙光。

晏阳初发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博士下乡”运动,到定县乡村进行平民教育实践。1929年,晏阳初及众多有志为平民教育做贡献的知识同仁携家眷迁居河北定县。晏阳初身先士卒,放弃了城市优裕、舒适的生活,号召知识分子来到农村,与农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他们打成一片。晏阳初率领他们到农村,从事乡村教育,虚心向平民学习,“给农民做学徒”,出现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洋博士”与“乡下佬”相结合的盛况[7]253。青年要深入基层,到民众中去,到农村去,才会大有作为。晏阳初领导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创办了乡村改进试验区,开展乡村平民教育的试验,以消除文盲、提高平民的识字率。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使教育教学的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虽然受到重重阻碍的打击,但晏阳初依然刻苦探索,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发现乡村问题主要是“愚、贫、弱、私”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不处理好,平民教育难以继续推进。于是,晏阳初提出“用文艺教育救愚,用生计教育救穷,用卫生教育救弱,用公民教育救私”[8]30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有了科学的理念作指导,定县实验获得很大成功,谱写了平民教育的新篇章。定县实验作为晏阳初教育救国的一次伟大尝试,虽然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但晏阳初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实践中一一克服,拉开了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序幕。定县实验将作为一种精神,一种风采,一种经验延伸至以后的教育实践中。

四、教育救国理念指引下平民教育的升华

为了教育救国,必须培养民力建设农村,而为了培养民力,必须进行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更加刻不容缓。冒着抗日战争的烽火,晏阳初等人毅然决定在四川筹办一所新的高等教育学府。1940年,晏阳初于四川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为乡村改造培养专门人材的高等学校——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自兼院长。校址在北碚歇马场龙凤溪畔,占地500多亩。[9]183

抗战不仅仅是军事之战,也是人民之战,失去人民就失去中国。晏阳初对在川同志之勉励词中指出:“四川为民族复兴之最后根据地,但最后之后不再有最后;至于实验的工作,是整个的复兴民族的基础,尤须积极匡助。”[3]303值此民族危难之际,必须让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起来,发扬平民潜伏力使他们能自力更生,中华民族才有机会转危为安。“如要农民自己起来干,指导的人尤不可少,这就关涉到农运人才问题了。农运人才的培养当然需要以大学校作来源。”[1]463晏阳初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学院树立了民主进步、团结自力、勤学奋发、艰苦朴素的好校风。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具有优良的学风、校风,毅然成为当时中国“造就适应时代的合于社会要求的建设乡村的有用的人才”[4]165的重要阵地。

晏阳初在中国乡村建设院通过组建培训农民抗战教育团,将农民培养成抗战救国最坚强的堡垒。与此同时,晏阳初继续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使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在战争中依然顽强的发展壮大,得以保存文明的火种,为今后抗战建国培养高级人才。“因为农村是中国的基础,在抗战中需要建设农村,才能增强抵抗力,在建国中更需要建设农村,才能增强建设力。所以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非常迫切,必须集中各方面力量,才能完成这最高学府的大业,才能完成农业建设的使命。”[4]124-125学院的创建,再次实现了晏阳初及平教会同仁们多年以来创办乡村学校培育人才的心愿,同时也为振兴大后方农村民众教育和稳固大后方根据地、造就大批抗战建国的奋勇生力军奠定了深厚基础。定县实验是表征,乡村建设院是定县实验的继承和发展。这其中饱含晏阳初教育救国的思想与实践。晏阳初用笔、用思想、用教育实践来保全文明的火种,培养生力军。

晏阳初从教育救国的立场出发,大力发展平民教育,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他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肩负教育救国的伟大使命。在教育救国精神激励下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不仅使广大民众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还唤起了国民的爱国之心,为战争年代渴望和平的国民带来了先进的爱国思想观念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由于晏先生奉行“教育救国”和“一心为平民”的信念,并始终不渝[6]9,他在平民教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是具有坚定信念与丰富想象力的英勇学者,是劳苦平民心智与精神的解放者”[10]267。晏阳初教育救国思想是广大青年奋发成才的精神力量和爱国奉献的精神动力。当今,我们应发扬晏阳初教育救国的思想,求真务实,胸怀大志,高瞻远瞩,以思想作为先导,积极投身到伟大的人民教育活动之中,努力促使教育机会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能得到开发,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吕云龙.百年中国教育与百位人物[M].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5.

[3]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6]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巴中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平民教育家晏阳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7]施克灿.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荣天玙.中国现代群众文化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9]郑洪泉,伍子玉,魏仲云,管维良.重庆古今风云人物[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89.

[10]孙德玉.中国教育思想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田丽华]

On James Yen's Educational Practice as the

Core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Education

XU Ting

(School of Education,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James Yen, a well-known Chinese patriotic educator, a pioneer of world civilian education, hold dream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unceasingly car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an education. James yen take his lifelong aspiration into civilian educatio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discussing James yen 's educational practice as the core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would have an enlightenment to nowadays mass education, having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and national positive energy.

Key words:James Yen;saving the nation by education;civilian education;rur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175-03

[作者简介]徐挺(1986-),男,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教育史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项目:“农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研究团队”(川社联函﹝2015﹞17号)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0-11

猜你喜欢
晏阳初乡村建设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浅析中国新旧城乡建筑景观的建设与继承
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实意义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