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创建及其主要业绩研究

2015-04-16 05:45徐建云
江苏中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传习所讲义国医

徐建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创建及其主要业绩研究

徐建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1929年,国民政府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废止中医案”,中医药界人士群情激奋,据理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陵医派的医家们认识到要使中医后继有人,必须要建立规范的中医教育机构。1934年南京国医传习所正式宣告成立,后历经抗日战争,校舍被毁,于1947年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南京市中医专科学校, 1950年因师资、经费等问题停办。南京国医传习所贯彻中西并举的教学方针,广纳名医为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南京国医传习所 金陵医派 中医教育 民国

20世纪30年代中叶的民国时期,金陵医派的主要医家强烈意识到培育中医后继人才的重要性,自发捐资,主动联合,共同创建了南京国医传习所。由于时局动荡,南京国医传习所开展的中医教育时断时续。尽管如此,作为民国时代南京地区唯一的一所民办中医教育机构,南京国医传习所在民国中医教育史上仍抒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它培育的中医临床精英人才为人民保健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永铭青史。笔者收集史料,对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创建、历程与业绩做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1 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创建背景

1929年2月23日至26日,民国政府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行政会议,会上余云岫、汪企张等人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此消息一经传出,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中医药界人士尤为激愤,纷纷发表通电、组织游行示威、举行集会进行抗议,并推举代表晋京请愿。在这些具体的抗议活动中,金陵医派的医家们也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参与其事。张简斋、张栋梁、随翰英、杨伯雅诸位金陵中医名家,他们一方面积极投身抗争活动,参加请愿、游行、示威;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南京的政治地缘优势、人缘熟识优势,与行政当局的有关政要如陈立夫、焦易堂、薛笃弼等人沟通交流,为争取中医的合法权益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最终使这一倒行逆施的,不合时宜的提案被迫中止,没能实施。“三·一七”国医节由此诞生。通过现实的斗争和冷静的思考,金陵医派的名医们领悟到,中医学正面临沦丧的危险局面,要想力挽狂澜,就必须争取合法的中医行医权、合法的中医教育权和独立的中医行政管理权。这三大权利合成起来就是中医的生存发展权。经过中医药界人士的不断努力,尤其是面对群情激愤的抗争怒潮,当局对中医的基本政策有所弱化。1930年援引中央国术馆例,开始筹建中央国医馆。1931年1月,在古鸡鸣寺脚下,中央国医馆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中医药界有了自己在行政方面的代言者。

2 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创建历程

2.1 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创建 要追溯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创建,就必然要提到郭受天先生。他在民国时期金陵名医们所创办的 《南京医药卫生通俗报》第75期以及《国医公会杂志》第7期、第82期上发表文章,一再呼吁要在国府首都所在地创建南京国医传习所。他先后发表了《论南京筹设国医传习所之不可缓》、《再论南京筹设国医传习所之不可缓》等专论文稿,引起了中医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在文章中,郭受天诚恳地表示:“南京医界,素多明达之士,有起而图之者乎?受天虽愚,愿为之执鞭。”[1]他大声疾呼要创建南京国医传习所,这一呼吁从民国十三年(1924年)发起,直到1934年南京国医传习所正式宣告成立才得以实现。这一方面说明在那样的时代氛围里,要创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基地的艰难;另一方面也可见郭先生那样的金陵名医做事之执着,矢志不渝,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执着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更值得今人认真学习,努力效仿。

1934年初,为确保中医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金陵首席大国医张简斋主动联合同仁张栋梁、随翰英、杨伯雅、石华轩等人,捐款筹办“南京国医传习所”。开始,金陵名医们原本想顺应时代潮流,用专科学校为名,然而这一愿望却因行政当局严禁中医使用“专科学校”之名而付诸东流,最终只得退而求其次,定名为南京国医传习所。申办国医传习所的相关文件送达市政府后,经时任南京市市长的石瑛批准,特将中央国医馆旁保泰街、北极阁下三皇庙东西一带共约17亩土地拨划给国医传习所,作为其办学用地,并由中央国医馆直属。至此,这一日后孕育了众多中医名家的中医教育摇篮终于在艰难困苦中诞生了。

2.2 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发展历程 1934年5月,南京国医传习所在热心中医的社会人士积极响应和热诚参与下,正式开学了。学校由陈逊斋主持校务,首届开设五年制(正科)本科班,共招收学员100人,次年又招收了29人[2]。同年暑期,又针对中医世家子弟,特开设补习班以继承家学渊源,当时招收了已经具备中医基础者30人,学制2年。1935年底,由于种种原因,南京国医传习所迁往城南门东的天禧长生祠(又称痘神庙)内继续办学。这个地址处于城南的白鹭洲公园附近,临近琵琶巷。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城南的国医传习所校宇宽敞,为五进大宅院,白墙黑瓦,老树参天,古韵盎然,环境幽雅,是一处优美宁谧的读书佳地。校园古色古香,到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应该说整个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中医药文化氛围非常协调,可谓浑然一体,是办学者独具慧眼的明智选择。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到“八·一三”淞沪抗战兴起,国医传习所校园惨遭日寇飞机轰炸而夷为平地,成为一片废墟瓦砾。如今我们前往实地考察,城南的那个具有相当悠久历史的长生祠已荡然无存,而当年国医传习所的实际风貌也已不复存在。

1947年5月,在抗战胜利2年之后,南京国医传习所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积极奔走下,经南京市教育局核准之后恢复办学。同年秋,南京国医传习所正式更名为 (办学之初就想启用的)南京市中医专科学校,且通知在抗战前肄业2年的传习所同学以及已经开业行医5年以上的中医执业者到学校登记,考试通过后方能算完成学业。与此同时,学校还招收插班生17人,并组织举办了一期共有56个学员的中医特别班,这些学员至1948年10月圆满完成学业后顺利毕业。1950年,由于时局剧变,教职员工自谋生计、各奔前程,加之办学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中医专科学校宣告停办。就这样,南京国医传习所、南京市中医专科学校,走过了十余年坎坷历程,这也是民国时代中医教育艰难前行的一个缩影。

3 南京国医传习所的主要业绩

3.1 自编富有特色的中医教材 尽管当时已有中央国医馆既定的教学大纲和审定的教材,但南京国医传习所的先生们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完全凭着自己对中医药学的深切体悟,进行了教材的创编,从而留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南京国医传习所的系统教科书。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金陵医派医家们的敬业精神。正由于此,南京国医传习所能够培养与造就出一批中医方面的临床骨干、精英翘楚,为维护人民的健康、弘扬中医事业做出了实在的贡献。

据目前调研所掌握的基本资料显示,南京国医传习所自主创编的中医系列教材,主要为当时主讲老师编写的各科讲义,共计有15种,分别是《解剖生理学正科讲义》、《病理学正科讲义》、《卫生学正科讲义》、《诊断学正科讲义》、《内科学急性传染病篇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讲义》、《方剂学讲义》、《中国药物学》、《妇科(作者注:疑少“学”字)讲义》、《儿科学讲义》、《外科学讲义》、《中国医学史正科讲义》、《内经之研究》、《难经之研究》。

3.2 开设比较完备的中西医课程 从上述所列举的主要课程的讲义来看,南京国医传习所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实行中西医并举的方针。其实这也正是近代以来中西医汇通思潮大行其道的真实反映,也表明民国时代的中医是相当开明的医人群体,他们并不顽固保守,且想方设法为保存祖国医学而殚精竭虑,忘我奋斗,艰辛探索。南京国医传习所主要开设两类课程:中医(包括经典类)课程和西医课程。也就是说南京国医传习所作为民国时代南京唯一的一所民办中医学校,它在主要课程的设置方面是中西医合璧,当然是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医方面主要开设了“内经”、“难经”、“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临床课程主要有“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西医方面主要开设了“解剖生理学”、“病理学”、“卫生学”、“内科急性传染病学”等。值得注意的是还开设了“中国医学史”课程。

3.3 聘请时贤名家任教 南京国医传习所集中了一大批中医名家和时贤名流,他们是国医传习所的宝贵师资。金陵首席名医张简斋亲任南京国医传习所的所长(相当于名誉校长,所授课程:内科时症),著名中医理论家郭受天出任教务主任,同时又从各地聘请各有专长的名医、大家来校任课。当时聘请的主要教员都是全国知名的学者和名医,如章启民、汪绍生、金少陵、李克惠等,学贯中西的冯瑞生以及儿科名医随翰英,妇科名医朱梓清、杨伯雅,外科圣手张栋梁,还延聘了梅贻琳等多位知名西医及理化方面的教员。这样看来,南京国医传习所既重视教授传统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知识,又能以开放的心态、包容的气度来讲授西医学知识和理化科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有中西合璧色彩的中医学校。正因为如此,南京国医传习所在民国时代也是一所广受各方关注的中医学校。

3.4 贯彻学以致用理念 南京国医传习所规定所有学生在学完理论课程后的一年或半年,都必须到授课的名中医私人诊所去临床实习一年或半年,经考核合格方可予以毕业。这表明国医传习所贯彻的教育理念是:既学中医基础理论,又学临床诊疗技能;既是学以致用,又是学用结合。学与用两者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理论。这种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完全彰显出中医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色。培养和造就中医临床家就必须投身到临床诊疗实践中去摸爬滚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临证能力和应诊水平,否则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从南京国医传习所走出的中医临床骨干人才有:张仲梁、谢昌仁、陈寿春、曾叙初、曹光普、赵国英、严筱乡、姚伯藩、严济时……这些专家都是南京市中医院建院初期的骨干力量,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术享誉一方。

通过对南京国医传习所成立背景、成立过程和主要业绩的研究,可以看出它在民国时期中医教育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在传承中医学术和培育中医人才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郭受天.病理学正科讲义.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2

[2] 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1

R2-4

A

1672-397X(2015)07-0072-03

徐建云(1962—),男,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民国医史。Xujianyun 0323@126.com

2015-03-20

编辑:吴 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所开放课题

猜你喜欢
传习所讲义国医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国医大师忘记年龄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长春师范传习所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