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中的“孝文化”教育

2015-04-16 11:17胡立广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晋武帝陈情表刘氏

胡立广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教学中,可以紧扣“孝”字,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进行“孝文化”的相关教育。

一、感恩教育

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早亡,母改嫁,“少多疾病,零丁孤苦”,正是“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祖母刘氏亲手把孙子抚养成人,李密长大成人了,而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懂得感恩,史料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他的孝行早就名扬天下,甚至当“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时,不惜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愿乞终养”,言辞恳切,感天动地。正如他所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就是对感恩的最好诠释。

而反观现在的学生,都是好几个家庭的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却从没想过要为父母做点什么。不但拿学费、生活费自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超高标准消费,衣服要买名牌,手机要买名牌,父母稍不满足,对父母冷眼相对。父母稍对自己提点学习上的要求,甚至打听一下成长情况,关心一下学习成绩,都是满脸不耐烦,甚至发脾气。在学校,鲜有主动打电话关心父母的学生。放假回家,要么沉迷于电视、网络,要么忙于同学聚会,宁可跟陌生人聊得热火朝天,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种种表现,不一而足,让父母流汗又流泪。推而广之,连对父母都不感恩的人,又何谈对师长的感恩,对朋友的感恩,对学校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二、爱国教育

从社会政治架构来说,中国传统社会是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分配政治、财产权力和确定责任义务关系的,家国同构、父权和君权合一都成为其重要特征。在这种社会体制格局中,孝父与忠君实际上是表里关系,在家做孝子,在朝做忠臣,其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首先,忠君就是孝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说明孝有三个层次,事亲为孝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忠君就是孝的进一步发展,忠君是孝的更高要求。其次,孝亲可以扩大为忠君,在家孝顺父母,在朝自然忠君,因为“君”就是“父母”,所以,“退家则尽心于亲,进宦则竭力于君”,讲的就是“忠孝一体”的标准。

李密的《陈情表》之所以能打动晋武帝,不单单只是他言辞哀切的孝情,还在于他对晋武帝忠心耿耿的表白:“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字字句句都是对晋武帝的感激涕零,对新朝的一片忠心,自然能博得皇帝的褒奖与认可。

在现今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从属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在“世界大同”没有实现之前,在民族国家没有消亡之前,提倡爱国主义,保卫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是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人格的尊严。而个人的人格尊严有一个基本条件,即是个人所属的民族的独立。如果一个民族的独立主权丧失了,那个民族中的个人是不可能保持人格尊严的。因此,爱国教学育是必不可少的。

猜你喜欢
晋武帝陈情表刘氏
至性之言,自尔动人
满奋畏寒
往顶上跑
后母
石崇王恺斗富
智解不祥的“一”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陈情表》新读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蒲松龄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