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演变及评价※

2015-04-17 12:23
现代经济探讨 2015年4期
关键词:净额报酬盈余

郭 斌

关于我国要素分配,也即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问题,国内一些著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李扬和殷剑峰(2007)研究发现13年间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的占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并得到初次分配中“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本造成了企业利润和政府收入的增加”等基本结论。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的研究基本赞同李扬等人的研究结论,同时界定了政府与企业对居民部门对劳动者报酬持续下滑的贡献度各占50%,推测国民收入格局不平衡的主因可能是企业占比过高。李稻葵、刘霖林和王红领(2009)则讨论了三大部门在国民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得到了我国劳动者报酬一直处于下滑的结论,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导致收入分配呈现“倒U型”现象。冯志轩(2012)的研究表明2002年前劳动者报酬占比呈上升趋势,之后剧烈下滑,并认为该现象与国际整体环境相关。

国内主流学者对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呈下滑趋势,已经形成一致性看法,也认为资本和间接税共同挤占了劳动者报酬占比,然而,已有研究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国民收入的蛋糕中切到更多,以至于白重恩在其一个直接推论中给出“可能”的模糊判断。因此,本文运用1978-2012年的数据,研究了劳动者报酬占比是不是合理、有没有被挤占、谁是挤占的主因等问题。

一、国家、企业和居民部门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及趋势分析

下页表1是1978-201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四个构成分项的绝对值和占比的统计数据。从绝对数及其增速看,1978年我国从流通领域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带着计划经济烙痕的绝对平均主义被打破,全社会充满改革的激情与动力,铸就出“三十年辉煌”的经济赶超奇迹,我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3381.38亿到2012年的576551.85亿,2012年比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69.51倍,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92%。辉煌的经济成就也给国家、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78-2012年的劳动者报酬从 1684.41 亿上 升到 262864.06 亿 ,增长了 155.06倍,年均增长率为816%;生产税净额从431.25亿上升到74132.87亿,增长了170.90倍,年均增长率为899%;营业盈余从 946.78 亿上升到 147919.85 亿,增长了155.23倍,年均增长率为817%。虽然数据揭示了我国经济增长给居民、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财富,但是起点过低的基数使得增长率显得夸张。为了进一步反映我国三大部门流量财富变化态势,本文选择前35年改革开放的关键时间点1998年作为研究的起点时间,也是中国20年改革开放后,反思和继续奋进的时间点。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998-2012年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分别增长了5.26、5.30 和 7.27 倍,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35.10%、35.33%和48.44%,各项收入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进一步观察两个不同时间跨度数据的倍数与年均增长率的关系,发现前一个时间跨度内生产税净额的增长倍数与增长率数值最大,而后一个时间跨度内则是营业盈余的数值最大,这让我们产生一个疑惑:是政府部门增长快,还是企业部门增长快?有趣的是无论在哪个时间跨度内,劳动者报酬的增长倍数和增长率都是最低的,表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部门份额增速是最低的。

从各项收入占比数据看,劳动者报酬占比最大值为 0.533,最小值 0.397,均值为 0.478,极差为 0.136,数据说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上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50%左右;然而,不同年份劳动者报酬占比呈现较大差距,极值差有13.6个百分点,历年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波动性较大,且稳健性不足,部分年份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低于 0.500,最小值仅为 0.397,说明劳动者报酬占比存在向低水平收敛的趋势,并受到严重的挤占;企业盈余占比的均值在0.232,分享了二成多的产出物,其中,企业分享的这部分收入不包含固定资产损耗的弥补,是再生产过程中新增价值,因此,企业所得到的份额是非常可观的,尤其企业盈余占比的最大值是0.313,已经达到三成以上的份额。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应该是占优的,同样的企业盈余占比的波动也比较大,极值差也有12.3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一直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最大值0.161,最小值0.124,极值差仅有3.7个百分点,生产税净额占比一直稳定在国民收入的一成半左右。数据说明,政府的间接税收入多年来一直未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固定资产折旧是对一次性初始投资的分期弥补,其在税法上有规定的处理程序与方法,一般情况下不受经济景气等内外部因素影响,只是受到当期的固定资产总额和法定计提比率影响,因此,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的基本收敛在0.15左右,数据基本反映了上述的判断。

表1 1978-2012年按收入法生产总值构成的分项数据及其占比 单位:亿元

进一步考察标准离差,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标准离差为6.85%、4.37%、3.68%、0.9%,即营业盈余和劳动者报酬占比波动性大,固定资产折旧则受投资强度影响,占比呈现一定的波动,生产税净额占比保持高度稳健性。

由此可见,经济增长推动了国家、企业和居民等三大部门收入快速提升,但是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分配格局是合理的,从绝对值看,居民部门的增速低于其他部门,从相对值看,劳动者报酬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且波动性巨大。

图1是1978年开始到2012年的三大部门收入份额占比演化趋势图。首先观察生产税净额的变化趋势,其除了1995-1998年、2008年的数据出现异动外,其他年份基本保持平稳态势,而1995-1998年的生产税净额占比出现一个小幅提升,同期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有所回落,营业盈余占比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数据说明该时间国家获得相对多的收入份额,其对劳动者报酬产生一定影响,对企业的营业盈余形成重大冲击,该时期税赋过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08年数据没有营业盈余占比值,当年劳动者报酬占比与生产税净额占比同步增长,说明当年企业让渡出的份额促成了该现象,其他年份的生产税净额占比保持相对平稳,说明税收刚性已经成为分配中防火墙。在总收入既定下,生产税净额占比的稳健性间接影响了劳动者报酬的占比。营业盈余占比与劳动者报酬占比则呈现高度的关联性,数据显示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则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营业盈余占比下降则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尤其是2003-2004年的营业盈余占比大幅上升、生产税净额占比保持不变的情况,其所挤占的份额恰恰是劳动者报酬份额。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收入分配份额占比的争夺战主要发生在居民与企业部门,而国家部门通过税收刚性的防火墙间接参与到该争夺中。

二、国家、企业和居民部门收入占比的相关性分析

图1 1978~201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各构成部分所占份额的演化趋势

为了科学界定国家、企业和居民部门的分配关系,本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包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表2数据。数据显示劳动者报酬与营业盈余具有强负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847,P 值(0.000)在0.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劳动者报酬与营业盈余之间存在激烈的收入份额争夺关系,劳动者报酬与生产税净额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00,P 值(0.050)在 0.05 置信水平上显著性负相关,劳动者报酬与固定资产折旧呈弱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27,P 值(0.092)在置信水平 0.1 上具有显著性。通过相关性分析,本文得到我国劳动者报酬与企业盈余具有强负相关性,与生产税净额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与固定资产折旧具有弱负相关性。

表2 Pearson相关分析(不含2008年数据,N=18)

三、劳动者报酬占比的国际比较分析

本文基本厘清了三部门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则是中国现阶段劳动者所得报酬是不是合理?如果劳动者所得报酬是合理的,那么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则是一个正常现象,也就没有必要深究其被挤占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判别标准,我们通过比较他国数据,来判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合理与否。

表3是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数据表。自1978年起,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最大值为53.3(1990年),最小值为39.7(2007年),2002年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尚能维系在50以上,2003年后跌破50,一直呈现下滑趋势,最小值出现是经济发展最繁荣的2007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保持在50以上,美国一直处于53.3以上,远超我国数据,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丹麦等国数据基本在50以上,个别国家少数年份属于略低于50,澳大利亚则在45.4-51之间波动,只有意大利历年数据低于我国。通过对比主要发达国家历年的劳动者报酬占比数据,我们认为尽管各国有所差异,多数国家依然保持在50以上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波动幅度大,极差值有13.6个点,尤其我们注意到2003年前尚能维系在50以上,与主要发达国家差别不大,但在2004-2012年的经济增长最快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出现快速下滑态势,其中有6年的数据处于45以下,4年数据处于40附近,最低值仅为39.74。可见,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已经远远低于国际社会的标准,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明显不合理。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1)我国劳动者报酬绝对额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快速上升态势。1978-2012年间,居民劳动者报酬增长了 155.06 倍;1998-2012 年间,居民劳动者报酬增长了 5.26 倍。

表3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比数据 单位:%

(2)我国历年劳动报酬占比向低水平收敛。我国居民1978-2012年间的劳动者报酬占比均值为47,最大值为 53.28, 最小值为 39.74,2004-2012 年间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位于46以下,并有向40水平收敛的倾向。

(3)劳动者报酬占比过低的直接原因是企业部门和国家部门所占比双重挤压所导致的,企业对居民部门收入的挤占贡献率大于国家,而国家由于税收刚性确保其占比保持稳定,间接挤占了劳动者报酬。

(4)高速增长的经济会恶化当前要素间的分配公平。图1直观揭示了当经济出现强劲增长时,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相对低位不仅没有改善,反而会恶化,资本将获得更多的收益。

2.提升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政策建议

我国劳动者报酬的变化趋势呈现 “总量增加,占比下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的主因是资本收益过高引起的,也和税收刚性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需要反思的问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如何保障居民部门的应得利益,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认为,中国2003年后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与国家统计局调整统计口径有关。我们认为,不考虑统计口径的影响,2003-2007年依然体现资本的回报与劳动者报酬呈现显著性负相关,如果考虑统计口径调整因素,则说明我国历年的劳动者报酬均处于低水平状态。由此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劳动者报酬被挤占是不争的事实,国家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纠正业已发生的要素间严重扭曲的分配关系。

当然,解决这一复杂现象不能简单依靠单一措施,需要从公平与效率相均衡的角度出发,即政策不能严重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大幅下降,抵减提升劳动者报酬的政策效应,也不能仅强调经济正义,漠视劳动者报酬处于低水平运行的事实。

(1)持续深化改革,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水平。经济发展是国民收入提升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任何的存量蛋糕分配机制的改变,可以短期内实现公平问题,但是在长期内分配公平是没有基础的,要在持续动态变化中实现公平,必须夯实分配的基础,唯有发展经济,才能确保长期的分配公平。

(2)提高工资性收入整体水平。我国劳动者初次分配主要形式是工资,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的最直接和有效办法。

(3)大力提升中低收入者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抑制高收入的工资水平增长幅度。我国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呈现金字塔型分布,底层的人数远远高于塔尖的高收入人数,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性收入,其对劳动者总体报酬占比提升的边际贡献大于高收入人群,而且还能起到收敛贫富差距鸿沟的效应。因此,在工资性收入提升中,主要的措施应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实施,对于高收入人群,尤其是因垄断而获得高收入的人群,应该抑制其收入水平。

(4)以“宽税基、低税率”的思路推进生产环节的税收制度改革。劳动报酬总量变化受制于平均工资水平和劳动力需求水平两大因素影响,平均工资水平过快提高,短期内会对企业形成冲击,尤其是中小企业,如果冲击是相当沉重的,会导致中小企业陷入破产的困境;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劳动力需求下降,抵减了平均工资水平上升的正面效应。破解两难困境的合理性出路是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平均工资水平上升的冲击,也即政府应该采取减税政策,以税收政策调整为手段活跃经济,推高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削弱因平均工资水平上升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对于中小企业,“宽税基、低税率”的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生存能力,而且可以扩大中小企业的用工需求,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中低收入人群的劳动报酬总体水平也将得到快速提升,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将扭转下滑态势。另一方面,虽然“宽税基、低税率”政策会导致政府短期内收入增长势头被遏制,但是从长远看,不断活跃的经济将提供更多的税收收入,最终政府部门的收入也将得到稳定的增长,经济体运行也将更健康与公平。

(5)加快破除行业垄断壁垒。李涛明等(2013)研究表明,行业垄断与工资水平具有高度正相关性,垄断程度越高的行业,其员工的工资收入越多,然而垄断行业员工收入高并不意味着工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也高。垄断行业通过价格的控制所实现的超额利润,绝大多数归资本所有,并进行再投资,因此,在垄断行业中,“资本收益进一步挤占劳动收益,进而减少了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非垄断行业的劳动力价格由市场决定,也受到工会和劳动者议价能力的约束,工资的均衡价格将维系在一个合理水平上。

(6)政府以“转移支付”手段加大对中低收入组群的教育投入,改善劳动者的禀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过低的一个内在因素是劳动者自身素养偏低,导致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处于劣势,沦为廉价的劳动力,劳动者报酬占比难以提升。因此,改善我国居民素养是提高其议价能力的关键所在。然而,中低收入人群无力承担费用不菲的人力资本投入,现实中只能是政府采用转移支付的形式,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禀赋,具体政策为:①对于欠发达地区全面普及小学、初中、高中段的义务教育,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参照欠发达地区的标准执行;②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并对职业教育给予一定财政支持与补贴;③改革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推动财政资金支持以素养教育、分层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创新,实现“授予渔,而非鱼”的教育目标。

1.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2.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4.冯志轩 《国民收入中劳动者报酬占比测算理论基础和方法的讨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家》2012年第3期。

5.白重恩、钱震杰:《劳动者报酬占比考察经济体健康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6日。

6.李明涛、马勇强、滕红:《我国转型期不同行业劳动报酬差距比较研究》,《调研世界》2013年第2期。

7.王昕彤:《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报酬提高与经济发展效率》,《开发研究》2011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净额报酬盈余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各级政府财政支出净额
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净额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