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展概况及对策浅析*

2015-04-17 04:41彭燕詹书品王旸万锦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00江西省渔政局江西南昌00南昌市青山湖区农业水务局江西南昌00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009
江西水产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鄱阳湖水生自然保护区

彭燕 詹书品 王旸 万锦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00;.江西省渔政局,江西南昌00) (.南昌市青山湖区农业水务局,江西南昌009;.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009)

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展概况及对策浅析*

彭燕1詹书品2王旸3万锦涛4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31;2.江西省渔政局,江西南昌330031) (3.南昌市青山湖区农业水务局,江西南昌330029;4.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

分析了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发展的4个阶段、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展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保护区;水生生物;建设;江西省

水生生物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生动植物物种,特别是具有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经济物种及其自然栖息繁衍生境,依据相关法律划出一定面积的陆域和水域,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目前,水生生物保护区主要有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渔业湿地(水域生态)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三种类别。江西地处我国东南部,居于长江至南岭间,横亘罗霄和武夷山脉,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江(长江)湖(鄱阳湖),地势南高北低、周高中低,形成了完整的近似全省版图的鄱阳湖水系。全省渔业水域总面积2500万亩,其中天然捕捞水面2016.85万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基础。

1 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得到较大发展。截止2015年11月,全省已经建成各类水生生物保护区36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县(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4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个。基本形成了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为主体,鄱阳湖和五河渔业水域保护为重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为重要补充的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体系,已成为全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平台,更是展现我省渔业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全省整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历经雏形、起步、停滞、快速4个发展阶段。

1.1 雏形阶段(1976年以前)。江西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工作在1976年以前处于民间自发形成的雏形阶段。沿河滨湖农村所秉承“禁涸泽而渔”、“留鱼活水”等传统保护理念,使得一些水生生物栖息地获得较好保存,如景德镇市瑶里镇的瑶河从清代开始即成为养生禁渔之地,这些禁渔之地即现在保护区的雏形。

1.2 起步阶段(1976~1986年)。1976年,江西省靖安县首次划建了大鲵县级自然保护区,拉开了全省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建设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序幕。1980年,建立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6年,又建立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这4处保护区均为省农业厅直属保护区,其管理机构均为省农业厅下属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井冈山娃娃鱼保护站也在80年代初经井冈山市政府批准而设立。

1.3 停滞阶段(1987~2005年)。这个阶段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基本上停止了新的发展,仅在2004年,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经过省政府发文正式批准成立。

1.4 快速发展阶段(2006~)。我省紧抓《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的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积极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区规划及建设工作。2007、2008、2009年,江西省农业厅连续3年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工作意见的函》等相关工作文件。各地渔业主管部门不断强化水生生物养护理念,主动规划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全省先后建立2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2 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的特点

2.1 保护历史久远。以政府名义启动野生动物保护的历史早。江西省是野生大鲵重要的自然分布区,尤其是位于赣西北靖安县的北潦河源头区域,历来大鲵资源丰富,甚至出现过山民捕杀大鲵喂猪的现象。1974年,靖安县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保护娃娃鱼资源的通告》,这是全国第一份保护大鲵的政府文件。1976年靖安县划建了大鲵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大鲵(娃娃鱼)自然保护区。

2.2 保护品种繁多。受保护的水生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据初步查明,全省共有鱼类205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类26%,有48种类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在省内还分布国家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6种,省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16种。

2.3 鄱阳湖成为保护区主要平台。鄱阳湖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质条件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栖条件。据统计,鄱阳湖有记载的鱼类共136种、豚类2种、已鉴定的底栖生物116种(其中贝类87种)、已鉴定的浮游生物266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在长江流域水域生态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被誉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宝库和种质基因库。此外,长江江西段和鄱阳湖江豚群落分布密集,数量占长江流域1/3强,实属罕见。鄱阳湖因此成为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平台,我省在1980年划建鄱阳湖鲫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河蚌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划建鄱阳湖银鱼省级自然保护区、鲥鱼及“四大家鱼”自然保护区,2004年批建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批建鄱阳湖鳜翘嘴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4 相关的法制较为健全。我省上世纪70年代起,就渔业资源保护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经过3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水生生物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使水生生物保护区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979年,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根据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颁布了《江西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1987年6月,江西省人大颁布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1997年8月15日,省人大常委会对《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进行了修订。1994年11月,省人大颁布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1997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对《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进行了修订。1995年7月13日,为切实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经省政府批准,省农业厅、林业厅联合公布了《江西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和《江西省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5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发展迅速。《纲要》发布后,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逐步将水生生物保护区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尤其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迅速发展,成为水生生物保护区的有力补充。江西已经批建24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5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3 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事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部分地区和分管领导对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原因,我们应该看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展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发展速度仍不够快。截止2010年9月,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占全省渔业面积8.5%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15%的平均发展速度,而且近年来新划建省级自然保护区越来越困难,自然保护区方面新增面积十分有限。

3.2 建设质量仍不够高。我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仍未实现零突破,与周边的福建(12个)、广东(11个)、湖北(9个)、湖南(14个)、浙江(9个)差距甚远。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亦远落后于林业部门(28个),而且自2005年各地再无自然保护区申报晋升省级,使得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严重滞后,不仅无法带动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划建,而且导致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后备力量薄弱。

3.3 管理体系仍不健全。目前只有桃江刺耙、万年河特有鱼类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并配有专职人员,占保护区总数的5%,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仍处于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兼管”,其余大多数均由水产站、渔政站、乡镇府等“代管”,甚至众多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处于“建而不管”状况。而且,从事保护区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7%,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还远不能适应需要。

3.4 经费投入仍不充裕。目前国家级保护区由国家财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省财政只解决省属自然保护区(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尚无经费来源)的人员经费,市、县地方财政长期基本没有资金投入保护区建设,因此绝大多数地方级保护区连基本的人头经费都没有,根本无力逐渐实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连日常巡护管理工作都难以开展。

3.5 网络布局仍不科学。一是“五河”源头等生态脆弱地区、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鄱阳湖保护区数量偏少。二是各设区市布局不平衡。赣州、萍乡等地发展较快,而资源优势明显上饶、九江等地设区市的保护区发展偏慢。三是建设类型布局不优化。目前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类型主要以水产种质保护为主,野生动物保护为辅,面积只占总数的5%。而渔业湿地(水域生态)为空白,与我省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现状极不相符。

4 全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建设规划

首先,要把保护区建设摆上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以及发展改革、财政、环保、科技、机构编制等部门的支持,把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逐步解决好保护区的机构、编制、经费等实际问题,切实增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能力。

其次,要统筹规划保护区建设,采取“合理布局,总体规划,逐个推进”的战略方法。应按照《全国水生物种保护建设规划》要求,对已批准的国家和地方各级保护区的建设进行配套完善,使保护区依法得到有效管理,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及重要经济鱼类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亟需编制《江西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规划》,为各地建设水生生物保护区提供指导,积极推进保护区建设的规划工作。

4.2 实施分类指导,注重湿地保护

目前,我国建设的水生生物保护区主要有三种类型: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渔业湿地(水域生态)类型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当前这三类保护区发展不平衡,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近3年发展速度较快,而渔业湿地(水域)生态类型多被林业、环保等部门以湿地或保护源头等名义划建。

为此,要本着抢救性保护的要求,抓紧建立一批富有江西渔业资源特色的保护区。更要对已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水生生物湿地,积极组织进行项目申报,争取尽早立项建设。对未列入《规划》而与渔业密切相关的一些湖泊、水库、滩涂、水生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河口生态地和人类干扰较少的河流源头生态区域,要在适宜地区抓紧建立一批各种级别的渔业湿地(水域生态)保护区,如在庐山、井冈山、武功山、明月山等地建立两栖水生生物保护区,五河入鄱阳湖口出建立渔业湿地保护区等。

4.3 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基础建设

保护区工作是公益项目,保护区经费主要靠各级政府提供,将保护区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是保障保护区经费的有效途径。针对保护区缺乏运转经费的实际情况,要与财政部门协调,争取在每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补助里增加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专项经费,加大水生生物保护区支持力,努力提升保护能力和管护水平。

就保护区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视,需与省发改委有关部门协调,努力推动保护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建立保护区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尤其要尽快推动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鄱阳湖真正成为江豚的“最后避难所”。

4.4 健全管理机构,注重保护管理

针对保护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要为获批的保护区建立起稳定的管理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保证保护区管理和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鉴于鄱阳湖生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可以成立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管理局,将鄱阳湖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综合管理,提升管护水平。

4.5 开展科学研究,注重业务提升

加强保护区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对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对象现状、变化趋势等进行监测,对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性、驯养繁殖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开展研究。同时,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完善管理和科研条件,努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水平。要在资源调查基础上,全面摸清保护区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保护。研究探索不同类型保护区和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管理措施,努力改变目前存在的不分类型、不分物种、笼统对待的粗放型管理方式。

4.6 调动各界力量,注重体制转变

加快保护区发展,除依靠各级政府支持外,还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保护区事业发展的局面。我们需认识到,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可以鼓励一些单位尝试转变重保护、轻发展的管理体制。在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的同时,在实验区适当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保护区建设资金投入开辟新渠道,形成保护区建设新局面。

加快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我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战略的要求,是贯彻实施《纲要》的具体体现。要利用保护区的特殊地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林业、环保等部门先进管理理念,全面提高水生生物保护区的建设水平。更要充分发挥保护区现有条件,积极引进有志于保护区事业的人才,保证我省保护区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S949]

A

1006-3188(2015)04-0001-04

2015-12-21

猜你喜欢
鄱阳湖水生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鄱阳湖好风光
《水生观赏动物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依托科技创新 打造现代水生蔬菜产业
跟我进城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