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泥鳅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展望

2015-04-17 04:41原立芳刘其寿李燕华吴春林
江西水产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花斑鄱阳湖泥鳅

原立芳 刘其寿 李燕华 吴春林

(1.新建县农业局水产技术管理站,江西南昌330100;2.井冈山市水产站,江西井冈山343603;

3.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4.吉安市渔业局,江西吉安343000)

泥鳅营养和药用价值均较高,享有“水中人参”、“软黄金”等美称,其养生食疗功能已逐渐被大众认可。泥鳅由于产地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品质也有一定的差异。我省环鄱阳湖区域是泥鳅重要的资源分布区,区内泥鳅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可以为泥鳅良种选育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保障我省泥鳅产业的健康发展。

1 鄱阳湖泥鳅资源

1.1 资源状况

鄱阳湖区土著泥鳅品种主要有大磷副泥鳅(俗称黄板鳅)和泥鳅(俗称肉泥鳅、圆鳅、青鳅),前者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后者口感较好且怀卵量多,两者都可以安全过冬。目前,我省泥鳅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有大鳞副泥鳅、日本鳅、台湾鳅等新品种。

1.2 生物学特征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也叫青鳅 ,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泥鳅品种,所以很多地方就直接将其称为泥鳅。体腹鳍以前呈圆筒状,由此向后渐侧扁。体表粘液较多,头较尖,眼小,为皮膜覆盖。吻部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触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鳃孔小,鳃裂止于胸鳍基部。背鳍条2~7,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远。胸鳍远离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下方。肛门近臀鳍。尾鳍呈圆形。侧线完全。体背部及两侧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尾柄基部上侧有一个明显的黑斑点。奇鳍上有密集褐色斑条,偶鳍浅灰色,无斑条。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和加之、台湾等地。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眼下无刺。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泥鳅为大。侧线完全。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近几年,国内河南濮阳初步选育了黄板鳅,新引进了台湾泥鳅、日本泥鳅等养殖性能较好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好的养殖性能,不仅生长速度快不钻泥且怀卵量多,但台湾泥鳅由于原产于热带地区,不能过冬,水温低于6℃以下便会出现冻伤死亡。就品种分类而言,台湾泥鳅、河南濮阳泥鳅都由大鳞副泥鳅选育而成,而日本泥鳅则是将原产中国的大鳞副泥鳅与长薄鳅通过杂交选育而成。

1.3 繁殖习性

雨后晴天的早晨是泥鳅产卵的高峰期,产卵前,雌鳅在前数尾雄鳅在后游动,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面及鱼巢周围,当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后大多数脱落沉到水底。一般来说,泥鳅1冬龄就可以产卵。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能够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 ,最适水温为25℃左右。雌鳅性成熟较雄鳅晚,有资料表明,体长5cm左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cm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差异明显。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cm左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cm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12cm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体长15cm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cm怀卵量为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高达6.5万粒以上。卵圆形,卵径0.8 ~1.0mm 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 ~1.5 mm,卵黄色,为半黏性。由于卵巢内卵的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 ~60%。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cm以上,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

张伟(2006)根据体色将鄱阳湖地区的三种不同斑纹泥鳅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研究结果显示,大花斑、小花斑和无花斑泥鳅,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82.00士249.57粒/g、439.72 士189.75 粒/g和573.54 士127.54 粒/g;受精率分别为 73.5%,67.9%和71.9%,孵化率分别为95%、85%和93%,在繁殖性能方面大花斑泥鳅表现较好。

2 江西泥鳅产业化展望

2.1 关键瓶颈

目前,全国正在兴起养殖泥鳅热潮。就泥鳅而言,突破人工繁殖,实现规模化苗种生产能力是渔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我省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经多年探索攻关已经成熟,突破了泥鳅繁殖关,但是鳅苗的开口及食性转换又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国内泥鳅水花培育到寸苗的成活率平均仅30%左右,我省东乡县恒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已成功将夏花成活率提高到50%以上,667m2产寸花鳅苗达到40多万尾,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为了提高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应注意防治以下几种病害:气泡病,通过控制水中溶氧和减小上下层水温差异可以很好控制;水蜈蚣、蜻蜓幼虫、蝌蚪等害虫,会杀死水花,同时也会和泥鳅争夺生存空间,需要有效防治这类害虫;车轮虫病,重在事前预防,发病后可以用车轮必克、硫酸铜等有效治疗;细菌病毒性疾病,主要是保持水质,坚持生态养殖,合理投喂,科学混养。

2.2 核心课题

当前,推进我省泥鳅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选育适应环鄱阳湖区域的泥鳅良种,建构鄱阳湖泥鳅产业的种质资源库,打造鄱阳湖泥鳅种质品牌;探索适应环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泥鳅繁养模式,制订相应质量标准,操作规范,实现“一年两季”接力式养殖,引导活鲜泥鳅产品实现均衡上市;积极研发鄱阳湖泥鳅的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延伸产业链,形成鄱阳湖泥鳅产业集群,培育鄱阳湖泥鳅产业领军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环鄱阳湖区域泥鳅交易市场,扩大内需,打通出口,掌握定价权,稳定市场价格。

[1]原立芳,李燕华,夏迎秋,吴斌.“鄱阳湖1号”泥鳅高效养殖技术与效益分析[J].江西水产科技,2015,03:8-10.

[2]朱光来,赵子明.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05:61-67.

[3]张书龙,张斌华.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14,02:27 -28.

[4]李正光,张斌华,张书龙,李志祥.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10:113-116.

[5]张伟,曾柳根,王静,辜清,洪一江.鄱阳湖泥鳅繁殖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06,01:29-32.

[6]王旭光.江苏省连云港市墩尚镇泥鳅产业链的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2015,15:236.

猜你喜欢
花斑鄱阳湖泥鳅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泥鳅笼
花斑牛的学习秘诀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花斑牛的学习秘诀
捉泥鳅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
鄱阳湖好风光
花斑猪的幸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