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校刊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2015-04-17 16:59苏秋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校刊整理栏目

苏秋玲

(大田县上京初级中学,福建 大田 366102)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学校校刊《曼陀山》就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给校刊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笔者在负责校刊编辑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校刊编辑,借此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一、借助校刊特色栏目,提高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搜集、整理资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为训练提高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结合农村学校实际,笔者在校刊中专门设置了“乡土风情”栏目,要求学生走访村落,实地调研、查阅相关资料,进而完成供稿任务。首先,在材料搜集之前帮助学生明确调查目标和调查对象,设计调查方案,确定调查流程以及运用合适的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工具。其次,在初步材料搜集完成后,适时引导学生如何去粗取精,筛选出有用的资料;如何去伪存真,确保资料的真实准确。最后,笔者结合相关的案例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材料,让学生在对比和鲜活的案例中了解自己在材料搜集、整理中有哪些不足,进而完善自己搜集、整理的材料,增加所搜集、整理的材料的实用价值。通过多次努力和实践,很多学生搜集、整理的材料相当准确到位,如:“大田县拥有为数众多的明清时期土堡(学生附上图片),这些土堡形态独特,风格迥异,而且土堡的规模宏大,建筑考究,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搜集和整理完成的材料,图文并茂、五脏俱全,有的学生还附上了搜集资料中的发现和心得体会,这都表现了校刊在提高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能力上获得了良好成效。

二、借助栏目设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在规划设计好校刊版块框架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相关材料上传至学校网络的公共平台上,将各栏目具体的名称设计(特色栏目除外)自主权交予全校学生,向全校学生开放征集栏目名称。这项活动借助交互式的公共平台,形成了教师宏观把控和学生自主微观设计的统一。这是我校校刊良好的上下联动机制的一个“缩影”。这项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跃跃欲试。但不少学生在具体操作方面遇到难题,此时笔者抓住这个契机,以模拟设计的形式制作了一个关于栏目设计的微视频,并把它上传至校公共平台上。通过视频自学,学生很快掌握了要领。通过笔者教学观察,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在课后积极交流各自的设计灵感、栏目名称特色,尤其是积极讨论彼此的栏目名称的字眼还需从哪些角度进行推敲等。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师生之间也频繁互动。栏目设计平台犹如一个“孵化器”,在多向互动中孕育和拔高着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征集上来的栏目名称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能紧扣校刊的内容精心设计,且文字凝练、语言活泼、富有诗意。如“感恩尚德·读后感”“校园简讯”“成长足迹”“文苑漫步”“悠悠真情”等等。

三、借助校刊搭建阅读平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农村中学学生大多生长在偏僻边远的山区,由于家庭经济水平有限和家庭教育薄弱,农村家庭的藏书量远远少于城市家庭,更有甚者家中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有。由于缺乏“阅读”的家庭土壤环境,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欲望和动力。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现有资源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以点带线,促进学生阅读的意识形成,从而形成一条“校刊先行,师生互动”的长效的学生课外阅读链。

几年来,在校领导的多方努力下,尚德教育基金会向我校捐赠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我校刊适时推出了《感恩尚德·美文推荐》栏目(这个栏目向全校师生开放性征稿),以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真正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借助校刊搭建的平台,笔者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优秀文学作品,通过文学和思想熏陶,全面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兼容并包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笔者注意在微观上引导学生进行细读,即对于一本书籍、一篇文章,通过让学生思考比较,讨论争辩、读书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不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1]翻开校刊,一篇篇美文推荐映入眼帘,如: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真挚的朋友,它会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让我们受益匪浅,《城南旧事》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这本小说记录了作者林海音难忘的童年生活,人是平凡的人,事是平凡的事,但林海音却用她神奇的笔将这些最平凡的人与事串了起来,组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和令人回味的故事。在她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天真、稚嫩的小英子,她用童稚的双眼观看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让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萦绕在读者的心头。”

课外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2]笔者巧借校刊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引领学生阅读名家名作,促进学生阅读意识形成和习惯养成,从而逐步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构想。

四、借助校刊相对宽松的写作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平常作文课堂教学,受应试等诸多因素影响,无法给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写作空间,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写作潜能的开发。搭建作文校刊平台,将语文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倡导生活作文教学,是消解应试作文训练不良影响,推进素质教育和开展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2]校刊《曼陀山》创办之后,笔者在“青春芳草地”栏目中编辑“美丽瞬间”“日记集锦”“成长足迹”等板块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抒写出自己最真实的心灵感悟。学生交上来的稿件,富有真情实感。例如:

那个晚上,父亲又跟以往一样,来检查我的作业。一声不吭的父亲在看了好一会儿后才说:“你现在写的字总算有一点进步了,你小时候连数字8 都写不好,还会跟我说,你看,我写的8 在睡觉嘞!”我笑了起来,但笑着笑着眼泪也落了下来,时间真的就像一块橡皮擦,把我脑海中许多的记忆都给抹去了。但父亲,他竟记得我的一点一滴,记得我顽皮的样子,记得我哭闹的样子,记得我幼稚的样子……

鲁迅先生在谈论写作的文章《不应该那么写》中指出,教育青年学生学习写作应该根据作家的初始手稿(未定稿)和最终发表的定稿进行对比,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定稿),不那样写(未定稿)。[3]受此启发,我们在校刊专栏之外附设了两个特色专栏:一个栏目采用双栏格式刊登学生的原作和教师批改稿的影印件,让学生比较批改前后的优劣,学生从校刊专栏中能够深入理解和领会教师写作课堂上所传授的写作技巧,将知识融会贯通,在校刊这一校园读物中消化知识;一个栏目刊登的是学生习作待批改稿件,鼓励学生对原作自主进行批改品评。这样就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写作能力。这两个特色栏目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生在互批互赏中渐积跬步、集腋成裘,拓展了对教学中作文能力技巧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拔高。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挖掘其蕴含的语文学习元素,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李玉杰.浅谈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指导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2]陈卫国.浅谈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J].中学语文,2012(12).

[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猜你喜欢
校刊整理栏目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校刊研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简介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以校刊校报为平台 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