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词源考

2015-04-18 06:40车淑娅
江海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冠冕毛传装饰物

车淑娅

“充耳不闻”词源考

车淑娅

“充耳不闻”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179页中被解释为:“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根据这一解释,人们一般都认为“充耳”就是塞住耳朵,是由动词“充”和名词“耳”简单叠加而成的述宾短语。事实上“充耳”是个名词,是古人冠冕上的一种玉石装饰物。在成语“充耳不闻”中表示“塞住耳朵不听”的意义来源于“充耳”的功能“塞耳以止听”。

“充耳”早在《诗经》中就有四处用例。《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上举《诗经》中的“充耳”都是名词,是当时贵族冠冕上的装饰物,又名“瑱”。《都人士》“充耳琇实”句郑玄笺:“言以美石为瑱。”《说文·玉部》:“瑱,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不同质地的充耳。《淇奥》毛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说文通训定声》:“按,天子以玉,诸侯以石,字作磌。”《诗经》中的充耳都是石质,《著》中所谓的“琼华”、“琼英”、“琼莹”,都是如玉的美石。毛传:“琼华,美石,士所服也。”朱熹《集传》:“琼华,美石似玉者,即所以为瑱也。”《说文·玉部》:“琇,石之次玉者。”

古人在佩戴充耳时,是沿悬带(紞)在冠冕的左右两边同时垂下,悬于耳旁。《周礼·天官·追师》注:“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唯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紞悬瑱。”“充耳”,也就是“瑱”即得名于这种装饰物的佩戴方式。

“充耳”即“瑱”的功用是塞耳以止听。《诗经·君子偕老》“玉之瑱也”句毛传:“瑱,塞耳也。”《周礼·天官·弁师》“玉瑱玉笄”句郑玄注:“玉瑱,塞耳者。”刘熙《释名·释首饰》:“瑱……或曰充耳,充塞其耳也。”《旄丘》“褎如充耳”句郑玄笺:“充耳,塞耳也。”当然“塞耳”主要是古人的冠冕装饰物充耳或瑱的象征性的功能,并非真的必须用充耳或瑱塞住耳朵以止听。成语“充耳不闻”中的“充耳”形式来源于装饰物的名词“充耳”,意义来源于充耳的象征性功用“塞耳以止听”。但是古代“充耳”的含义是塞住耳朵不听不该听的言论,是褒义词,现代汉语中的“充耳不闻”转变成了贬义词,指“对应该理会的言论装作没听到”。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冠冕毛传装饰物
《毛诗故训传》的修辞观研究
冠冕绮梦
简单引导——自然与浪漫之美
“兴”的话语和《诗经》
冠冕原来是帝王的礼帽
虚无
“鸡”到印尼
公主的冠冕
名词
郑玄《毛诗笺》之“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