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问题研究

2015-04-20 15:15庞小强
商场现代化 2015年7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京津冀

摘 要:目前,尽管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把深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加快建设滨海新区与积极发展河北沿海地区都提升到了国家区域建设的战略层面,这将会给京津冀地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也将得到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本文从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升级中的发展现状、发展阻碍与合作基础出发进行多角度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结构现状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经实现了贸易一体化,京津冀目前已达成在发展目标上的共识:建立区域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 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合作,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加快产业调整,继续推进京津冀区域向政策一体化迈进。

北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发达国家趋同,对资源需求非常巨大但自身供给不足,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势必要向津冀地区转移部分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目前北京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占比不高,产业结构正在加速调整。天津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极化"阶段,工业仍然是天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仍保持较快发展态势,而且占GDP的比重也在提高,与北京第二产业的走势形成鲜明对照。河北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产业结构依然呈现加剧"重化"的趋势。第一产业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占比过高,资源依赖度较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二、京津冀一体化中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阻碍与合作基础

1.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诸多因素。由于地方利益冲突和不规范竞争,导致各种经济壁垒的存在,产业结构的趋同,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布局倾向。

而且京津冀产业发展落差过大,存在不合理的产业梯度衔接;京津冀地区在高层协商,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统一等方面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重复投资和建设严重缺乏规模优势,没有形成整体的竞争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京津冀地区发展"极化"现象明显,人才单向流动,产业过度集聚,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从区域现代物流的角度出发,京津冀地区没有形成跨地区、行业、复合型的物流产业和与之对应的产业发展基础,物流运营成本依然较高。这同样表明京津冀物流一体化中存在着产业结构问题,而且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2.京津冀一体化中良好的合作基础:首先,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处于不同调整升级阶段,为产业合作升级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各区域的独特优势,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资源实现了有效配置。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已形成合作的初步基础。

另外,京津两地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垄断着相当行业的人才和技术,综合科技实力比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要强。通过相关实证分析也可得出京津冀区域内包含着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带,这条产业带内集聚着许多规模庞大的产业区。这些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拥有很强的科技实力,将为京津冀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京津冀一体化中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性建议

1.在河北与京津的合作中,总的方针就要以三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梯度转移和分工协作为重点,并借以带动相关生产要素的流动。河北省各地区应根据实际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和调整方向,主动配合京津实现产业转移,努力摆脱京津两地的"极化效应"的影响,实现京津冀经济的共同发展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和未来发展方向会各有不同,正确处理京津之间的分工合作,积极推动错位竞争。处于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北京,为津冀腾出工业资源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和服务津冀的双赢;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天津,可凭借无法比拟的港口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逐步向内地扩展;河北省则需充分利用京津两地转移的技术、高新产业、部分城市功能和商品与物流等,带动河北各城市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3.根据李国平教授提出的"优势集成、高端引领、协同共赢、点轴支撑、跨越发展"的科技发展思路,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的、落后的产业,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区域内科技资源配置,从而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同时,这一举措这也将对全国各地区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引领和辐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和瑞.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及发展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2]孙久文,邓慧慧,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2).

[3]孙翠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J].渤海经济瞭望,2007(3).

[4]母爱英,王叶军,单海鹏.后经经济危机时代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

[5]纪良纲,晓国.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错位发展[J].河北学刊,2004(6).

[6]张雪梅,孙武志.加快区域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京津冀一体化[J].商场现代化,2005(12).

[7]周伟,祝尔娟.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思考- 2 0 0 8 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3).

[8]祝尔娟,邬晓霞.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 经济学动态,2012,02:156-159.

[9]李国平,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4,06:13-18.

作者简介:庞小强(1991.10- ),男,河北省涿州市人,研究生,专业:国民经济学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京津冀
京津冀三地将首次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