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

2015-04-20 01:45黄伟娇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红杏隐者古诗

黄伟娇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有名句。”可见,不管是诗词还是叙事抒情作品,作家都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凝聚的情思溶进艺术形象中,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而阅读欣赏则是客观见之于主观,需要阅读主体以其艺术形象为依托,展开积极思维,调动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从而进入情思陶醉的审美境界,去把握艺术形象深含的内蕴。既然联想是一种审美享受,是进入作品的一座重要桥梁,在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作品中可引发想象的“美”,来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交给学生一把鉴赏诗歌的钥匙。

一、推敲字眼,引发联想

联想往往是由人、事、物、景及时间、空间上的接近引起的。审美者对审美对象似曾相识,就会调动曾有过的切身感受进行审美体验。而作品中传神的字词往往是唤起审美者想象的媒介。《红楼梦》香菱读诗不是耐人寻味吗?香菱读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后说:“这‘余’字与‘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谁知我昨儿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那个地方去了。”正是诗人用字的神韵,使诗人笔下日暮村野的生动意象勾起了香菱对往事的回忆和体验,引起相似的联想,才有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的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生动的字眼,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体会,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获得审美能力。如教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抓住“疑”字进行引导。“疑”是怀疑,似是似非。诗人用“疑”字把“飞流”与“银河”联想在一起,我们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飞流像银河从九天落下的情景该是何等雄奇壮观!

二、由物及境,引导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古诗作品的感染规律,由物及境,创设课文情景,将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才能感受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所谓由物及境就是根据事物表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并由此及彼,进行合乎规律的想象。如教宋祁的《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天红杏枝头的情景进行想象。想象嫩芽青翠欲滴的情景,想象花的浓艳色彩、千姿百态以及在和煦春风中花枝摆动的景象……,进而联想到春回大地,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意融融,如此花香风和的情景下,必招蜂引蝶。于是仿佛又看到花前嗡嗡采蜜的蜂儿,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兴高采烈的穿红戴绿的游人与春风、阳光、红杏交织在一起,一幅幅色彩斑斓、气氛热烈、生意盎然的春闹图因人而异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了。

三、依傍形象,进行创造

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已涉及艺术创造中的想象问题:“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古诗鉴赏也是驰骋想象的审美活动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因为通过和凭借审美中的想象活动使人透过对某种对象形式的知觉,直接去把握它的深刻内容产生认识与感情相统一的关照态度,得以实现再创造过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写了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是什么被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省略了,隐者可能会在此山中的什么地方也省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补充出来,隐者会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有学生写道:“一位白发苍苍的清奇老人,他背着药筐,时而在高山云海之中攀登,时而在山涧小溪之旁濯足,时而背倚着古松休息。”这样的描绘真是妙极了,小作者通过想象把隐者的形象写活了,使阅读主体的心境与作品境界完美地融成一体。如果学生想象枯竭,教师不善启发,又怎能“瞻言而生色”,使之产生共鸣呢?

四、反复诵读,感受形象

文学作品中优秀的语言、精妙的修辞或者和谐的韵律、错落有致的节奏等给人以完整的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作品的形式美中受到感染,从而进入情感体验过程,去欣赏“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戏曲”、“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旋律和乐章”。如教《敕勒歌》 这首民歌,经过反复诵读,阅读主体从本文“句式长短交错,自由活泼,节奏疾徐有致,自然明快”的形式美中受到感染,精神异常振奋。他们表达自己想象的情景是:大青山下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天地相接,站在草原上心胸是多么的开阔。敕勒族人民自由地放牧在绿波荡漾的广阔的草原上,风吹碧绿的齐腰草儿倒向一边,一只只腰肥腿壮的牛羊蹦跳着;阿婆迎着晨曦提着奶桶迈出蒙古包,小孩儿席地盘坐喝奶吃酪……学生的各式各样的丰富想象体现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已深深感染了他们,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猜你喜欢
红杏隐者古诗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本期主题 《寻隐者不遇》续篇
丰园红杏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寻隐者不遇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