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贪之辨

2015-04-20 23:47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张英权力官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王廷里设有百官(总称多尹)辅佐商王进行统治。唐代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曰“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此后,“官员”一词逐渐频繁出现。《易·系辞下》中:“百官以治”,这里的“官”就是治众的意思。《新华字典》解释: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用现代话说官是经过任命,具有一定等级和权力的政府工作人员。

官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从事君的臣吏到公务员、公仆,从古代九品十八级到现代六大等级十二小等级,官的称谓、官职制度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如何演变,其性质依然未变:其一,是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其二,是代表公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人。

官的特性,使官与普通百姓有了区别。官员不仅拥有参与制定和执行国家或地方政策的机会,而且掌握了分配手中各种资源的权力。手握权力,以官这一舞台施展人生抱负,发挥才能,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官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官以拥有的权力为媒介,捞好处、谋私利,也使官拥有了便利。

权力犹如一枚试剂,检验着官员德行高下。自古以来,在权力面前,有德操高尚、不念其私者;有利欲熏心、只取其利者;有一心为公,以民至上者;有良莠不辨,昏庸贪贿者。对权力的态度不同,使官有了清贪之别,忠奸之分。两千年来的官场,清官廉吏与贪墨昏官成为官场一道分水岭。既有历史上的贤相良辅,如晏婴、萧何、魏征、范仲淹、王安石等;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不畏权贵或直言敢谏的清官,如东汉的董宣、满宠,明代的海瑞等;明查善断、判案公道,查清疑难案件,为良民平反冤狱的官员,如傅琰、狄仁杰、包公、周新等;为百姓兴利除弊、铲除恶势力,使民生得以安定的官吏,如西门豹、王景、柳宗元等。更不乏心狠毒辣、祸国殃民的酷吏,如刘瑾、魏忠贤等;追逐名利、贪得无厌、骄奢淫逸的蔡京、和珅等。清官廉吏虽重权在身,但如古人讲的那样,“周公从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贪官酷吏“官老爷”高高在上,把自己置身于“险峰峻岭”,往往身首异处,遗臭万年。

世上无论哪个国家,无论人类社会哪个历史阶段,在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官员都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人群。而无论哪个朝代,官员都是社会的风向标,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权力的正邪走向,关系着民心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恶劣的政治道德可以像瘟疫一样传染给民众,即所谓官风不正,民风难改。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多层次且标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在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治国智慧。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人最大的罪恶,就是放纵自己欲望;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灾难,就是贪得无厌。老子这句话,是对为官者修身养德最好的告诫。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就像水一样,无形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不断润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亿兆华夏儿女的生存发展,提供着绵延不绝的源头活水。

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填补道德的缺陷。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吏为师”的习惯,“吏”就是“官”,师什么?师其德。官员的道德程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尺度。官德之力可成就一个时代,也可摧毁一个王朝。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根本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

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一天收到从老家桐城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家人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并打起了官司,要求他出面让当地官府帮忙打赢官司。张英看完信后,随即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人收到信后当即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其邻居知道后也向后退让三尺。一条六尺宽的外巷,从此出现在这座江南小城。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这就是一代儒臣道德风范的体现。大度做人,严于律己的张英和他的儿子张廷玉,被人们称为父子宰相,父子两人先后为官数十年,都留下了为官清廉,人品端方的美名,成为名震一时的贤臣良相。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英权力官员
深秋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丘琼山巧对官员
领导权力的特性与影响
“搞”艺术的官员们
持刀人
官员在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