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旦角表演今昔

2015-04-22 00:27陈銮治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行当泉州

陈銮治

(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 福建 泉州 362000)

泉州提线木偶戏旦角表演今昔

陈銮治

(福建省泉州市木偶剧团 福建 泉州 362000)

人们一谈到蜚声海内外的泉州提线木偶戏,总是会提到它有一千多年的不间断的传承、细数它得了多少国内外大奖、多少次代表国家赴世界各国交流访演、又曾令多少观众如痴如醉……内行的会更进一步讲它偶头雕刻技法的历史衍化、傀儡调音乐的曲牌、打击乐压脚鼓的独特运用等等。人们根据视角与切入点的不同,林林总总的能说出不少门道来。我从事这门艺术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假如有人想向我了解泉州提线木偶戏,我也能从以上各个方面向他们说出个一二三来,只是未免太过泛泛。于是,我更倾向于从细微处着手,把我从艺多年来对于这门艺术的了解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可谈的东西实在太多,从我开始学习泉州提线木偶戏,所定位的行当就是“旦”角。这是我安身立命之本,因而所下的功夫最多、所了解的也相较于其他行当来说更深入。在这里就与大家谈谈我最熟悉的——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旦”角表演。

泉州提线木偶戏;旦角;表演

众所周知,泉州提线木偶戏古时亦称“傀儡戏”、“嘉礼戏”。据专家考证,清代道光年之前的传统傀儡戏行当分为“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古称“四美”。傀儡戏班社亦称“四美班”。今存可见的古泉州提线木偶戏古戏台“大眉”(即戏台上的布质帘幕)上,都绣有“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的对联和“内帘四美”的横批,其中“内帘四美”指的就是泉州傀儡戏的四大行当,“旦”占据其中的四分之一。以这四大行当演绎大千世界众生像,可谓幻化万千。我们了解的是,在民国之前,因为女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因而在泉州诸多的地方剧种中,是极少有女性演员的。泉州傀儡戏更是在解放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招收了第一批女学员。在此之前所有的行当表演,包括“旦”角,全部是由男演员担任。男演员要表现女性角色,在先天上就没有优势,在“说”与“唱”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泉州傀儡戏独有的剧种音乐“傀儡调”,是属高腔体系的剧种音乐,这就对“旦”角行当的演师的要求相较其它行当来讲会更高。每个剧种都有它的表演规制,在男演师表演“旦”角行当的时代,“旦”行当自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段与规制。虽然表演的难度大,但若是演得好了,其演师的名声也相较于其它行当的师傅来讲更响亮。我的启蒙恩师杨度老先生,在傀儡戏“旦”角行当表演上可是远近闻名的。但他可不是只专精于“旦”角行当的表演,对其他行当的表演杨度老师也是甚为精通,对浩繁的传统傀儡戏剧本及表演也了如指掌,因此被行内外所尊崇。

说到主演“旦”角行当的杨度老师精通各行当表演,就应该说说傀儡戏演师的“过角”表演规制。所谓“过角”表演的意思,就是跨越行当而兼演其他行当的角色,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反串”。也就是说,“四美班”的每位傀儡戏演师,在所有演出剧目中,除了主演本行当的角色外,在一般情况下,还要兼演其他行当的各种角色,才能在傀儡戏台上体现“古今事业一宵中”的魅力。由于能演好“旦”角的傀儡戏演师本来就少,能从“生”、“北”、“杂”行“过角”到“旦”行并演好的演师就更是凤毛麟角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傀儡戏也在发展。据史料记载,在清代道光年间,泉州傀儡戏开始演出大型的连台本剧,如《目连救母》、《三国》、《水浒》、《说岳》等剧目。用当时的标准来讲,形容这些剧目为“鸿篇巨著”一点也不为过。此时剧目增加了,人物形象也大量增加,特别是女性角色以“旦”行角色为主表演的场景大量增多,若再用“四美班”的规制来表演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于是,“五名家”的表演规制诞生了。所谓的“五名家”,就是在“生”、“旦”、“北”、“杂”的“四美”行当上再增加了一个行当——“贴”,也就是“副旦”。至此,泉州傀儡戏的“旦”行从所占行当比例的四分之一提升到了五分之二,即便是在重男轻女的那个时代,也可谓小顶“半边天”了。由此也可见“旦”行在泉州傀儡戏中的重要性。

了解了“旦”行在泉州傀儡戏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也应该了解在泉州傀儡戏中“旦”角行当所包括的表演类型。为什么要先说对应的表演类型而不直接具体指出哪个剧目的哪个角色呢?我们知道,在其他戏曲、戏剧种类中“旦”行因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来划分,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七种类型。而泉州傀儡戏作为戏剧的一种当然也有行当内类型的划分,只是因剧种的特殊性,其所划分的类型所起的名称比较特别。泉州传统傀儡戏对于行当类型的命名大多是以角色的头像与服装的特征来命名,“旦”行的类型名称分别是:“红帔”、“乌帔”、“白绫”、“兰素”、“老夫”(老夫人旦)、“花童”。另外,还有一个类型——“却老”,传统上习惯于把她归类于“杂”行当中。这种划分方式跟前面所说的“四美班”规制,以及传统傀儡戏演师都是男子有着较大的关系。而我个人认为,“却老”这个类型应当归入于“旦”行当,至少在解放后应该这样划分,至于理由之后会再细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旦”行当内各类型所对应的角色情况,这样就能较直观地了解泉州傀儡戏的行当概貌:

“红帔”:正旦的一种,身着红帔服。多扮出身名门的年轻妇女(多数已婚),如《三国·入吴进赘》里的孙尚香、《赏春》里的公主等。

“乌帔”:也是正旦的一种,着黑帔服。年岁比红帔稍长而社会地位相近或略高,如《斩韩信》中的吕后等。

“白绫”:正旦的一种,白绫装。多

扮演仙女、少女、少妇或平民妻妾。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观音收罗汉》中观音所变的民女等。

“兰素”:“贴旦”(副旦),蓝衣白裙,多扮仙女、少女、少妇、女婢,如《织锦回文》的苏若兰、《观音收罗汉》中势至菩萨所变的民女等。

“老夫”(老夫人旦):多扮诰命夫人或成仙了道的年迈妇女,如《三国》的吴国太、《杨家将》的佘太君、《织锦回文》的常氏等。

“花童”:一般扮作幼童,如《观音收罗汉》的善财童子、《郭子仪》中拜寿的幼童等。

“却老”:地位卑下而语言诙谐的平民妇女,多扮三姑六婆之类,如《织锦回文·歇店》的店婆、《目连救母》的金奴、《斩韩信》中的谢清远、《戚妃操》中的宫婢等。

从上面的类型介绍中可以很直观地了解传统泉州傀儡戏“旦”行的基本情况。其中的“却老”这一类型,在传统戏中一般扮演的角色多为地位卑下的平民妇女,因其语言以诙谐幽默为特点,且在传统演出中“旦”行的演师往往分身乏术,一般由“杂”行或其它行当的演师们“过角”来演,有时语言生冷不忌、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因而传统上把她归类于“杂”行。但在解放后,“却老”这个类型人物虽然风趣依旧,但糟粕已去,女性特征明显,回归到“旦”行乃实至名归。

说提线木偶哪有不提线规的。传统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线规有很多,如“官行线”、“打八步线”、“鞠躬线”、“跪坐拜线”、“四连线”、“步走线”、“拐子线”等等种类繁多。但传统意义上真正归属于“旦”行的线规却十分少。只有“旦行(xíng)线”、“假行线”与“三连线行”、“双飞燕线”等。其中,“假行线”、与“三连线行”、“双飞燕线”还并非只有“旦”行角色独有,其他行当也偶有用之。而且“旦”行的“比触”(手部的比划)并不能像其他行当那样可肘部抬高大开大阖,须细腻、优雅、柔美、娇媚。走路也是如此,“旦行线”自不必说,是专为女性角色设计,若练得好,女性角色的木偶走起路来身姿曼妙、绰约娉婷。若组合上“假行线”、“双飞燕线”等表演,则更是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无生命的木偶也能演幻出万种风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东西虽然是好,但也应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而被淘汰。泉州傀儡戏在解放后发展到今天,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创新。作为重要内容的“旦”行也大为进步与改变。如今的傀儡戏里的“旦”行角色,绝大部分已经由解放后开班招收的女学员们表演。虽然为再现传统,偶有男演员“反串”表演,但已不再是主流,因为女性表演旦角具有先天的诸多优势。

人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泉州傀儡戏“旦”行的古今发展,我们更能了解这一千年古艺的博大精深。愿此一全人类共有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传承、万古长青。

I238.7

A

1007-0125(2015)03-0008-02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行当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一天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