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声乐学习

2015-04-22 20:05安文静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艺术

安文静

【摘 要】本文逐一回顾了笔者从学习声乐开始所经历的各个成长阶段,期间经历了迷茫、彷徨和自信;又结合《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这本书,系统梳理了自身声乐学习的知识,希望能对其他学习声乐的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D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103-02

我是从2002年大学入学开始学习声乐的,回首自己的声乐学习历程,由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转变成外型稍显成熟的声乐学习人,期间经历过的迷茫、自信、失落再到现在的自信。可以说,这也符合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的话,不管我的声乐演唱单纯地停留在哪个阶段,都会是没有任何挑战和学习的意义的。

在声乐学习之初,还不懂得多听多看,所学就是老师课堂的给予。在课堂上初步认识了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器官等初步的声乐知识。由于认识不足,这一过程是轻松的,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是机械地完成规定曲目,偶尔在观摩音乐会的过程中,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回过头来看,声乐中有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和需要悟性的,而当时恰恰是缺少了这些。比如,我和老师曾经探讨:歌唱时,眼睛要怎样做到有神,就拿《清粼粼的水蓝盈盈的天》来说,同样是唱,眼神运用得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就会不一样,后来才有所体会。

到了大三,见识得多了,在舞台上也敢张嘴了。于是参加了校园2004年第十届专业大赛。可以说,那时候的声音拿圆润、松弛、明亮、柔和来要求的话,确实做得不够。但是这是值得纪念的一次登台演唱,它是我学习声乐两年来参加的第一次比赛。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建立了我的自信心,使我渐渐走上了歌唱的道路。

2006年,本科毕业音乐会,这是一次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经历。我演唱了音乐会的第七首歌《江山》。这首歌也是我的一个转折。在此之前,专业课考试我唱这首歌,台下练习的时候,音高总是拿捏不住,不是高就是低,真正考试的时候竟然在台上跑调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后来在音乐会选曲目时,对于这首歌我一直提心吊胆。老师说,你得有勇气挑战你自己,战胜你自己。就这样我又选了这首歌。等唱完那一刻,我知道这次战胜自己成功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战胜自己。每一次登台,每一次面对别人唱歌,都需要勇气来接受大家的评价。要有这种勇气,才会不断进步。

那段时间的声音状态从音质上来说,还是很纯净的。但是,在气息的运用上就不是那么好了,总感觉没有运用整个腔体来歌唱。《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这本书里提到了关于歌唱的呼吸支点。众所周知,歌唱呼吸是要有力量地控制和调节的艺术手段。歌唱呼吸的力量是两肋及肋肌的向外和向下的用力,而呼气的力量使这种向外和向下用力的反作用力向里、向上把气息推送出去冲击声带振动发声。这种一呼一吸,表现在“吸气肌肉群”、“呼气肌肉群”是相适应的对抗。在歌唱发声时,需要把气息缓慢、均匀地呼出来,而胸腔、两肋、膈肌这种向里向上的反作用力,需要吸气时两肋、膈肌向外向下的力量来控制、来保持住,这样才能得到平稳舒畅的呼吸效果,否则气息就会随着声音浮泄出来,造成气浅、声音虚弱。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抗平衡的着力点就是“呼吸支点”。这个着力点的部位一般在腹脐的下方一寸左右。传统的民族唱法把这个部位称为“丹田”,把呼吸支点称为“丹田支托”或“丹田运气”。我们平时说的搬重物、咳嗽什么的其实都是在说怎样体会“呼吸支点”。有了呼吸支点的感觉,要保持住,再把声音支点落在呼吸支点上(注意不是落在声带上,也不是落在咽喉部位上),这在民族声乐艺术上称为“气沉丹田”,它解除了发声对喉颈部肌肉的用力,下腭、舌根的紧张,声带也会张弛、灵活自如,声音也会比较丰满,气息也就比较充沛。

现在再看我在2006年冬天音乐会上的表现。首先从外形塑造来说,显得傻里傻气的。那会儿是研一第一学期,那半学期一直被赞扬声包围着,也没有多少心思来琢磨声乐。现在看来,那会儿除了气息的运用存在问题外,还有就是声音比较散,没有一个亮心儿,声音的高位置不明确。声音的高位置实际是运用共鸣来歌唱,而不是凭嗓子来喊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头声”。民族声乐艺术强调声音自然,咬字吐字清晰,往往容易忽视声音的共鸣和色彩而缺少声音的高位置。真正优美动听、富有穿透力、弹性集中的声音是建立在声音的高位置上的,也就是在鼻腔上部诸窦丰富的共鸣泛音,具有金属质色彩的声音。而声音的高位置又是建立在深沉饱满的呼吸之托和稳定的喉头发声的基础上。《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这本书中,关于共鸣技巧是这样说的: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生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震动现象。声带发出的音叫“基音”。基音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宏大,优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共鸣有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

2007年音乐会,那段时间声音往后靠了,也是高音最困难的时期。那半学期模仿黄华丽的声音比较多,因为好像突然发现了模仿的好处。但是那时忽略了光盘里声音的电声音效,光顾着模仿了。那时候声带闭合不好声音里出外进的,音区不是很统一。现在看来,就像《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这本书里说的,首先要使中声区的声音自然放松,明亮饱满,注意向上与头腔,向下与胸腔联系起来,获得较好的整体共鸣,这样才能使声音的音色、位置、音区上下统一,唱出的歌声优美动听。

在2008年的音乐会上,不好的地方就是:声母咬字的力量不够(zhchshzt);还新加了一个动作——头往下低。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呼吸、发声、共鸣是民族声乐演唱技巧的三要素。在歌唱发声中三者是协调配合、互相支持的统一体。要想使声音能够延长持久,就必须有气息的有力控制和支托;光有饱满的气息去冲击声带而声带不能很好地闭合、积极振动发声,气息再足,发出的声音必定是虚弱的;就算是有了充足的气息冲击和声带的积极闭合挡气振动,而不去充分地调节和利用共鸣腔体,那么发出的声音仍然是细小无力、暗淡失色的。

这次音乐会结束后,我体会到了歌唱发声时声带闭合与呼吸的关系。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气息不够、浮浅虚弱的现象,发出的声音不理想,长乐句拖不完,高音顶不住,甚至还出现声音沙哑、破裂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声带在歌唱时的作用,具体地说是忽视了声带在发声时的拉紧闭合、内收挡气作用。歌唱的呼吸是建立在声带闭合挡气的基础上的。如果说呼吸是歌唱的基础,那么声带的闭合挡气则是呼吸的基础。“正确的歌唱状态,声带应该是拉紧内收、向下闭合挡气的(这种声带拉紧闭合的作用力也可以称为声音支点),只有这样才能用上两腰和腹肌的力量去使横膈膜积极地推动气息。”

音乐会结束后还有一些感触:首先是与钢琴伴奏的配合。在哪儿该用激动的手势和表情这些都应配合好,这样才能烘托出现场的气氛。第二,舞台上演唱者的头脑必须是清醒的。这次音乐会之前,我还想着这回豁出去了。可是临上场时,突然改变了这一想法。歌曲的哪个部分该怎样咬字,声音的管道该大还是小,在哪儿该要换气了提前应该有一个准备等等,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维来控制。因为毕竟我们还没有达到大家的水准,得需要成功的舞台经验积累来增强自己歌唱的自信心。第三,在站到台上演唱时,就要把自己当成是专业演员。整个人都要融入到音乐里面,要放开自己。因为观众就是想看到一个落落大方的演员来表演。第四,是要多实践,在一次次音乐会录像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声乐学习的一个总结。今天把它呈现给大家,希望这个总结对我自己,对大家有一个借鉴作用,这就足够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