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的中国化历程

2015-04-22 20:07刘缘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唱法民族音乐音乐作品

刘缘

【摘 要】每一个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必要全方面了解中国音乐史上最主要的音乐风格,这是成功建立起自身的民族音乐审美参照体系的首要条件,也是提升自我音乐审美能力的第一步。本文通过对民族音乐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并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尝试用宏观的角度对民族声乐的中国化历程作出新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音乐作品;民族声乐;地方民族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113-02

中国的传统音乐只有立足于国情,从自我出发,才能真正意义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一个民族的音乐歌唱风格在一般情况下取决于它所在的地域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地方方言、审美观念等因素。中国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大国,历代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造就了如今的中国民族音乐。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源头

中国音乐艺术离不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囊括了艺术所涵盖的方方面面。《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有记载:“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明了当时的人民在劳动时,会通过歌唱来抒发生活中的个人情感。《乐记》里也有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足以证明,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感悟就是中国音乐艺术创作的根本源头,一直以来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的发展及变化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与发展,使之成为中国音乐艺术风格类型的典范。中国的歌唱艺术就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声乐文化传统,成为了一门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

二、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

民族声乐艺术的美是在作品的陆续创作和表演实践中不断得以壮大的。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非常活跃,当时出现了郭兰英等第一批民歌演唱家,他们用质朴的演唱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民族唱法走上了一个新的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上议程,催促着民族声乐逐步走向正规、系统化的轨道。随着音乐家们及大部分音乐爱好者们对各地方的民歌素材进行了归纳整理,音乐界由此开始创作改编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演唱难度加大的民族歌曲,这也为民族声乐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民族声乐艺术走向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涌现出新一批的民族歌唱家们,他们的声音明亮而圆润,注重民族韵味,所演唱的音乐作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在积极吸纳国外的先进演唱理论,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唱法走向完善化和专业化。

音乐家们探索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新路径,在结合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了适合民族唱法的科学练声方法,拓展了民族演唱音域的宽度和深度,成就了新一批以彭丽媛、宋祖英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家们,而新民族音乐也正是在经过他们的大力推崇与媒体的火热传播之后,受到了广大中国听众朋友们的热烈欢迎,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随着民族唱法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在表达爱国之情、爱党之情、爱家之情,这类富含正能量的精神正以一种微能量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默默传递开来。

当今社会的商业化程度在日益提高,音乐界也在呈现高度的市场化发展,推动了音乐全面走向普遍化,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表演者,必然要通过自身娴熟而深厚的艺术功底去诠释自己崇高的音乐理想。相同的民族生活在一样的地域环境之中,这个民族的人们从小到大都接受着同一个文化理念的熏陶,形成该民族特有的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理念。经过数千年的不断继承与世代沿袭,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审美差异也在逐渐变得明显化,致使人们对音乐的好坏评判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当然,从音乐的发展角度上来分析,这是一种音乐的进步,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三、中国民族声乐的地方风格

一个民族的艺术发展,必然伴随着其音乐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在发展民族声乐的道路上也一直秉持着对外开放的音乐观念,积极与国外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用辩证的观点重新审视西洋音乐的优缺点,吸收对民族音乐有利的因素,为中华民歌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进一步深化民族声乐的表演方式,所以,在弘扬我国优秀音乐传统的同时,也要不断在与西方的融合过程中得到成长。

民歌是由各地方民族的人民即兴创作的,经过人民群众口口相授的传递方式得以传承,充分体现了各地方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民歌作品一般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说明我国各地的民歌声腔都是各个民族语言的音乐延伸,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还得要求演唱者深入角色,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中主人公的灵魂所在。根植于方言文化的民间音乐,借助音乐的艺术表达强化了各个民族的地域性格,例如,北方民歌就呈现出豪爽奔放、高亢嘹亮的特点,这与当地人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也是紧紧相连的,而江南民歌大多含蓄内向、韵律柔美,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也就是委婉优美型的。

音乐作品里的思想情感可以体现音乐作品的美学属性,而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圆”、“润”、“通”的歌声为美,珠圆玉润的声音类型成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于美丽声音的追求典范。正如《乐记》所云:“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东方音乐的艺术作品大多都是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绪,相对比较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作品伴随着大自然生态发展的演变历程,涵盖了广阔的地域艺术风格类型,由此可见,民歌的地域风格特点是中国音乐演变的历史文化硕果。

四、民族声乐的语言魅力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教授表示:“任何歌曲的表现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内心的感情活动,许多细微的、生动的表演,都有赖于对文字的了解和对语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刹那,常是产生于字里行间的会心的感受。”说明声乐的坚实基础是语言,演唱者要对民族语言有独到见解,才能完美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民族风。对民族语言的锤炼则是歌唱者将民族声乐作品演绎好的首要条件,认真研究民族语言并推敲语言的用法,全面理解词作者在语言上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自身所掌握的艺术处理方法,深入了解作品语言内在所赋予的情感,方便歌唱者在演唱时能够有效地表达出作品内部所携带的艺术特质。endprint

在演唱民族作品的时候,歌唱方言的风格与方言的语音特点间有直接性的联系,声乐的文学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词的文学性。歌唱语言是生活语言形式的进一步深化与延伸,而歌唱的艺术魅力正是决定于此。由于我国汉语具有特殊的发音方法,词曲作家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会将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进行特定的艺术处理,将之加工为富有节奏性的旋律,其中,凝练的文字也体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使之易于学习,便于传播,旋律流畅性的设计也令人尽享美感。17世纪初,王骥德曾在《方诸馆曲律》中提到:“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说明歌唱方法和语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即歌唱离不开语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唱好民族声乐的中国味道呢?首先,要充分掌握好声母、韵母的发音规则,准确地把握住民族声乐作品的第一关:语言。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还要注意咬字和吐字的方式,语言的表达也正是我们中国民族声乐的精华之处。歌唱者在演唱民族音乐作品时,应提前做好歌唱的状态,进行科学的发声练习,在保证歌唱艺术性的基础上,遵循吐字清楚准确、发声圆润通畅、音调婉转优美、情感丰富细腻的声乐美学规则,把歌词里每一个字的声、韵、调都处理妥善,做到保证民族语言韵味性的完整。

在选择音乐作品时,歌唱者通常会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知识文化程度和社会经验对符合自身喜好的音乐进行筛选;为了提高自己对音乐的掌握度,应避免这种先入为主的音乐思想,而应按照老师的建议和自身的个性去选择音乐作品,由此逐步提高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敏感能力。歌唱者是将音乐形象鲜活化的创造者,优秀的歌唱家会深入探究语言与音符中的深层意境,斟字酌句,处理好语言的起、承、转、合,从而将音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成就中国民族的音乐艺术之美。

五、放眼过去,展望未来

民族唱法是我国根据本身的语言习惯所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歌唱方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亲切,情感细腻,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生机蓬勃的状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步,逐渐走向多样化。音乐家们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深入研究和透彻分析,对当代声乐的发展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为今用,不断充实我国声乐艺术的美学理论,使之成为探索民族音乐的重要理论依据。

自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步入正轨以来,无论是从音乐作品的数量上来看,还是从音乐人才的质量上来分析,全都在朝着一个稳步上升的方向在飞速发展。现如今,音乐界经过不断的推陈出新,出现了“民美”、“民通”等新式的民族唱法,当代新生的歌唱家们在保持自身音乐风格的同时,也在试图做着兼容其他的歌唱方法的努力,这无疑也是音乐艺术史上一个巨大的飞跃,同时,也是民族唱法与其他唱法完美交融的最好例子,这使得传统的歌唱方法在学习与继承中得到了革新。民族音乐在积极引进他国新兴文化和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实现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为实现我国歌唱艺术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的繁荣面貌,为达到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声乐走向国际化的伟大梦想而不断努力。

六、结语

在绚丽多姿的音乐发展历史上,音乐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其中凝聚了中国人民群众辛勤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充分表现了中华声乐艺术在创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中国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精彩纷呈,从原始的歌唱方式到如今运用技巧的歌唱模式,音乐始终伴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华声乐以其专属的艺术性开辟了一条又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中华声乐成为了音乐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不久的将来,将为世人挖掘出更多的未知价值。中国民歌是我们民族音乐的瑰宝,我国传统民族唱法之所以能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存力,离不开音乐人的辛勤付出,需要我们每一支新生力量将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直至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2]胥昌秀.歌唱语言艺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3]韩勋国,韩晓彤.歌唱的技法与风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4]胡薇.试论如何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推向世界[J].黄河之声,2013(11).

[5]姜碧石.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特征[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 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民族唱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唱法民族音乐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