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
——在“长征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5-05-04 06:36李后强
中国西部 2015年30期
关键词:阿坝阿坝州长征

文/李后强

阿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
——在“长征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文/李后强

供图/中共阿坝州委党史研究室

80年前,几支革命的队伍先后历经生死考验,踏遍千山万水来到四川省阿坝州,将革命的火种在这里播撒。80年后的今天,来自四川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聚首这片红色的热土,感悟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汲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红军长征在阿坝境内累计活动的时间最长、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面临的条件最苦、进行的党内斗争最激烈,阿坝人民为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阿坝是红军长征继遵义会议之后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更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

阿坝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红军在阿坝州境内累计活动的时间最长。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自1935年4月至翌年8月,在川西北地区往返、转战达16个月。中央红军大部分由南向北,用3个月时间穿越了雪山草地;红二方面军用了1个多月时间,自西向北走出了大片沼泽的茫茫草地;红四方面军历经曲折,才由西向北再次穿越雪山草地继续北上,历时1年又4个月。

红军在阿坝州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其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和红军基层党、政、军机构及其他革命组织召开过多次会议。比较重要的会议包括西北特委及西北联邦政府成立会议、茂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阿坝会议、卓木碉会议、中共金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西北联邦政府部长联席会议、中共西北局求吉寺会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共有14次,其中有5次在阿坝州境内召开,分别是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

红军在阿坝州境内面临的条件最苦。长征苦,最苦是高原缺氧、雪山草地。“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皑皑雪山,看上去很美,却处处充满了危险。夹金山海拔41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天气多变,道路崎岖难行。远征多日、饥疲交加、衣单体弱的红一方面军将士在翻越夹金山时,不少人就是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停止了呼吸。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水草地狱”,遭受的困苦更为巨大。一是苦于行走难。茫茫草地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能试探性地前进,生怕陷进泥沼,一旦陷入,来不及救援即被吞噬。突如其来的阵雨,对草地行军来说,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二是苦于食饮难。历尽千辛万苦筹来的粮食两三天就吃完了,剩下的路程只能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而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不得不将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马鞍子等煮了吃。没有喝的水,人尿、马尿也得用来解渴。三是苦于御寒难。草地天气,变化无常,细雨纷纷是常态,暴雨冰雹往往不期而至。到了夜间,温度骤降,本身寒冷难奈,再遇风雨大作,根本无法宿营,即便是背靠背取暖宿营,也难免长眠于一望无垠的草地之中。

累计活动的时间最长、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面临的条件最苦,恰恰奠定了阿坝州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最精彩篇章的根本地位。

阿坝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

红军在阿坝州境内进行了激烈的党内斗争,直接影响了长征的方向。自两河口会议开始, 在两军会合后到哪里去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上,中央提出拟向东、向北去川陕甘开辟根据地,而党内持不同意见的人却主张两军会合后,控制川西北地区,向南进攻。为了争取同志、实现团结,党中央一度进行了妥协,在组织上进行了充实调整。妥协并没有换来团结,而是持不同意见者的变本加厉,因此,沙窝会议对“西进”“南下”的错误战略方针、枪指挥党的军阀主义倾向、破坏两个方面军团结的行为进行了坚决回击。毛儿盖会议驳斥了企图使红军西渡黄河,深入青海、宁夏、新疆僻地的荒谬主张,号召要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错误思想行为作斗争,坚持北上方针。“九九电报”几乎是剑拔弩张,一度提出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场斗争一直持续到甘肃俄界才平息。最终,北上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取得了胜利,直接影响了红军长征的方向。

从红军长征的目的地来讲,阿坝州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起初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中央红军来说,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是准备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而到了阿坝境内,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则有了“北上”的意向,明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张。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因此,在阿坝境内,红军实际上完全明确了北上的方针,这可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

再从红军长征目的地改变后的影响来看,阿坝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有了在阿坝州境内的“好事多磨”,保证了红军北上战略的有效实施,才有了哈达铺会议“向陕北进发”决策的作出,也有了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支队(陕甘支队)的成立。当然,最终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壮大了中国反法西斯的力量和阵营,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为推动世界和平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不难看出,因为北上,红军长征由单纯的战略转移变成了战略部署,长征与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在了一起;因为北上,革命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革命的对象越来越明确,长征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共产党成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

在阿坝,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重要思想、战略、方法、原则。阿坝是毛泽东思想的孕育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试验地之一,是抗日战争方针的形成地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奠基地之一。

阿坝人民为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路线也是群众路线,人民的支持是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阿坝人民为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阿坝人民情感上认同红军。红军进驻茂县不久,人民群众便敲锣打鼓,吹起唢呐,抬着“全猪”“全羊”送给红军;红军到达汶川草坡后,藏、汉群众杀猪宰羊、敲锣打鼓欢迎红军;在薛城,人民群众点燃鞭炮夹道迎接红军;在懋功,群众送米、送面慰劳红军。

阿坝人民物质上支援红军。1936年,阿坝境域内人口30余万,粮食生产只能自给。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十余万红军的粮食供给是个大问题。在巨大的困难面前,阿坝人民给予了红军最大限度的支援。据统计,整个川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先后支援红军的牛、马、羊、猪等各类牲畜总头数达20万余头,粮食2000多万斤。

阿坝人民行动上帮助红军。

他们为红军担任翻译,增进少数民族群众与红军之间的了解;他们将红军的主张翻译给受蒙蔽而躲藏的藏民,动员他们回家,帮助红军完成筹粮任务;他们为红军担任向导,指引红军绕过天险,占领有利地形,截断敌人退路,出奇制胜;他们为红军带路,穿越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原,战胜草地险阻,到达目的地;他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使用人力背负,出动牲口驮运,协助红军救护伤员、运送物资;他们积极修通了狭窄的山路,架通了溜索、索桥,帮助红军争分夺秒,抢得战斗先机。

阿坝人民直接参加红军。红军长途转战,减员较多,急需补充。在红军的宣传动员下,阿坝州各族人民的觉悟不断提高,大批贫苦农牧民纷纷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在今阿坝州境域内参加红军的人数就达5000人以上。金川县约有2000人随红军北上,茂县近千人,马尔康100余人。在参军的热潮中,兄弟参军、姐妹参军、母女参军、父子参军、送子参军、送夫参军的故事不胜枚举。

阿坝在新长征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顾历史,继往开来。在历史上,阿坝为中国革命与共和国诞生作出了杰出贡献,是重要的转折点;今天,阿坝人民要用当年支持红军的精神推动改革发展稳定,把革命精神转化为创业精神,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支撑,把外部关怀转化为内在动力,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重点工程。深入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做到把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借助外力与激发内力、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更好结合起来。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长征精神,抓住机遇、奋发有为,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明确阿坝的战略定位。阿坝地理坐标,大约是东经102°、北纬32°左右,处于中国的地理中心,是川青甘金三角区,全国唯一藏羌自治州。在中国地图上,处于华中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的交会部位,是新疆、内蒙、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构成的马鞍受力中心。阿坝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库”,岷江、嘉陵江、涪江均发源于阿坝,全州大小河流530余条,水量充沛、天然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嘉绒藏族文化、红军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等四大类特色旅游资源。阿坝是四川发展的潜力所在,主要回旋之地。

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关键。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伟大中国梦,关键还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抓住发展这个关键,把握好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能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永立潮头,大有可为。阿坝,有历史的阿坝、现实的阿坝、未来的阿坝,还有无形的阿坝、有形的阿坝、数字的阿坝。在信息化时代,要大力发展互联网+阿坝产业。生态旅游要在资源概念、发展空间、方法路径、目标任务、理念战略上进行拓展。

建设生态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阿坝州生态环境好,是川西北生态核心区,处处皆风景;生态资源丰富,可开发空间大。总的说来,就是“硬件好”。阿坝州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长征文化等,“软件”也好。因此,可建立生态示范区,将生态资源盘活,将生态与文化、生态与旅游进行高度融合。靠生态环境吸引人、靠丰富文化感染人、靠特色旅游留住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保护好阿坝的水、阿坝的树、阿坝的山、阿坝的草,要发展好阿坝的文化、阿坝的传统、阿坝的生态、阿坝的产业。

大力精准扶贫。根据辩证思维,过去的劣势可能是今天的优势,过去的弱项可能是今天的强项,过去的落后可能是今天的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四川农村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阿坝州作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压力大,更应在扶贫开发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要找准扶贫对象、找好扶贫项目、用好扶贫资金、想好扶贫措施。总的来说,就是要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要有大空间思维,把阿坝从平面的阿坝提升为立体的阿坝、多维的阿坝。不能将思维局限于平地、滩涂等自然条件好的地方,要向沟谷、向半山、向高原发展。大力发展沟谷经济和半山经济、高原经济,构建“立体经济”样板,如在高山种植药材、培育半山水果、发展山地养殖等。阿坝探明的矿泉水有九寨沟、松潘、理县、若尔盖等6处,水温在35~62度之间,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独有的石榴子石已探明储量1398万吨,分布在理县、汶川境内。此外,阿坝州要加快建设羌族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总之,阿坝州要构建民族经济发展示范区,要走在全国前列,因时、因地制宜,敢想、敢闯、敢试。

办好长征精神培训学院。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我们干事业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能化解危机和推动发展,是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精神能变物质,培训能成产业。要通过举办长征精神培训学院,引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带来人气、商气、财气,提高阿坝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推动阿坝的跨越发展。长征精神培训学院的创办就是要深入发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让长征精神在党员干部心中扎根、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心中扎根。长征精神培训学院是独一无二的,是共产党员的心灵圣地,要努力把学院办成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基地;长征精神培训学院是令人神往的,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努力把学院办成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基地。(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赵清)

猜你喜欢
阿坝阿坝州长征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大美阿坝新梦想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瓷玫瑰》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一图
阿坝/红原机场签派放行与运行控制研究——以“成都-红原”往返航线为例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