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整学习:初中科学的分层教学

2015-05-04 16:48黄璐
教育界·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分层教学

黄璐

【摘 要】在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面对基础各异,主动规划、管理自我学习能力下降的学生的难题。本文在分析初中科学实施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其应用做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分层教学 自我调整学习 初中科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的区别教学。从我校推行多年的分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分层教学把原有的“因材施教”提高到了可操作的水平,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满足,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适合其自身的最优发展,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似乎解决了统一教学中所造成的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学生学习压力增大、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以及越来越不会学习等现象。可见,单靠教师层面上的分层教学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学生自我调整学习下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减少这些弊病的产生。自我调整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成学习目标,在动机、认知与行为上所做的自我控制。自我调整学习既是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自身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使之逐步具备一种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科学实施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主动规划、管理自我学习的学生缺乏

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当前实施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取消重点初中、取消择校生等措施,这样各校、各班内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就更显著了。而我们所教的学生,可能仍不明了学习是个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也由于缺少了对学习的自我调整与方法的认识,使得主动规划、管理自我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如何既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又实质地扩展学生在学习上自我调整的层面,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了。

(二)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顾中间、丢两头”的情况。长久以来在中小学的制度化教育框架中,提供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有限,再加上教师并不刻意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事实,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随波逐流。我们的基础教育既要注意确保学生的共性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个性张扬,所以进行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确实很重要。

三、初中科学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应用

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的一种发展,它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前提,拓展学生在学业上自我控制能力而实施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学生分层

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作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改变作出预习、作业等内容上的自我调整,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三层:

(1)A层:基础扎实,理解知识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得当,成绩优异。

(2)B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需要老师或家长经常提醒、督促的),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

(3)C层: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比较差,理解知识能力比较弱,学习不自觉,成绩欠佳。

三层的学生并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调整学习情况重新分配。

(二)目标分层

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A层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的外延和内涵;对B层的学生要求其理解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基本问题,并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对C层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加强对基本原理的记忆与理解。各层次的学生也可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不同初步设立自己能达到的目标。

(三)施教分层

在课堂施教的过程中分层通常包括4个方面:课前回顾或预学内容分层,课中问题教学分层,课中随堂任务分层和课末练习分层。

(1)课前回顾或预学内容分层:课前知识点的复习或对预学成果的展示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既系统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又了解不同层次学生预习的进展,暴露遗留的问题,为课中教学做好准备。

(2)课中问题教学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问题的设计要有难易梯度,讲授知识时提问B层学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全面,把问题逐步展开,带动C层学生的兴趣。在突破重、难点时,发挥A层学生的思维优势,纠正遗留前概念的错误或不足。教师也可以增加实际的教学内容,如以小组方式寻找资料或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等等。如,在《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教学中,针对三个层次学生分别提出以下三个问题,A.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滑动变阻器,如何达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实验的误差? B.伏安法测电阻电路图怎样画?C. 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是什么?然后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讨论,再通过实物投影互相取长补短,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课中随堂任务分层:课堂上会有实验记录、小组讨论等随堂任务。我将班里的学生每6~7人分成若干课堂小组(让课代表根据班级座位和学习成绩分的,一个学期有2次调整),每个组里都有A、B、C层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各层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或优势进行调整,发展适合当前学习情境与任务的学习模式。比如有的学生在力学上比较薄弱,就安排他完成C层的任务,而他在电学上很有兴趣,就安排他完成B层甚至是A层的。或者采用加分激励机制,小组分到的随堂任务如果是A层学生回答出来的加1分,B层回答出来的加2分,而A、B层把C层学生教会(只告诉答案不给分),并由C层学生回答正确就加4分。这样相互学习、相互带动,层层消化,达到共同理解的目的。endprint

⑷课末练习分层:根据课堂教学的分配情况,时间如果充裕还会安排当堂练习。当堂练习是要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因此题目的选择和设计上也要有难易梯度,以便教师能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

(四)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根据数量、内容、形式、难易程度不同来分层布置,让所有的学生在做作业中能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助学生将自我调整学习模式潜移默化到学习过程中。我校科学组曾就分层教学自己编写过相应的校本作业,作业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落实,适宜所有学生做;第二部分为创新提高,分AB层,按不同层次的学生拓展情况,A难B易。以下节选其中一节课作业的案例:

第6节 电压的测量(第二课时)

【基础落实】

1.在使用电压表之前,要把电压表的指针调整到 刻度线的位置。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___________,学校实验室里常用的电压表各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两个量程中,一个是________V;一个是________V。使用量程为0~3V时,每个大格表示________V,每个小格表示为________V。使用量程为0~15V时,每个大格表示_______V,每个小格表示__________V。

2.如图所示,用电压表测某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图中指针指的示数为______,若使用另一量程,图中指针指的示数为_______。

3.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块电表,甲是______表,测________。乙是_____表, 测______。丙是_____表, 测_______。

4.如图甲所示,开关闭合,电压表_________(填“有”或“没有”)读数,开关断开,电压表_________(填“有”或“没有”)读数。如图乙所示,开关闭合,电压表 (填“有”或“没有”)读数,开关断开,电压表_________ (填“有”或“没有”)读数。

5.图甲中,电压表V1的读数为1.2V, 电压表V2的读数为1.6V,则电源电压为_________V。图乙中,电压表V1的读数为1.4V, 则电压表V2的读数为_________V,电源电压为 _________V。

6.如图,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结果为U1=3V,U2=3V,U =3V,这说明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 _________。

7.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3伏,闭合开关后电压表读数为1.2伏,则灯L1两端电压为_________伏,灯L2两端电压为_________伏。

8.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3伏,闭合开关后,电压表读数为_________伏,L2灯两端电压为_________伏。

L1会亮吗?_________。

【创新提高】

A层

9.如图甲中,开关闭合后,电压表读数为_________伏。如图乙中,开关闭合后,电压表读数为_________伏。

10.按图甲的电路图,将图乙的实物用笔画线代表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要求导线不要交叉。电压表V1的示数是1.8V,电压表V2的示数是3V,那么灯L2两端的电压为 __________伏。

11.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图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若保持R1不变,并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V1的示数分别为2伏、4伏和6伏时,电压表V2.V和电流表A相应的示数如下表所示:

电压表V1的示数(伏) 2 4 6

电压表V2的示数(伏) 6 4 2

电压表V的示数(伏) 8 8 8

电流表A的示数(安) 0.2 0.4 0.6

(1) 对表中三只电压表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表中电压表V1和电流表A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比值是________ 的。(填“变”或“不变”)

B层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串联电池组的总电压等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B.并联电池组的电池个数越多,总电压越高

C.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D.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13. 电压表测灯E2两端电压,正确的电路是图中的 ( )

14. 如图所示电路通电时,若闭合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示数跟原来相比将(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确定

(五)评价分层

评价分层,就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不同地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目标应多元,评价方法也应多样,但目前为止我校让学生体验成功的评价分层还仅限于考试评价。每个学期都有一次分层竞赛,根据期中考试的成绩把学生分成A、B两层,试卷分为基础卷和能力卷,或A卷和B卷,让学生有多次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其实,评价分层还可以放在平时的单元测验上,甚至是九年级的科学实验考查上,关键是如何使评价操作更有效,不会使老师的工作负担加大。

(六)讲评分层

通常试卷讲评是由老师负责的,当然不能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而应有选择、有侧重,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但总觉得教师讲得很投入、很兴奋,学生听得效果并不好,而且现在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如何能改变这些状况呢?能不能把试卷讲评也融入到自我调整学习下的分层教学中去呢?我尝试着把班里的学生每4个分成一组,每个组里都有A、B、C层的学生。轮到哪一组来讲评,我就在讲评课的前一天把这4个学生的试卷先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把试卷上的题目分组,每人负责一块讲评给全班同学听,如果觉得哪道题目自己讲不清楚,可以“场外”求助(可以求助老师,也可以求助其他理解透彻的同学),老师在“场外”一方面观察记录其他学生听课的效果(对不认真听课的予以减分),另一方面对讲解完的学生给予评价加分(加分的多少取决于听课学生最终理解的程度,并纳入到期末总评成绩中)。经过多次实践,我发觉试卷讲评课的效果提高了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画图能力也得以提升,尤其在期末考试的实验分析题中逐渐体现出来。

以学定教、研学促教,没有哪个方法从头到尾都是切实可行的,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变,我们的方法也不能墨守陈规。

【参考文献】

[1]程金贵.利用分层教学贯彻任务教学法理念[N].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2).

[2]杨成龙.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探究,考试周刊,2009(41).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4]沈呈民.“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http://www.edu.cn/20011017/3005335.shtml,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分层教学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如何通过分层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