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寄宿制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5-05-04 05:56张彦春
教育界·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

张彦春

【摘 要】对留守学生采用寄宿制的方式是为了帮助解决农村学生居住较远、住所分散等问题的创建的一种新型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充分解决学生上学路途远、吃饭难问题,并大大延长了有效利用时间,是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生活等全方位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为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优良的条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但鉴于当前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本文就将对当前寄宿制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的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班级管理 寄宿制 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寄宿制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探析

(一)封闭式管理引发的压抑心理

由于寄宿制学校采用的管理方式是封闭式的,对学生离校的要求限制严格,有时候学生一个学期都不能够离校。这种“准军事化管理”的管理方式,其目的很简单,就是屏蔽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消除安全隐患。封闭式管理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压抑的心理。学生就像“笼中小鸟”,渴望飞翔在蓝天,可惜它外面的笼子是那样的结实而坚固。在这种环境下的学生,虽然人人都表现得规规矩矩,但是个个都神情黯然,时时刻刻处在一种压抑的心理状态中。

(二)学习周期长引发的疲惫心理

寄宿学生之所以寄宿在学校,就是因为学校离家太远。考虑到每周都放学回家,会造成这些处于边远地区的学生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一般寄宿制学校都实行“大作息时间”“间周休息制度”,即连续上课几周才休息一次。由于学习周期的加长,学校生活成为学生不堪的负累。学生每天都在“宿舍—食堂—教室”之间来回旋转,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长时间过于规律的单调生活会让很多学生感到体力不支,造成极度疲惫的心理。

(三)远离亲情引发的孤独心理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离开父母寄宿到学校,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温情被剥离了,这也就弱化了家庭教育功能,淡化了孩子与父母的亲情关系。从早到晚处在思念双亲愁绪中的孩子,哪能快乐起来?哪里还能投入到学习当中呢?在封闭的学校里,学生感到的只有孤独,性格逐渐变得内向和封闭,长期下去,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自理能力不足引发的畏惧心理

如今的孩子在家长的百般呵护和无微不至地“服侍”之下,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穿衣、系鞋带、理财等。而学校的寄宿生活要求所有一切都得由学生自己完成,如叠被、打饭、洗餐具、洗衣服等,还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零花钱,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适应学校的膳食,甚至牙刷、毛巾、鞋子、被子、餐具的摆放,学校都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学校的制度,因而产生焦虑和畏惧心理,对学校普遍缺乏归属感。

二、寄宿制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心育”教师既要有积极性,更要讲究科学性,突出实践性。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地开展,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二)实现情感管理,弥补弱化亲情

体会到学校的温馨、教师的关爱,学生才不会过分恋家,才能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寄宿制学校要努力实施情感管理,营造温馨的校园环境,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吃得舒心、玩得开心、住得放心,缩小家校生活差别,让他们在学校也能体会到家庭般的温暖与关怀,弥补家庭教育的暂时缺位,弥补弱化的亲情培育。

(三)强化家校联系,缓减心理压力

寄宿制学校要健全制度和设施,方便学生与家长的联系。校园内应架设足够的电话,保证学生能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家长探视接待条件,方便家长探视孩子;建立家访制度,把教育的源头向家长延伸,定期向家长通报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指导家长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适当转移注意力,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例如双休日可让家长带领孩子出游、爬山、打球、游泳等,舒缓、宣泄寄宿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良情绪。

(四)开拓思路,挖掘课堂潜力,努力创造学生锻炼展示自我的平台

一节课短短40分钟,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给学生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乍一看太困难了,仔细一想: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就靠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实现吗,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道道鲜明生动的竞赛内容,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然后让每个学生作答,尽量做到量力而行。兴趣是学生学习倾向的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行为才能高效长久的持续下去,学生也就能感觉到上课是一种享受。

(五)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精神疲惫

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及时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校应充分利用板报、专栏、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宣传主流文化,通过摄影、书画、诗歌创作比赛和文艺晚会等形式进行主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并积极动员学生广泛参与,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温馨高雅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健康的环境熏陶和充足的休闲放松,减轻学习周期较长带来的身心疲惫和精神不振。

三、结束语

由上所述,心理决定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学生心理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及时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调控,把学生心理健康折射出的思想道德及做人摆在教育教学的首位,才是学生身心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李斯静.寄宿生心理健康水平及社会工作介入方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