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间香荷包之造型工艺与功能解析

2015-05-05 09:05夏婷婷崔荣荣廖春妹
丝绸 2015年12期
关键词:香包香囊荷包

夏婷婷,崔荣荣,廖春妹

(1.江南大学 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2. 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 318016)

历史与文化

汉族民间香荷包之造型工艺与功能解析

夏婷婷1,崔荣荣1,廖春妹2

(1.江南大学 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2. 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浙江 台州 318016)

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与台州刺绣博物馆实物藏品的研究,发现香荷包主要有抽绳香袋和封口香包两类,前者包括腰圆形、鸡心形和葫芦形,后者或繁或简、变化多端。以腰圆形抽绳荷包的制作工艺为例,对传统香荷包的基本制作要点进行分析。传统香荷包不仅能够满足视觉审美又可在嗅觉上沁心怡神,既可用于服饰点缀也可用于居家装饰。它是古代女子传递情愫,端午时节辟邪驱灾,中医外治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类抽绳香袋已经在民俗生活中消失,但地方香包还有所保留。研究传统香包的造型、工艺与功能文化对传承中华服饰审美不可或缺,也可为当代服饰配件设计提供灵感。

香荷包;民间服饰;造型艺术;制作工艺;服饰文化

香荷包,也称“香袋儿”或“香囊”,本文特指用于盛装香料的一类荷囊。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意为未成年男女需随身佩戴香袋,以示对长辈的恭敬。古代香囊不仅用来装饰服装,也可作家居点缀之品,如东汉诗谣《孔雀东南飞》中叙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的描述。唐代壁画及人物俑中多见佩戴各式香囊的官宦、猎户、侍女等。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描绘潘金莲的服饰有“通花汉巾儿袖中儿边搭剌,香袋儿身边低挂”的文字。清代的各式荷包、香袋更是极为盛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常带,且制作精美,造型丰富,当前流传下来的大量传世香荷包也多为清代物件。本文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江大传习馆与台州刺绣博物馆抽取的百余件香荷包实物藏品进行整理归纳,在造型分类、工艺复原的同时,对传统香荷包的功能文化予以一定程度的解读,文中示例实物图片皆来源于廖春妹女士的珍藏品。

1 造型分类

传统香荷包造型十分丰富,从结构上看,主要有开口的抽绳香袋和封口香包两大类,抽绳香袋有风琴褶型、工字褶型与碎褶型,封口香包有平面式和立体式等。轮廓型上常见腰圆形、鸡心形、葫芦形、花瓶型、如意形和各种立体仿生形等。其中腰圆形、鸡心形与葫芦形荷包主要为上层人士所用,而各类封口香包在社会大众的民俗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除香荷包之外,传统荷包体系中还有腰包、钱荷包(方、圆)、褡裢、扇套、眼镜套、钥匙套等,但这些基本上不用来盛装香料;古人所配香囊也有金银、玉石材质等,但不属于传统针黹活计体系,故也未将其纳入本文中。

1.1 抽绳香袋

抽绳香袋多为双面装饰,制作工艺复杂,刺绣精细密实。有的内部以混入香料粉末的棉絮或者碎布填充;有的并无填充物,以其造型与刺绣之美作装点服饰。根据抽绳香袋的结构特征,可将其分为风琴褶型、工字褶型和碎褶型。

1.1.1 风琴褶抽绳香袋

风琴褶抽绳香袋多为书香官宦子弟使用,工艺最复杂。主要分为腰圆形、鸡心形和葫芦形,其收口处都设有细密的规律褶。这些抽褶大小整齐划一,单褶展开后宽度一般不到1 cm。抽合后,从正面看单褶宽约0.1~0.3 cm,从顶端测前后片抽褶的叠加厚度约1 cm。各类抽绳香袋的抽褶数量大多为奇数,可保证两边对称后荷包正中有一道褶,符合传统审美观念追求刚直中正的文化寓意。

腰圆形香袋与鸡心香袋的结构十分相似,如图1(a)(b)所示,只是其展开后的袋片大小和形状有所区别。其中,腰圆荷包以形似“猪腰子”而命名,尺寸多在12 cm×8 cm(宽×高),多见15、17个抽褶。有的设高3~4 cm的肩口,即收口处所用的拼接部分;也可不作拼接,在面布距上口3~4 cm处做一道横向装饰线,以分隔出肩口与主体袋身,肩口以下部分都是刺绣装饰的主要区域。鸡心形香袋抽合后尺寸常在9 cm×8 cm(宽×高),大小不出手心,十分小巧。这类香袋抽褶数量也相应减少,多为9、11个,一般不另做肩口拼接。这两种香袋多采用一整根抽绳穿过前后袋口,以使抽合后提绳连缀袋口左右,不易与两边的挂饰缠结。穿绳收口时,可先自左向右穿过前片所有褶子,从前片右边拉出后直接绕回左端,重复自左向右穿过前片所有褶子,然后顺着荷包口自右向左穿过后片所有褶子,从左端拉出抽绳后再重复上一步,自右向左穿过后片所有褶子从左端拉出,继而与抽身的另一端相连,注意将接头处放在荷包里面侧端。最后调整前后提绳长度,左右两端串上一对事先编好的结子,以系物结固定,长度约20 cm。这些结子多饰以盘长结、算盘结等,有的还串饰各类玉石珠子,在结子底部挂流苏装饰。

图1 风琴褶抽绳香袋Fig.1 Abroach sachet with accordion pleats

葫芦,谐音“福禄”,其造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丰富的民俗寓意,是中华民族传传统吉祥符号之一,其广泛用于各类装饰纹样和造型工艺中。葫芦形抽绳荷包一般都从葫芦的“腰部”收褶,有两种常见形制,如图1(c)(d)所示。葫芦型1尺寸约为11 cm×12 cm(宽×高),上端没有“葫芦嘴”,褶数一般为9、11个。这类葫芦香袋展开纸样类似于四角为大圆弧的等腰梯形。在距离最上端约4 cm的水平线处抽褶,收褶后呈现出上小下大两个向内弯的“腰子”,下部为袋,上部前后两片不缝合,只以一根绦绳一端连前片顶端一端连后片顶端,构成一个提携的环套以便于悬挂。有的在抽绳以下约2 cm的地方作拼接,这与腰圆形香袋十分相似,其上半部的拼接部分多也为不做刺绣装饰的黑色布料。葫芦型2尺寸约在12 cm×8 cm(宽×高),上端有“葫芦嘴”,腰部一般为7个褶。其展开纸样宽度窄,但可见明显的葫芦形状。顶端的葫芦嘴多裁成如意云头形状,且边缘缝合。葫芦中上部左右相通,以放取物件,开口两端密线加固。这种葫芦香袋不仅在主袋身刺绣也在葫芦嘴和上半部作小面积刺绣装饰,多见以弯曲后不易褶皱的斜编花色绦带镶边或者以钉线绣、挽绣等线性针法装饰边缘。葫芦香袋的抽绳为独立的两根,且抽绳与结子相连。如右边的结子分别穿过前后片,其余部分编结或连缀流苏垂下,左边亦然。

从不同收藏实物看来,并非所有的抽绳香袋都符合以上形制特征,例抽褶数为14的腰圆抽绳,褶数为6、8的鸡心抽绳,褶数为6的葫芦型抽绳等。个别葫芦香袋并不从“腰部”抽褶,而是从“葫芦嘴”处抽出3、5个褶子,其下部分都沿边缝合。在刺绣装饰上需要避过抽褶处。由于风琴褶型香袋装饰面并不平直,因而在装饰针法上多采用链绣、挽绣、钉线绣、打籽绣、戳纱(纳纱)绣、钉珠绣等针迹紧贴面布的装饰针法,若表面绣线浮长过长,则褶子之间的凹陷部分浮线容易鼓起,不仅影响装饰效果也容易拉丝断线,因而并不适合针迹过长的齐针、套针和抢针等针法,但可以采用短针距平针进行文字刺绣,也有采用本身极具装饰性的织锦缎或者缂丝料等。这类荷包通常以男子佩挂为主,用于朝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等服饰,悬挂在腰带左右两侧,成对而用;旗人女子则将鸡心形荷包佩挂于大襟服饰的腋下纽扣处[1]。这些香袋除了装香料外,史料记载过去清宫中常将各类金银锞子、玉石之物装入抽绳荷包装中,以嘉奖赏赐臣子。

1.1.2 工字褶香袋与碎褶香袋

工字褶香袋属于相对简化的一类香袋,规格档次也略低,如图2所示。其尺寸大小与鸡心形风琴褶香袋相仿,约9 cm×8 cm(宽×高),但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香袋的收口处前后各设置一个工字型明褶,即向外突出的工字褶。抽绳可为两根或一根,且只需穿过前后收褶处12个小孔。穿绳时,在其正面褶子上附一个质地坚硬的双孔薄片,可为金属、玉石、牙、木等材质。这样的薄片可保证抽绳后褶子挺直,收口处整齐美观。如除去这个薄片,根据褶距与开口大小在两边适当增加一些穿孔,则成了碎褶型抽绳香袋。碎褶型香袋的抽绳一般有两根,穿口时多在前后正中央穿过装饰的结绳穗子,而有的工字褶香袋会将结子固定于袋口左右两侧,结子长度根据具体情况可作调整。这类香袋的裁剪纸样与抽合后造型差异不大,只要适当放一些褶量即可,因而上口比腰圆形和鸡心形风琴褶抽绳要窄得多。其外形也更加丰富多变,既有“腰圆形”,也有桃子形、花朵形、矮瓶形等。此外,受到年代、地域文化和创作者个性的影响,这些香袋表现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特点。

图2 工字褶香袋Fig.2 Sachets with box-pleat

1.2 封口香包

图3 封口香包Fig.3 Sealed sachet

传统的封口香包有两片平面式和立体仿生形,如图3(a)所示。一般而言,两片式香包装饰工艺比各类仿生形香包更为精美,常见葫芦形、瓶形、铃形、花篮形等。而各种仿生形香包则更具有民俗意义,其造型极为丰富,变化多端,常见各种立体的动物形状,如老虎、狮子、猪、狗等。这种香包在民俗生活中最为常见,多为端午或者年初岁末时节佩戴。《岁时杂记》中记载“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即用彩色布缝制抽成香包。后民间常以红黄蓝白黑等五彩丝线缠绕,具有辟邪去灾之意。现代医用香包多侧重其芳香健身的实用性,造型十分简单,主要有捆扎收口式也有缝合密闭式,多见装饰“福”“平安”等吉祥字符,如图3(b)所示。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香包,如庆阳香包等,在大小、形制、装饰文化上又极具创新性与丰富性,且不多述。

2 制作工艺分析

传统香荷包中以抽绳类香荷包档次最高,其制作工艺也最为复杂。本文在反复手工复原实践基础上,以腰圆形抽绳荷包为典型案例对香荷包的制作工艺进行解析。

2.1 材料准备

腰圆荷包由面、里、衬、抽绳和流苏等构成,如图4所示。面布可为整块半圆形绸缎,也可以由两块面料从横向1/2处拼接而成,拼缝以上称肩口,以下称包身。以此类为例,拟制作抽绳荷包15褶,每一褶量1 cm。准备材料有肩口两块,尺寸为17 cm×6.5 cm,包身面布两块,尺寸为17 cm×6 cm。都采用真丝绸缎,一般肩口颜色略深,具体按配色需要设计。里布为细棉平纹布,尺寸为17 cm×9 cm;衬为纸质袼褙,尺寸15 cm×8 cm。此外需要两根抽绳,可用编结专用A玉线各50 cm,两条流苏结绳长约18 cm。

图4 准备材料Fig.4 Preparing material

2.2 制作步骤

抽绳荷包看似简单,实际制作却有许多注意点。以下工序是在分析荷包实物、参考前人经验与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得来,或与古代工艺并不完全相同,但实际可行。制作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制作过程Fig.5 Making process

1) 拼缝面布:将肩口与袋身正面对齐,肩口一边与袋身直线边对齐拼缝,根据面料厚薄烫压缝份。

2) 贴衬:将袼褙贴于面布反面,先在衬料距离上口4 cm处划横线,与面布拼缝对齐。

3) 接里布:将面布与里布正面相对,在距离衬上口约0.5 cm处接缝里布,烫平缝份。

4) 缝合前后片:将处理好的前后两片料子正面相对,沿边缝一圈,注意里料底部圈形留翻口,大小根据个人需要留取。修剪毛边,弯曲弧度处打剪口。

5) 翻面缝里:将面布翻出,收缝里布,塞进袋中。整理并压烫平整。

6) 袋口上浆:由于袋口需要打孔穿绳收褶,反复作业,故面、衬和里之间需要粘合为一体。可用稀浆糊隔里布刷进衬里之间,再晾干。也可以在翻面之前将布用双面粘合胶固定于袋口处,翻面后压烫固定袋口各层。

7) 扎孔:打孔位置约距离袋口1.5~2 cm处,15个褶需要打孔30个,每个孔隙间距0.5 cm。先找到袋面正中垂直平分线,在距其左右0.25 cm处各打一孔,然后依次向左右各打14个穿孔。如此打两排相互平行的穿孔,上下相距约0.2 cm。两面相同。

8) 穿绳:荷包提绳应连缀袋口左右成两个环形,以免分散两端与结饰纠缠。两根抽绳长度都应略长于袋口宽度3倍,先各取50 cm。穿绳收口时,可先用第一条抽绳,自前面上排左边第一个孔自外向里穿过,然后依次自左向右穿到右边上排最后一个孔抽出;再以同样的绳头调转回正面左端,从第二排第一个孔开始,自外向里穿过,然后依次穿到右边下排最后一个孔抽出绳头。接着再用另一根抽绳穿另一面,与前面穿法完全相同。两面抽绳穿好后,将两端绳头隐藏到荷包里侧,连接两根抽绳。穿绳工作较为费力,可借助细钩针、缝被子的大孔秃针等工具。

9) 捏褶收口:根据包口收褶曲线和间距捏褶收口。此处十分费力,需细心处理,可借助弯头镊子等辅助工具。两面捏好褶子后拉紧抽绳以收口,由于此时包口褶子难以做到规整均衡,可采用不锈钢珠针或者立裁专用大头针自两端向中间穿定,调整好后可微微上浆定型,见图6。

图6 制作完成Fig.6 Completion

10) 调整抽绳:收口工作完成后,便可调整提绳长度,使收口后提绳高度约10 cm即可,剪掉多余部分。

11) 串结绳流苏:以系物结将一对流苏结子固定与抽绳两侧,完成腰圆形抽绳荷包的制作,如图6所示。

此外,平面式封口香包的前后两片造型相同,制作时沿边缝合,留小口塞棉絮混入香粉,再将开口缝合,除刺绣之外还常沿边镶贴织带装饰。而立体仿生形香包的工艺手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多以不同开片拼合成立体造型,运用裁剪、挖补、粘贴、缠绕、捆扎、充填等多种手段加工而成,刺绣装饰最为多用,不一一介绍。

3 功能浅析

在传统文化中,不同时代与地域风俗文化中的香荷包功能具有很大差异,本文作概括性介绍。总体而言,这些香荷包除了作为装饰配件之外,女红香囊还具有传情达意之能,端午香袋具有除邪驱虫之功,装中药的香袋具有健身辟疫之效。

3.1 女红文化之传情香囊

精致小巧的香荷包既展示了传统女性的精巧手工,也传达恋人之间的绵绵情意。“正月里来闹元宵,给郎绣个花荷包,荷包带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这是过去未婚女子在绣花时常唱的曲子[2]。旧时的爱情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小小香囊却成了三从四德束缚下传统女子诉诸情愿的绝佳媒介。《晋书·贾午传》中记载了贾午与韩寿相恋的故事,韩寿为贾午父亲的幕僚,贾的父亲初并不知晓。只因贾午赠予韩寿香袋一枚,内装家中的西域香料。不料上朝时韩寿身上的香味被贾父察觉,猜出原委后并没有责怪女儿,而是筑成了一段佳话[3]。小小香囊也见证了宋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张玉娘与其表哥的之间千古绝唱的爱情故事,玉娘曾亲手为未婚夫沈佺绣制一只紫色香囊,并绣上自作《紫香囊》诗一首:“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4]才女玉娘将这香囊的面料绸缎喻为紫霞,内含沉香,刺绣未见“春风儿女花”,却以诗才点饰,以此作为定情信物,自是别具风采。在红楼梦十八回中“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说的也是这香囊惹来的儿女情怨。

3.2 端午民俗之辟邪香包

端午因纪念屈原而生,屈原本人也喜佩香囊,如《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就是佩戴江离、辟芷和秋兰等香草来装点自身。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出土了4件丝质香囊,也都装有香料,并以链绣装饰[5]。在过去,“五月绣香袋”可谓全国各地共有之风俗,其主要作用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在长沙、湘潭、株洲等湘中地区,民间以各种彩布做成桃子、金瓜、葫芦、端午老虎等形状,内装雄黄、朱砂等芳香药物,缠成五彩丝粽、八角、葫芦等形状[6]。山西民间流行一种绣蜈蚣、蛤蟆、蝎子、壁虎和蛇的“五毒”香囊,还有“虎踩五毒串”,意为踩死毒害,消毒免灾。也有的绣缝直径不到2 cm的辣椒、小蒜头等瓜果蔬菜,做成一串绕于儿童手腕,将“端午老虎”的小香包挂于脚踝。陕西地区在端午期间流行“抢荷包”的习俗,主要是图个热闹吉利,被抢者是不能生气的。另外,有些地区称端午香包为“祛灾包”,端午期间佩戴,节后扔河里冲走以“送灾”。在浙江宁波,妇女们则以香粉、樟脑丸为芯,用五彩线或彩布制成端午香袋,悬挂帐前,或分赠姐妹、童稚佩戴[7]。儿童将这些香袋佩戴于胸前,或者绕于手腕、脚腕处,而成人多系于腰间。

3.3 中医外治法之辟疫香囊

釆用香囊辟疫在中医外治法中被称为“香佩法”或“香嗅法”,正呼应了香囊之“香”。明末医家吴有性所著《温疫论》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导致温疫的“疠气”最先影响肺和胃,因此防治疫病应首先针对肺胃进行。清朝医家程国彭认为“在人之疫,从口鼻而入,宜用芳香之药以解秽,如神术散、藿香正气散之类,俾其从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也”[8]。而辟疫香囊中芳香或气味厚重的药物比重大,可使芳香自口鼻而入,浸润胃肺,清疫祛病。《中医香囊辟疫研究》[9]一文整理出古代医学典籍中25种常见辟疫香方,其中雄黄出现18次,朱砂出现了14次,都是辟疫香方中最常用的药物。日常保健香囊常用苍术、川芎、白芷及陈皮等香散之药,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此外,独特配方的香囊也多用于祛风通络、除湿温中或者疗风寒湿气等需要。传统医药香囊的佩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挂于胸前,二是系在手臂。孙思邈记录的太乙流金方要求“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一些古籍中也有记载“绛袋盛系臂”“着臂自随”等药用香囊的佩戴方法[10]。现代的药香囊根据使用部位的需求,还有护腰香囊、护肩香囊、护膝香囊等。

4 结 语

传统香荷包是古代人们用于服饰点缀和居家装饰的重要物件,其历史悠久,装饰精巧,造型多变。传统香袋是女子展示手工、传递情愫的有效媒介,端午香包是辟邪驱灾的民俗符号,中药香囊是祖国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如今人们基本不再随身佩戴香荷包了,虽然一些商品化的香包在各旅游景区也还常见,但与民俗生活相关的香囊制作却十分罕见,各种工艺复杂、装饰精美的抽绳香囊似乎只存在于博物馆中。对传统香荷包的研究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服饰审美文化工作的组成部分,对现代服饰品和装饰工艺设计思路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马国瑞.未识何人传妙制,做得荷包巧天工:清宫荷包制作技艺复原[J].紫禁城,2013(8):137-144. MA Guorui. Qing process recovery of sachet from Qing court[J]. Forbiddencity,2013(8):137-144.

[2]王妮,徐青青.浅析陕西民间荷包的艺术特色[J].美术学报,2006(1):21-23. WANG Ni, XU Qingqing. Analysis o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 folk purse[J]. Art Journal,2006(1):21-23.

[3]慧汝.吉祥中华人文万年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219. HUI Ru. Auspicious Chinese Humanist Calendar[M]. Beijing: China Logistics Publishing House,2008:219.

[4]李会诗.宋词是一朵情花2[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38. LI Huishi. Songci is a Flower for Love 2[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2011:38.

[5]王树金,董鲜艳,陈谷苗.马王堆汉墓出土香囊的探究[J].丝绸,2011,48(9):58-63. WANG Shujin, DONG Xianyan, CHEN Gumiao. Research on sachet unearthed from Mawangdui tomb of the Han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2011,48(9):58-63.

[6]万里.湖湘文化辞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199. WAN Li. Hunan Culture Dictionary[M]. Changsha: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1:199.

[7]张建庆.宁波餐饮文化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22. ZHANG Jianqing. Ningbo Food Culture Studies[M]. Beijing: The Writers Publishing House,2010:122.

[8]程国彭.医学心悟·论疫[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32. CHENG Guopeng. Understanding of Medicine on Phytophthora[M]. Beijing: China Bookshop,1987:32.

[9]李杰.中医香囊辟疫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13-24. LI Jie. A Study of Chinese Sachet for Prophvlaxis[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2012:13-24.

[10]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165. SUN Simiao. Qian Jin Yao Fang[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1955:165.

Analysis of Forms, Process and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Sachet

XIA Tingting1, CUI Rongrong1, LIAO Chunmei2

(1. Han Ethnic Costume Culture and Digital Innovation Laboratory,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000, China;2. Taizhou ASILK Dress Co.,Ltd., Taizhou 318016, 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ollections from Han Folk Costume Museum of Jiangnan University and Taizhou Embroidery Museum,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sachets are mainly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drawstring sachet and sealing sachet. The former includes round shape, heart-shape and cucurbit shape, while the latter can be simple or complicated, and always changeable. By taking the making process of the round sachet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key making points of traditional sachet. Traditional sachet can not just meet visual aesthetic and make people pleasant in terms of smell, but also be used for clothing decoration and home decoration. Besides, it wa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female in ancient times to express sincere feeling and to expel disaster and evil spirits during Dragon Boat Festival. Besides, it was also a good means for external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 As modern life style changes, all kinds of drawstring sachet have disappeared in folk life, but some parochial sachet arts are still reserved. Studying the forms, handcraft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sachet is indispensable for inheriting Chinese clothing aesthetics, and also provides certain inspiration for design of contemporary fashion accessories.

sachet; folk costume; form art; making process; clothing culture

2015-04-30;

2015-11-04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5AG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5JDZD05)

doi.org/10.3969/j.issn.1001-7003.2015.12.013

TS941.3;K892.23

B

1001-7003(2015)12-0065-06 引用页码: 121303

猜你喜欢
香包香囊荷包
剪下个荷包样
绣荷包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端午香包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戴荷包
TREASURE TRAIL
萌萌鸡小香包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