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特点及复习策略

2015-05-05 22:10金卫东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14年1期
关键词:试题考查新课标

金卫东

2004年秋季,高中新课改从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开始启动,到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2007年第一份高考新课标全国试卷面世,2013年高考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的省份有河南、山西、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云南、青海、西藏、甘肃、贵州等。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划分为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和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其中使用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的省份有河南、山西、河北等;使用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的省份有青海、西藏、甘肃、贵州等。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地理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精神,试题题型稳定,难度适中,区分度和可信度较好,客观性试题难度稍有降低,主观性试题难度与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相当。在必答题(共90分)中,自然地理部分占70分左右,比重较大。整张试卷没有偏、难、怪试题,突出了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基本上体现了高考试题在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的趋势。

下面笔者从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入手,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提出复习策略,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1.图表众多,信息丰富,彰显地理学科的独特性。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用简洁、形象、直观的符号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形成、变化等。地理学科中图表类型众多,信息丰富,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图表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地理试题几乎是无图不成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出现了许多图表,主要的、常见的地图有等值线图(等高线地形图、年均温等值线图)、统计图等。这就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提取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2.贴近生产,贴近生活,突出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选用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贴近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培养考生关注生产和生活实际,使考生感到学习地理有很大的实用性。例如,超薄型地膜污染问题、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引发的环境问题、雾的成因、持续低温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太湖地区泉水污染问题等都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3.突出主干知识,注重迁移,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首先,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科的主干知识,也就是重点知识;其次,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整合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内部综合,突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下面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的第37题第(3)小题为例进行说明。

4.关注热点,重视环保,凸显地理学科的教育性。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全面体现了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在高考试题的命制过程中,命题者精心组织材料,巧妙设计问题,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环境问题。高考就是“指针”,把有关环境问题和保护环境的内容设计到试题中,有利于激发考生主动去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考生只有认识了环境问题的危害,才能内化为行动,形成生态环境道德观,凸显地理学科的教育性。

5.精选区域,巧妙设问,凸显地理学科的区域性。

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了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都精选了典型的区域,用经纬网图或等高线地形图来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针对典型区域的地理问题,巧妙设问,将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例如,选取的区域有台湾岛中南部、美国西部局部地区(旧金山)、华北平原西北部、我国西南地区、湖北省西北部、我国东北地区、太湖地区。

二、复习策略

1.夯实基础,狠抓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虽然从知识立意转变为了能力立意,重在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离开了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狠抓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就是重点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甚至是必考点。“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是高考永恒的主旋律。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研究历年高考试卷中的高频考点,做到将重点知识和高频考点烂熟于心。在复习时要注重地理基本技能的提高,以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复习自然地理时要注重对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复习人文地理时要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复习区域地理时要注重比较与综合。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的高频考点主要有:

(1)空间定位问题。

利用经纬网图和地理事物的形状、轮廓、分布及文字等信息判断地理位置。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有4幅经纬网图。经纬网是表示绝对地理位置的,熟练掌握经纬网图的判读方法和应用是进行空间定位的基础。我们在复习时,除了掌握经线、纬线的特征和东经、西经的判读方法外,还要牢记重要经线和纬线穿越的地区。我们还要熟练掌握经纬网图的应用,用经纬网图来判定和计算位置、方向、范围和距离、最短航线等。

(2)等值线问题。

最常见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等年降水量线图等。我们可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再利用地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3)天气和气候问题。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分值占34分。在解答第9~11题时,我们可从经纬网图上准确判定该区域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气候属地中海气候;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随之北移,该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之下,副热带高气压带属于无风带。endprint

(4)水文问题。

这部分试题主要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水循环、河流水位的变化、河水和其他水体的相互转化,着重考查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流量的调蓄功能,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第37题考查了有关植被涵养水源、补给地下水及地下水成为沼泽稳定的水源等内容。

(5)人口与城市问题。

这部分试题往往借助图表提供的大量数据,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计算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的第1、2题用直角坐标图的形式呈现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从图中可以读取部分省份在该时段迁出人口比重和迁入人口比重,由此可以计算出部分省份在该时段的人口机械增长率。

(6)农业和工业问题。

这部分试题主要涉及农业和工业区位的选择、区位因素分析、工农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第37题中涉及了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引发的环境问题。

(7)生态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了环境,产生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的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地球公民,增强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已成为地理教育教学的一项历史使命,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成了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涉及了超薄型地膜污染问题、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引发的环境问题、太湖地区泉水污染问题等。

(8)地理原理和规律。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原理等。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主要包括分布规律、运动规律。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第37题考查的地理原理是植被涵养水源、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沼泽;第9~11题反映的是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

2.加强读图训练,增强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富含大量的地理信息,是高考试题的信息载体,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形成地理素养的基础,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技能之一。我们在复习时要加强读图训练(尤其要加强对变式图的训练),提高对各种地理图表的判断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有掌握了读图的技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中的地理试题主要涉及经纬网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景观图、分布图等。等值线图的判读技巧有:看数值大小、看疏密程度、看弯曲方向、看闭合状况、看延伸方向等。

3.关注地理热点,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热点是近期各大媒体报道的与地理学有关的各种事件。我们要经常关注地理热点,但要注意地理热点不同于时事政治,不需要死记硬背这些热点。地理高考试题以地理热点为背景材料,以热点发生区域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为考查方向,使地理热点回归教材。我们要根据热点材料,学会分析图文资料,获取有关地理信息,最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例如,2013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农田里的白色污染——地膜”:“农田里的地膜,人们已经司空见惯。地膜是一种塑料薄膜,铺上它,可以增温、保湿、保土、保肥、防虫等。尤其是对那些干旱贫瘠的土地,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每年要用100万吨以上,覆盖面积超过两亿亩。但是,很多人也许想不到,可以增产的地膜,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危害……”而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I中就出现了超薄型地膜污染问题,如果我们看过这个节目,那么对试题中地膜主要使用的季节,地膜覆盖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地区和对土壤造成的危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掌握技巧,规范表达。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学会审题,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如“最主要的”、“正确的”、“自然原因”、“主要因素”等。做选择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有的试题需要以果寻因,有的需要以因推果;二是采用排除法,逐一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综合题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层面设问。因此,必须用研究区域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综合,围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问题,再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

例如,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不用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我们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1)认真审题,有针对性地解答。

这种试题往往会出现“赞成(不赞成)”、“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等关键词,还会有一些限制词、隐形条件等,我们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写出相应的理由。

(2)尽量用地理专业术语表述。

(3)答案要言简意赅,用词准确。

如果对试题没有太大把握,应尽量多答几个要点;对把握不准的地理区域、地理事物不要乱写,可用“该地”、“该河流”、“该湖泊”、“该气候类型”等词代替。

(4)答案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要把最主要的原因和论点写在最前面,用序号将知识点或论点分开,不要像写小论文一样,把大量的文字堆积在一起。

(5)观点明确,切忌似是而非和张冠李戴。

如你认为某一做法合理,你就写合理的理由,也就是能够论证其合理性的理由,千万不能写成不合理的理由,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5.迁移重组,进行系统复习。

中学地理教材主要是按地理要素分章节编排的,而高考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在复习时,除了要复习地理知识、原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对地理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形成知识网络。在第二轮复习时,要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挖掘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在第二轮复习中复习“气候及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专题时,除了整合有关气候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分析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和成因,以及气候对地形、水文、生物、自然带、土壤、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旅游、人口、城市、人种形成和分布、建筑物形状、卫星发射基地的分布和选址等的影响,提高我们对气候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试题考查新课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