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2015-05-08 02:59杨海鹤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内科硬化心血管

杨海鹤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杨海鹤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机制及临床疗效。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的治疗后, 缓解24例, 占24%;部分缓解52例, 占52%;无变化20例, 占20%;恶化4例, 占4%;总有效率76%。结论 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程度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式, 能够获得较好的成效, 促进患者的恢复。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

相关资料表明,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是造成冠状动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发生机制为冠状动脉中的粥样硬化斑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破裂、脱落, 造成血栓, 进而出现缺血性血管疾病。通常来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病灶发生与多个不同的血管床, 只要其中某一个发生堵塞, 就有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有文献提示, 每年新增的心肌梗死患者人数在150万以上, 全球由于急性心肌梗死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700万[1]。探讨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刻不容缓。在临床中,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通过干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通过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抑制抗血小板活化之后发生聚集和粘附进而治疗血管粥样硬化。在最近的研究成果中, 发现抗血小板治疗的其他优点, 如抗栓临床试验协作组的相关研究显示, 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 非致命性最终的发生率下降25%、血管性死亡发生率降低35%, 总体的死亡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有研究提示高危患者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降低能够减少病灶在血管床中破裂的可能性, 进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一系列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满足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62例、女38例, 年龄35~ 84岁, 平均年龄(62.43±7.28)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治疗前需要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与评估, 进行心肌梗死病情分级以及CT等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身体素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给予患者适量的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常规采用他汀以及血小板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选择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0 mg/次.1次/d口服, 夜间使用替罗非班静脉注射, 60 d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完毕后对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各项临床生命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观察, 总结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对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等指标进行分析, 应用相同型号的超声检测仪, 由同一位检查医师操作, 对患者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变化、收缩时间以及舒张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 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对患者的治疗结果与病情进展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建议》中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标准, 缓解:ST段>0.15 mV, T波由平坦转变为直立, 波幅>50%;部分缓解:患者症状得到部分减轻, ST-T有好转, 病情发展频率降低;无变化:病症未改善, 与治疗前ST段无变化;恶化:病症未得到控制,甚至有症状加重情况。总有效率=(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2 结果

100例患者进行6个月的治疗后, 缓解24例, 占24%;部分缓解52例, 占52%;无变化20例, 占20%;恶化4例,占4%, 总有效率76%。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 最长2年。见表1。

表.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n)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3],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发绀等症状, 患者大多出现濒死感, 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大多数患者还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 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诱发猝死,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心肌梗死作为一种进行性的心室舒张功能不全[4], 临床中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 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当前, 大多数研究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造成血小板大量凝集而造成的。血小板凝集在血管床位置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当斑块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破裂, 就会导致血管堵塞, 进而形成血栓, 供血和供氧受到影响, 导致心肌缺氧缺血, 造成心肌细胞坏死, 进而诱发出一系列的生理改变和临床症状。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 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升高起到主导作用, 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而控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数量也是救治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5]。在本组研究中,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强心、利尿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治疗, 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基于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选择使用阿托伐他汀与替罗非班进行治疗, 总体来说, .24例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占病例人数的24%;52例患者部分缓解;另有20例患者无变化、4例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治疗总有效率为76%。提示在治疗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的选择用药能够显著改善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1] 张岳.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现代养生.2014 (18):35.

[2] 秦立玲.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8.40.

[3] 黄英.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2):839-840.

[4] 子光慧.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3):87.

[5] 姜乔惠.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4):108-10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125

2015-07-06]

112599 辽宁省昌图县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内科硬化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