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15-05-08 02:59杨永煌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36期
关键词:蓝光黄疸胆红素

杨永煌

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杨永煌

目的 分析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方法 6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33例行传统的长时蓝光照射治疗, 研究组36例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 观察两组游离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患儿IBiL及TBiL的水平均高于研究组, 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3.3%显著高于研究组的8.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显著, 且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新生儿黄疸;短时多次蓝光疗法;游离胆红素;总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主要指在新生儿时期, 多发生于新生儿出生28 d内, 因胆红素的代谢出现异常, 进而引发血中的胆红素水平增高, 且以出现的黏膜、皮肤和巩膜黄疸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为探讨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本院对6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69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临床资料,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3例, 男女比例20:13, 年龄19~27 d, 平均年龄(22.5±1.5)岁, 体重1940~3680 g, 平均体重(2181.4±56.3)g;研究组36例, 男女比例22:14, 年龄20~26 d, 平均年龄(22.6±0.1)岁, 体重1950~3670 g, 平均体重(2190.7±57.3)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蓝光双面性照射, 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箱内的上下均设置一排的蓝光灯, 波长为428~476 nm,温度需控制为26℃。将患儿放置在上下的光照中, 同时予补液治疗, 以防不显性的失水, 此外需为患儿佩戴黑色的眼罩,取消毒尿布对肝门及会阴部进行遮盖, 以防引发生殖器官及双眼受损。对照组行传统的长时蓝光照射治疗:给予16 h/d的长时间且连续照射.1次/d;研究组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予8 h/次的短时间且连续照射.2次/d, 中间需间断4 h;两组均治疗3~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IBiL、TBiL的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包括体温异常、脱水、腹泻、皮疹及哭闹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IBiL及TBiL的水平对比 对照组患儿IBiL及TBiL水平均显著高于研究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IBiL及TBiL的水平对比( x±s, μmol/L)

表1 两组患儿IBiL及TBiL的水平对比( x±s, 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时间TBiLIBiL研究组36治疗前293.6±45.9136.5±24.7治疗后 65.4±7.5a.25.4±5.6a对照组33治疗前289.7±46.1134.4±24.3治疗后106.3±12.558.7±7.7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出现1例体温异常、2例脱水、2例腹泻、3例皮疹及3例哭闹, 总发生率为33.3%(11/33);研究组仅出现1例腹泻、1例哭闹及1例皮疹, 总发生率为8.3%(3/36);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属儿科较为常见的疾病, 其发病因素复杂,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胆汁排泄出现障碍及肝脏胆红素出现代谢异常等均有关[2]。本研究中, 对照组行传统的长时蓝光照射治疗, 研究组行短时多次蓝光疗法, 观察两组IBiL及TBiL的水平, 结果显示:对照组IBiL及TBiL水平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 提示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较传统长时的蓝光照射治疗效果更显著, 可有效降低血中IBiL及TBiL的水平。原因分析可能为:在新生儿的时期, 机体内红细胞极易被破坏而引起胆红素的生成过量, 进而引发机体内的胆红素出现浓度增高, 加上肝细胞与胆红素结合的能力通常较弱,且胆红素的排泄出现不稳定性等因素也将使得胆红素的含量增加, 进而造成新生儿性黄疸[3]。予以蓝光照射的过程中,胆红素可充分将蓝光吸收, 进而转变成异构体, 并具较强的水溶性, 不经由肝脏结合, 而是进一步随尿液或胆汁进行排出,使得患儿体内的胆红素出现浓度下降[4]。而蓝光照射疗法的主要作用原理在于胆红素可强烈吸收波长为450~460 nm光线, 而蓝光的主峰波长即为428~476 nm, 为此, 其能被胆红素进行大量吸收[5]。

临床多采用传统长时的蓝光照射治疗, 虽具一定疗效,但因胆红素若经长时间的蓝光照射, 极易导致耐光性, 为此会影响疗效, 而予以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可弥补以上不足, 进而提高疗效。同时结果显示: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 显著高于研究组的8.3%(P<0.05), 由此可知予以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安全性较好。原因分析可能为:新生儿的体制较弱, 蓝光照射尤其是长时间且连续照射极易在一定程度损伤患儿机体, 造成不良反应增多, 而予以短时多次蓝光疗法不仅可确保疗效, 而且可避免对患儿机体造成不良影响,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此外,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如心理护理及相应的舒适度护理等。

综上所述, 新生儿黄疸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疗法的效果显著, 可有效降低血中IBiL及TBiL水平, 且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1] 王艳宁, 黄武珍, 程志勇, 等.新生儿退黄洗液对黄疸治疗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广西医学.2013.35(12):1604-1607.

[2] 杜秀敬, 支辉.中药游泳联合按摩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指数及胎粪的影响.河北中医.2014.36(11):1732-1734.

[3] 杨丽, 清江英.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46-2747.

[4] 孙慧, 陈荣光, 何冬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中的作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70-1872.

[5] 罗永奇.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药导报.2012, 9(2):47-4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207

2015-07-10]

351100 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蓝光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胆红素增高怎么办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