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沉浸效应的物流课程O2O有机生态学习系统构建

2015-05-08 02:09
物流技术 2015年10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线下学习者

(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1 引言

201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当前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高校教改一直努力的方向。关于高校教改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尤其近年来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网络互动越来越便捷,人们对于借助网络来实现教育资源公平与质量提升有了更多的期待。

本文基于Csikszentmihalyi博士提出的沉浸理论及后期Massimini和Carl的改进沉浸理论,明确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沉浸感的主要因素和状态,分析了线上和线下教育各自的典型模式与特点,融合构建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有机生态学习系统,旨在汇聚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改善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并促使高校学习系统具有自我更新的环境与动力,以此提高学习者的沉浸感,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2 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分析

2.1 沉浸理论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论,认为人们完全出于兴趣做事情时会被吸引,自动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不受其它干扰地投入到情景当中。这种情景通常会在网络游戏或者其他的一些人机互动中见到,如Novak通过对人机互动的网络沉浸研究后发现信息寻求最容易使参与者进入沉浸状态,但是不同的网络信息行为会带来不同的沉浸体验。Noort进一步指出,网络环境中的沉浸实际上是由认知控制、专注、好奇以及使用经验共同构成的多维结构(Noort)。随后一些教育研究者为提高学习者的专注度、学习努力程度,也将沉浸理论用于对学习过程的研究,研究沉浸度与学习努力度的相关性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于学习过程的沉浸理论,关注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对学习者沉浸度的影响,内部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力,外部因素则包括教育资源的丰富与更新度、与能力匹配的任务挑战、对学习结果的实时反馈[1]。如图1所示。

图1 沉浸度的影响因素

2.2 物流课程线下教育分析

传统高校物流课程作为一种典型的“线下”教育,一直以来的核心价值都集中体现在“人”的软价值上,正如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之,大师之谓之”,都强调了自口传时代以来,象苏格拉底对话、孔子问答术等,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即使后来在教学中引入了许多辅助的教学工具,也开发出了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是“教师”这一教育要素,仍然是“线下”教学中最独特和核心的资源。这也使得“教师”这种教学资源很难公平发展,尤其是“大师、名师”,事实上,即使是同样的教师,由于班额和教师投入的差异,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的物流课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教师以讲授为主,依据拟定的课程大纲规划,组织课堂,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和考核。学生以听讲为主,接受讲授内容,并按知识点大纲进行有效的复习、考核。虽然目前各种教学改革非常重视教学模式的开发和改进,但由于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完成的“知识点”学习,所以往往最有价值的课堂授课也必须首先保证教学大纲内容的完成,而其他的启发、互动环节无奈被放在“无暇控制”的课外,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普遍之所为。而课程的全面、全过程考核,也因教学人力有限等客观因素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

图2 传统线下教学模式

在传统物流课程教学模式中,也针对提高学习者的沉浸度进行了很多研究,诸如游戏教学(周建平),体验教学(闫守轩),这些模式不但提高了沉浸的内部因素值,同时也要求老师进一步优化外部因素,但是通过分析发现了教育规模的扩张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断增强、外部因素的分值不高直接导致了内部因素值的下降。

因此需要在传统的线下教育中,丰富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互动范围。

2.3 物流课程线上教育分析

另一方面MOOC、微视等线上教育为解决物流课程教育资源的问题,都积极地进行了探索和发展,让学习者通过网络不费力的看到了从未谋面的名师,聆听到名校的课程,与众多学习者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得到一定的指导。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决定学习的内容、时间和地点,个性化的学习得以体现。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对学习的兴趣,并改善和丰富了学习的形式和反馈方式。

即便如此,学习者还是更多向往面对面的教授、互动。就像高校的图书馆,虽然现在大学生获得电子图书资源越来越容易,可实体图书馆却热度未减,甚至常有人满为患的报道。

目前典型的物流课程线上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相关的知识点被较好的编排成一个个短小的多媒体资源,既便于学习也便于学习者随时翻查,学习者可以自由、灵活的安排学习、参与讨论、进行线上测试。但是对于学习进度的控制、讨论的点评、参与度的深入、高校独有的文化氛围与精神却鲜有感知。

图3 目前典型的线上教学模式

但是在这样的人机交互环境中,虽然物流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整合;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需要深入的融合应用;而高质量的互动交流,需要方向性的引导和适时的启发;高校学生对精神和文化氛围感知的需要等,这些都要与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3 构建物流课程O2O式有机生态学习系统

基于上述分析,教学实践中需要构建出一种新的学习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充分地调动出沉浸的内因和外因,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沉浸度,使学生能够被学习过程所吸引,并保持热情和探索状态。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归纳,直接影响学习沉浸度内因的相关因素有:

(1)学习兴趣:与教师交流、外部资源的产品展示、直接感知、社交群体的交流、角色互换得到的成就感有直接相关性;

(2)自我控制能力:与外部控制力、吸引力、任务的清晰度和控制力有直接相关性。

这就要求所构建的系统,必需满足至少三个外部条件:

(1)教育资源: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而生动,并适时的自我更新;

(2)挑战任务:任务度要清晰,任务的多层次性,任务与各种学习能力的匹配度;

(3)反馈结果:实时反馈,反馈后有相应的后续任务。

3.1 教育资源

在新模式中,教育资源借助网络信息的力量得以极大的丰富,这些资源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在知识库中,知识库中的知识主要有三个来源:

(1)内部教师(线下校内教师)产生的知识;

(2)外部教师(除内部教师以外)产生的知识;

(3)学生的创新和互动产生的知识。

这三种主要的途径保证了知识量的同时也保证了更新度。教师将“知识点”的基础学习从课堂中剥离、部分剥离,或者说将这部分教学交由“线上”课堂完成,那么线下的课堂,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定义和组织课堂。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对知识点的学习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然后由学生将教师制定的规划,细化为自己的学习计划,再通过在线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时间、地点、重复的次数等,进行“自由”的学习,实现学习者学的主体性。从图2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完成“知识点”教学为主,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师精力等因素的限制,核心的“互动”活动不能被保证,其价值也很难得以体现,而“互动”无疑是学生受到启发,发问、讨论、分享、创新等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线下课堂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O2O模式”下(如图4所示)对教师、学生和课堂重做了回归式的定义和定位。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功能在于组织、引导、控制、提高,学生的任务在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分享、讨论、实践、创新,同时促使教师和学习活动过程不断更新。

图4 O2O式有机生态学习系统

3.2 挑战任务

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根据沉浸理论,学习者需要保持持续的吸引力和兴趣才能不断的攻克难题向前发展。而在这之中教师设定的挑战任务就成了学习者进阶的动力和方向。借鉴人机互动系统中网络游戏关卡设定的原理。新系统中的挑战任务应满足的条件有:

(1)任务呈现多层分级,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具有总结与推动的作用;

(2)任务界定明确、清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任务;

(3)任务保持一定的难度控制,使学生的能力与难度均衡;

(4)任务能够满足学生体验需求、挑战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在新系统中这些任务的设定和接受都会呈现在线上的知识库中,但是对于任务的完成监控和反馈,除了线上的既定模式,还会在线下的课堂中集中体现出来。因为这时的课堂从基础的知识点讲授“解放”出来后,任务的评测和推动成了课堂的主要互动内容。

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一次次的达到能力与任务的均衡,能力在任务中得到了提升,最终获得了成就感。而老师需要通过在此过程中的观察和评测,不断地调整任务与学生能力的匹配,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任务完成所带来的满足体验,来完成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过程。就像在同款的单机游戏中,虽然玩家的能力、时间等因素的差别,但他们只要愿意,最终都能完成游戏,并体验游戏带来的满足感。

3.3 反馈结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反馈结果往往是滞后的,并且参杂着诸多的非相关因素,因此学生对成绩的反馈也产生了很多扭曲的认识,例如最为典型的“60分万岁”。类比人机互动系统中游戏,玩家所扮演的游戏角色从诞生到成长,每一个等级的每一步成长,都要求完成无数的小任务,而每个小任务的完成,都会在第一时间为玩家增加积分,然后累积提升等级,不断的成长,这种实时、客观、公正的反馈方法,使玩家很容易获得肯定,并不停地寻找新的任务,获得奖励,再次提升。而我们一直沿用的这种滞后性评价与反馈,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掌控力的判断也滞后了,那么对下个任务的寻找也随之滞后,这种拖延与滞后,往往使一些学习者迷失了自己,停滞不前,或逐渐丧失了兴趣,对于最终的课程考试,也只是草草应付,报以能通过就可以的态度。所以,无论教育模式如何改变,最终推动学习过程的却是学习者内在的一种获得肯定的成就感力量。因此在新系统中所有的任务反馈必须满足:

(1)反馈与任务完成应该同步;

(2)反馈结果既包括上阶段的评价,也包括下阶段的进阶建议;

(3)反馈的对象除老师外,也应包括系统的其他成员,以此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体验感。

4 结论与展望

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将线上教育资源与线下教育模式融合的研究。但是本文所要探讨构建地物流课程O2O式有机生态学习系统,是依据沉浸理论的内、外部因素,强调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各自的优势,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控能力为基础,构建出一个教育资源丰富、挑战任务个性化和反馈实时、多样的有机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突出了线下教师的个体化作用,不同的教师对知识的规划,对任务的分解,对课堂的互动以及对学生在能力与挑战中的均衡作用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化作用;也突出了线上技术与沟通的丰富性、便捷性,海量的知识源,广泛交流的群体,潜在的评价群体可以对任务“点赞”或差评,体验角色转换的广泛空间。

这两种形式的紧密结合,既解决了高校物流课程教学中的很多难题,也证明了线上教育模式与高校教育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更确切的说,目前是相互补充,未来是相互融合的自然趋势,现在的研究中还可以很容易的辨识和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未来可能要探讨的应该是它们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新机遇。

[1]刘娉婷,傅钢善.网络环境下学习者沉浸度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330:7-9.

[2]王海荣,王美静.国外MOOC评估报告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4,(3):37-41.

[3]郭文革.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4,(5):41-46.

[4]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等.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4):7-9.

[5]刘秀忠,雷传平,任旭芳,等.关于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5,25(3):44-45.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线下学习者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