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2015-05-08 06:48李天瑞张翠芳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5年2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轨道交通特色

杨 燕,李天瑞,张翠芳,吴 晓,何 蓉

(西南交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031)

轨道交通专业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杨 燕,李天瑞,张翠芳,吴 晓,何 蓉

(西南交通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031)

西南交通大学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四川省教改项目为依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为驱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突出轨道交通特色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践、质量监控等的综合改革。构筑并实施了“一个模式,二个体系,一个平台,一个机制”的创新性轨道交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创新;质量监控

近年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高速铁路技术已经进军国际市场并引领世界发展,预示着高铁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数量大、层次高、类型多样、技术综合和复合型程度加大等新特点。因此,建立创新性轨道交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为驱动,突出轨道交通特色,进行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实践、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围绕“学生为本,素质为先,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模式,二个体系,一个平台,一个机制”的创新性轨道交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结合轨道交通特色和专业优势设置“3+1”(定制培养)和“4+2”(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中实施了“3+1”定制培养和“4+2”本硕连读。本科第四年第七学期去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第八学期在校内选修硕士课程,同时做毕业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和就业趋势选学相应的专业方向特色课程,通过“3+1”定制培养(如动车组司机、成都地铁、北京铁路局、东软公司等)和“4+2”本硕连读(本科四年+专业硕士两年)来实现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1]。

2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

为了适应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们设计了“厚基础、宽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1 厚基础

厚基础主要指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的设置。(1)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包括必修课和素质教育选修课。必修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外语类、体育、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选修课有: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信息检索、经济学原理、哲学概论、大学语文、生命科学导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2)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

图1 人才培养体系示意图

2.2 宽专业

宽专业主要是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微机与接口技术等。为适应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设置了具有适应学科发展、发挥专业优势和突出行业特色的课程组: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进行选修。将轨道交通特色的基础课程高速铁路概论、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列为专业必修课。并在每组专业课程组中都加入铁路信息化方面的课程,例如数字化铁路模拟与仿真和铁路信息安全技术等,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轨道交通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掌握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又具有在交通运输行业进行信息化研发的知识。

2.3 跨学科

跨学科是依托我院的多学科特色,包括交通信息及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学生可选择任意学科中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

并开设了一些交通特色的视频公开课,例如,高速铁路通信信号技术等,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时间进行在线学习。

3 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从轨道交通多学科多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出发,构建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将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列为轨道交通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必备的实践开发能力。以此为基础,设立了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三个实践开发能力培养实验群作为轨道交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的基础[2]。进一步,从三个特色课程组出发,设立了智能信息处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和铁路信息技术五个专业能力培养实验群,以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4 搭建轨道交通特色的高水平实践平台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建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在实验中加大创新实验的力度。秉承“统一平台、开放共享、提高水平”的理念,从多学科多专业特色出发,以轨道交通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共性和差异性为基准,突破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界限,统筹教学与科研实验资源,实现两者的融合与相互补充,以现有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构建起功能集约、资源优化、运作高效的轨道交通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平台。

图2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同时,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理念,注重教师科研实力、科研成果向教学环节的转化,注重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通过“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工程实践项目)、个性化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等,接纳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5 建立有效的“闭环”质量监控机制

遵循“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秉承“双严”的优良传统,采取公平合理的学生能力评价手段,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体系。通过院、系两级管理和督导模式的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其中学生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课程学习效果、课内外实践效果和用人单位评价等。根据评价结果反馈,进行培养目标的完善、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大纲的更新,并实施到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聘请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考勤、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半期考试等进行评价。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主要以课程的期末成绩来进行评价。课内外实践效果评价是以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单列实验课、计算机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业方向工程实习、毕业设计等为对象,方式包括基本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实践等,来评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否达到要求。并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来评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用人单位评价是通过电话、信访、宣讲会、讲座、座谈、走访、发函等形式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不定期采用评价毕业生表现、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对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调查。此外,还不定期委托专业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测评。

6 结束语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通过近几年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还有许多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1] 王琪华,傅彦,陆鑫,等.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327-330.

[2] 王伟,孟祥贵,安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144-146.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n Computer Engineering with Rail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YANG Yan, LI Tianrui, ZHANG Cuifang, WU Xiao, HE R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major as a leader and the 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as a dri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reforms including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 and quality monitor based on Sichuan Provincial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alents and outstand track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builds and implements the training systems of innovative talents on computer engineering with rail transportation knowledge, which means “one mode, two systems, one platform and one mechanism”.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practice innovation; quality monitor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类专业综合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基金资助项目。

杨 燕(1964-),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智能、数据挖掘、集成学习等。

G642.0

A

10.3969/j.issn.1672-4550.2015.02.051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轨道交通特色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特色种植促增收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