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05-09 02:56吴相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餐后病患者糖化

吴相平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吴相平

目的 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外选取50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颈动脉血管患者作为参考组,观察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压、血糖指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收缩压(SBP)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空腹状态下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及餐后C肽(PCP)等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吸烟、病程、高血脂、高血糖、低C肽水平及高血压等均为导致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病;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患者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事件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高出3~4倍, 可导致患者残疾及死亡。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最早的证据, 通过对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 能够尽早发现并治疗动脉硬化, 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较多, 作者对本院近2年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患者, 其中男26例,女24例, 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未合并颈动脉血管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患者均符合颈外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任何1支或多支存在中层内膜增厚(9 mm)、动脉管腔狭窄或者粥样斑块狭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临床确诊检查, 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发热性疾病、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症、各类创伤时、炎症状态时损伤出血现象,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在同一天接受检测, 分别在3个不同时间段接受检测, 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对血压进行3次测量, 取其平均值, 并对患者年龄、是否吸烟、糖尿病病程、血压等进行观察分析。所有受检者均在隔夜禁食12 h后留取血标本,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C肽、HbA1C等指标,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65.38±3.56)岁, 平均病程(15.36± 4.27)年, 参考组患者平均年龄(57.03±4.11)岁, 平均病程(7.32±3.17)年,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收缩压、空腹状态下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餐后C肽等均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参考组血压、血糖等指标比较分析( χ-±s)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患者多合并慢性并发症, 尤其是大血管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残疾率及死亡率。国外学者Stratton等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时, 发现随着HbAlC水平的升高, 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概率明显升高,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推断, 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可刺激蛋白非酶糖化是导致患者发生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在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时, 不仅血糖有着较大影响, 同时血脂异常、血压等亦为重要因素, 本次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收缩压明显高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HDL-C水平与参考组比较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可认为, 在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发生中,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等均可能为独立因素, 糖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更加容易, 而LDL的糖化、氧化等相互交织, 进而引起血管损伤的恶性循环[2], 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诊断中, 需要对血压、血糖及血脂等进行积极控制。

在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疾病进程中, 吸氧患者发生几率明显大于不吸烟患者, 因此需要尽量控制患者吸烟, 尽量戒烟。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然而部分学者研究则无明显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接受检测前已经接受过积极的治疗。近年来, 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因素的研究中, 人们对血清C肽水平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逐渐深入, 发现胰岛素原型裂解后, 共同在同一颗粒内存, 并最终以等分自分泌, 因此传统临床多认为C肽子无生物活性[3]。多项研究显示, 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 C肽替代改善神经血管[4]。有学者研究发现, C肽在生理浓度下能够有效降低核因子-KappaB活性、平滑肌细胞增殖, 因此认为其可能对高糖诱导的人体内皮细胞凋亡进行抑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参考组年龄、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餐后C肽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血管病变中, 高龄、病程长、高血压、高血糖等均为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干预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1] 刘云涛, 简磊, 胡斌, 等.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水平的影响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6):1862.

[2] 张琴, 毕娅欣, 金国玺, 等.缺氧诱导因子1α Pro582Se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性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13):2078.

[3] 袁丁, 梁华, 刘宏霞, 等.胰岛素及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脂质沉积的机制探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4, 30(6):1070.

[4] 朱培华, 黄敬垣, 叶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扭转运动及其与C肽水平的关系.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18):215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0.035

2015-01-21]

456550 河南省林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

猜你喜欢
餐后病患者糖化
6例伴肝功能损害卟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自由散步乐成一派
自由散步 乐成一派
院外延伸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自护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浅谈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自由散步 乐成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