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2015-05-10 07:23孔凡萍贾永飞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共性协同体系

孔凡萍,贾永飞

(1.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省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孔凡萍1,贾永飞2

(1.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本文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入手,从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产业转型升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需求,研究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及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四种创新模式,从核心主体、支撑体系、关键保障体系、配套服务体系等四个层面构建支撑全产业链的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并提出了关于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体系构建;对策

1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产业内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之间为培植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1]。一个产业创新体系通过不同的组成要素的共同演化而经历变化和升级的过程,决定了特定产业呈现出个性化的演化路径[2]。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概念动态拓展了创新边界,为深入理解技术创新内涵和机理以及为政策介入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平台。国外学者较早开展了产业共性技术研究[3-4],而我国有关产业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科技政策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对于共性技术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共性技术的特征与分类、供给与扩散体系、共性技术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政府在共性技术开发中的作用与定位[5-13]等方面展开展研究。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国家技术创新的中观表现,是形成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主体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区域内产业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产业技术是介于基础研究与市场化产品开发之间的技术,在知识转变为生产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技术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具有基础性、共享性、风险性、外部性、超前性以及社会效益性等特征。本文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区域内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合理组合,形成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不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开发出新技术和产品,推广新工艺,使新技术在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扩散,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2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模式分析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产业技术原始创新模式,又称为自主创新模式,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二是引进吸收后的产业技术再创新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是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实现自主创新,不仅大大缩短了创新时间,而且降低了创新风险。三是产业技术集成整合创新模式。各种技术之间整合资源、互补集成式创新成为一种科技创新的新潮流和新模式。主要有技术集成创新、服务集成创新、资源集成创新和平台集成创新四种形式。四是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泛指在科技创新中,企业、大学、科研单位要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相关科研成果相融合再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3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山东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紧密对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打造良好创新环境,以国际视野,抢抓重大技术机遇;注重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对接。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培育形成新增长点。推动产业技术来源向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等多源并举转变,产业技术形态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服务创新多环节整合转变,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向制造领域和商业模式双轮并举转变。在确定好重点产业链的基础上,按照一个重点产业对应一个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集中科技资金支持,主要加强 “科技创新项目库”、 “技术创新平台库”、“技术创新资源库”、“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库”、“开放合作技术创新库”、“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库”等建设,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地方具有示范支撑引领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提升重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围绕 “五位一体”,加快构建支撑起全产业链的四个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具体来说,从四个层面构建 “六位一体”,构建支撑起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见图1)。

3.1 核心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产业技术创新得以实施的基础。具体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地为代表的应用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企业依托平台、创新基地等研发新产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二是作为理论创新支撑的高校、国家实验室等基础性研发平台。这类研究平台依托基础性研究,在把握技术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基础研究向行业共性产业技术研究延伸,为企业、为主体产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部分共性技术研发支撑以及创新人才。三是以行业性科研机构、产学研平台、企业创新联盟等代表的行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主要瞄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企业技术开发需求以及产业关键技术瓶颈,致力于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研究。

图1 山东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3.2 支撑体系——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我国产学研合作先后经历了从 “产学研联合”到 “产学研结合”,再到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形成产学研深入合作新模式,可以对产业技术创新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深入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重视骨干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力量在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高校更多地承担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任务,让骨干科研院所重点在对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市场失灵的公益性技术等领域投入研发力量,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打造具有现代科研院所特征的省级综合性工业技术研发机构,形成分工明确、统筹互补、高效运转的多层次科研创新体系。二是在山东要特别突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以国家和省重大海洋科技项目为载体,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海洋科研高校为主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全面提升为重点,联合骨干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成立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仪器装备等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院)。

3.3 关键保障体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核心在于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代表着科技人才队伍的最高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对山东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刻不容缓。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省人才和人力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增强智力支撑一是要完善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二是建设好更加实用的人才培养工程,三是要创造更加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

3.4 配套服务体系——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环境体系

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创新环境体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协同化的领导推进机制,以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统筹协同、综合领导、政策制定以及监督评估;二是建立清晰的规划导向机制,旨在跟踪产业技术创新的演变趋势、搜集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等;三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支撑体系,构筑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资本结合的投入支撑体系,分散产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四是建立高效化的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科学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通过技术标准推广、检测服务、行业技术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交易等机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五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沟通协同、宽容失败等为特征的创新文化。

4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1)成立区域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消除产业技术创新中的 “孤岛现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真正按市场规律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通科研向市场转化的通道,建立从技术研发到验证中试、再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打通上中下游,健全成果转化、应用开放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使技术发明向产业化顺利演进。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创投资金要跟进创新链的延展,沿创新链布局资金链,在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定向投资、持续投资,针对产业技术共性技术成立公共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或平台,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创新链,消除产业技术创新中的 “孤岛现象”。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产业应用技术的研发、转化和服务,做基础研究单位不愿意做、中小微企业没能力做、政府机关不应该做的事。研究院以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以及交叉学科的集成创新为科研重点,填补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企业产品生产之间创新链的空白。将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社会研发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优势产业,依托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省级行业性产业技术的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新型研发组织建设。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发展新型研发组织,衔接技术创新价值链,促进科技成果能持续转化。推进具有对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孵化、衍生和资本运作及创新投资等不同职能研发组织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省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和山东理工大学招远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的能级和创新发展水平。

(3)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保障体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围绕我省产业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工程实用人才。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实施 “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的引进计划。支持企业培养、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加快优秀产业技术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培养,采取载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物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国内带项目来创业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4)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探索借助投资银行、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机构,依托市场化机制,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的发现机制,正确引导政府资源投向。加快推进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合作,组建一批科技支行。促进全省科技金融创新试点,鼓励创新产业技术进步的投入方式,争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试点。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培训、创业孵化、研发外包、工业设计、科技评估、信息咨询、技术经纪、技术交易、融资担保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展示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质量与计量检测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

(5)建立部省联动会商机制、重点对产业技术基础性研发专项经费投入。建立部省联动会商机制,针对区域共性、关键性产业技术,设置共性和关键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重点,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我国工业选择了 “低端嵌入”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处于 “微笑曲线”低端,中国工业陷入了 “低端锁定”陷阱。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瞄准区域创新重大需求,汇聚资金,依托地方组织项目。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有机衔接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力度。

(6)加快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技术市场导向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驱动创新,以市场定位产业技术创新、引导研发,技术最终为市场服务业,企业要面向市场开展创新活动,这样技术创新才能持久有效;以产业技术和工程技术创新为重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商业化模式创新,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1]张朝岩,高宏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本地化:基本内涵、关键因素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07):64-66.

[2]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Research Policy,2002,31(03):247-264.

[3]操龙灿,杨善林.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77-82.

[4]Tassey G.The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J].Research Policy,1991,(20):345-361.

[5]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J].中国科技论坛,2006,(3):45-47.

[6]马名杰.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153号),2004,102-118.

[7]吴贵生,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3(4):379-380.

[8]王君.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宏观经济研究,2006,(11):45-49.

[9]李纪珍.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模式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0):5-12.

[10]周国林.产业工薪技术形成的需求机理与产业共性技术政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0,(2):102-108.

[11]蓝玲,胡炜,易法敏.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82-284.

[12]徐佩费,方域.政府资助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原理及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7):23-25.

[13]刘洪民.协同创新背景下中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3):60-66.

(责任编辑 谭果林)

Region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Kong Fanping1,Jia YongFei2
(1.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2.Shangdong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cience&Technology,JiNan 250014,China)

From themeaning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c needs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of Shandong from two aspects:major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s,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t studies four innovativemodel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absorption and innovation,integrated innov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s established to support the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four levels: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core body,support system,key security system,supporting service system.Finally it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 recommendation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Innovationmode;System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

F204

A

科技部创新办项目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2013CXB13)。

2014-02-19

孔凡萍 (1969-),女,山东莱芜人,研究员,博士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科技政策、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共性协同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共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