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

2015-05-11 06:16于淑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微课程课程资源微课

于淑娟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为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以教学视频和其他支撑资源组成的微课有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增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性等优势。然而,在学校微课建设过程中,观念认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功利化、功能扩大化、建设流程简单化的问题,在实践中存在着硬件资源不足、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等困境。对此,学校深化微课建设,需要切实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合理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加强对微课资源的利用,并进一步完善微课评价机制,努力促使微课形成完整、系列的课程。

关键词 学校  微课  课程资源  微课程

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 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2008年,戴维·彭罗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提出Micro Lecture的概念,目的是让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国内胡铁生将其最早引进,并提出“微课”的概念,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2]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人们对学习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国内掀起了对微课研究的热潮,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课发展的简单介绍、微课的制作技术研究以及组织各级各类微课竞赛。目前来看,微课作为教育领域的新鲜事物,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部分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微课的推广应用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同时,当前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理论研究匮乏、认识观念片面、现实条件不足、实践过程盲目等问题。对此,进一步明晰微课的特点,合理把握微课的优劣,针对现实问题科学开发和实施微课是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学校微课的基本特点

当前不同的学者对微课有不同的定义,本文所研究的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虽然人们对微课从时间长短、开发主体归属、课程优劣等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定义存在一些争议,但在微课所具有的特点方面却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特性。

1.时间短

微课的“微”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时间短。有学者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三个比较有影响和知名度的项目中的微课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微课的时长以0~10分钟为主,在调查的微课中,小于十分钟的约占83.3%[3],这相对于传统课堂授课的40分钟而言,其时间是非常短的。

2.内容精

通过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淄博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的微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容均短小精悍,具有吸引力,针对性较强。每个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明确地阐明一个知识点或思想,例如淄博市的一节微课《拼音巧标调》,即用4分38秒向同学们讲述了“如何给拼音标音调”这个一年级的重难点,针对性非常强。

3.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目前微课的呈现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既有用摄像机录制的视频,也有用录屏软件录制的视频,还有用flash等软件编辑的视频,使得学习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二、学校微课的主要优势与不足

与课堂教学不同,微课在打破时空限制、更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性特点、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微课因其自身内容的单一性、时间的短时性、载体的技术依赖性等特点,而存在功能上的局限和实施中的困难。由此,在学校微课的建设与实施中,必须灵活辩证地对待。

1.学校微课的主要优势

(1)突破传统学校课程实施的时空限制

传统教学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为了学习特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通常在确定时间、确定地点进行授课和学习。微课与此不同,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特性使得教学双边活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更加灵活多样。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或目的不同,灵活选择进度和内容,不必担心因一时分心而造成知识点遗漏的情况。从空间上来说,微课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不仅可以发生在教室里,而且可以发生在学生有条件观看微课的任何地方,诸如教室外、家庭中,甚至公交车上、商场、路边等等,这为学生时时处处地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2)更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几乎全员入学,加之社会生活的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经验背景的差别也在扩大,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似乎越来越“加剧”。[1]在大班额教学的现实条件下,如何使教学充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一直是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学校微课的出现为弥补和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传统课堂的统一讲授会对能力水平相对较低、思维品质不高的同学产生压力,导致学习跟不上,然而学校微课是已经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主控制播放速度和次数,选择适合自身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学习速度和频率,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第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校微课不仅局限在教材的重难点解析,还有部分内容是用来拓展学生课外生活的,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兴趣、性格和气质出发,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探索学习,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可汗学院的《艺术史简介》、淄博市微课程设计与创作大赛中的《切开榴莲的秘密》等内容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3)有效增进课程资源的共享性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较多的一个话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而当前,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差异过大,不同学生享受到不同的资源,有悖教育公平。学校微课因其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有利于将各地的优势资源进行集中和分享,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学习终端方便、快捷地享受国内外名师的优秀授课。就微课网来说,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感受到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京四中、一■一中学等十余所顶尖名校名师的精彩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优势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地增进了教育公平。

2.当前学校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

(1)认识片面

观念的不正确往往导致行动的不合理,因此正确认识学校微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微课在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念功利化。有些学校制作微课仅仅是为了参加微课大赛,获得奖励,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应付上级交代下来的任务,忽略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观念过于功利化。第二,微课功能扩大化。主管人员对微课的优劣认识不清,只看到它的优势,却无视其局限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不顾及本土特色、学校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家庭条件,盲目跟进微课,导致微课使用效果不佳、学生和家长对此方式产生反感、耽误学校正常的课业教学等问题。第三,建设流程简单化。不少学校认为微课建设就是制作一个教学视频,供学生课下观看,只要有一个会制作视频的电教人员就可以完成该任务。事实上,微课的开发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微视频制作,良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支持资源的建设、教学反馈的提供均应包含其中。

(2)资源不足

学校微课建设资源不足体现在计算机硬件缺乏、专业师资匮乏、实施经验欠缺,该类问题大大抑制了微课的有效推进。首先,计算机软硬件缺乏。微课主要以视频为载体的特点要求学生和教师具备相应的移动终端和微课制作工具,当前学校尚未能实现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人手一台移动终端,抑制了教师对微课的开发以及学生对微课的利用。其次,专业师资匮乏。学校微课的开发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统筹规划,然而目前一般是由学校负责人兼任此任务,缺乏专业人才进行指导,导致微课建设出现零散、不系统的状态。最后,实施经验欠缺。国内微课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经验,虽然部分学校也探索出了适合自己学校微课发展的一些经验,但尚不够系统,学校不知如何去管理微课;评价人员不知如何去考核微课;任课教师也不知如何常态化应用微课。

(3)自身局限

上文提及到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这既是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首先,时间短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时集中。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时间的长短问题,传统授课一般是45分钟甚至更长,而一节微课仅仅5~10分钟,前者要求学习者有长时间的、集中的注意力。如若学生习惯了对微课的学习,其长时注意力必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传统教学,这是微课的设计者不希望出现的。其次,内容精炼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以小学数学“长度单位的认识”这一专题为例,如若分别将厘米、分米、米的特点、应用作为微课的主题进行设计,那么三个简练的微课无疑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此知识点,但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内在联系却不易被学生所感知,这应当引起微课规划者的重视。

三、学校微课建设的策略

学校微课在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多样的挑战,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完善学校微课的评价机制、促进微课向微课程转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学校微课建设面临的问题。

1.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

一方面,鉴于当前学校建设微课面临的观念上的问题,相关人员应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组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定期研讨交流的形式督促学校人员端正建设微课的态度,全面科学地认识微课。另一方面,鉴于目前我国对微课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实践者的启迪作用有限,理论研究者应加强对学校微课概念、特点、优势和劣势等的理论研究,帮助一线人员进一步明晰微课的相关内容,为其实践工作导航[4]。但需注意,在对微课的理论进行研究时应当在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土,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式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微课。

2.规范微课的设计开发

为了使学校对微课的投入有所成效,规范其设计开发是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首先,相关人员应当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者的建议制作出一条符合本校微课制作的流程,明确微课建设的人员构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精选学校微课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分界线,提供两类微课内容,一是对课本重难点的解析课,二是对学生兴趣的拓展课,两类内容从不同的视角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便利。最后,保障学校微课的质量。学校微课在制作的过程中不应当只求数量,更应当追求质量,评价和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把守每一个微课的质量关,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

3.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

促进微课的有效利用是学校微课建设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增强其实施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提供充足的软硬条件。充足的软硬件可以使得教师有制作微课的条件,学生有必备的学习条件,避免教师和学生因计算机或其他各种移动终端的匮乏而丧失使用微课的权利。第二,建设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良好的学习支持系统是微课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建立可以辅助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检测,也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第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程的规划能力,为其更加顺利、有效地使用微课奠定基础。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再借以一定的教学手段,例如定期对学生的自学进行检验,促使学生展示自学内容等方式,将学生对微课的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完善学校微课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对微课的一个反馈,良好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校微课建设稳步前进。学校应当从评价人员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进行周密的考虑。在评价人员的确定方面,秉承多种评价主体并存的原则,既重视专家评价又重视学生的评价,同时还可以将教师自评和家长评价等纳入其中,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保障评价更加的客观公正。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方面,学校可以参考成功案例或者直接聘请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全面、系统、可测量的标准,为开展微课建设奠定基础。在方法的选择方面,应当注意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切勿走上只注重分数的歧途。总之,为了充分响应新课标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微课设计优劣的评价既应当有学习过程方面的体现,也应当有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二者应当结合起来充分考虑。

5.促使微课向微课程转变

受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课”等同于“课程”,因此,在微课的研究中,也经常出现把“微课”等同于“微课程”的情况。其实,二者虽然密切关联,但内涵并不相同。教育学研究中的“课”,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的一个阶段;“课程”则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可见,“课”偏重于教学活动,“课程”则偏重于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文提及微课自身的局限性会导致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鉴于微课与微课程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考虑将系列微课组成专题的微课程,将专题内容的课程分解为多个微课,既能够体现教学内容的系统,又保留微课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它自身带来的问题。

总而言之,微课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总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我们一定要以一种敏锐的视角、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在行进中思考,不断修正和反思,使微课能够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 王建军.个别差异与课程发展中的通用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4] 王彦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4).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微课程课程资源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