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2015-05-12 21:23杜智恒
甘肃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主体

杜智恒

【关键词】 地理教学;人文精神;渗透;可行性;

方法;途径;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60—01

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如同它的学科名称“地理”那样,就是介绍地理和地理界,使得课程目标过分地强调了作为一个学科的地理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际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己经演变成掌握哪些知识点,理解哪些知识点,了解哪些知识点。教师把知识当成了教学的唯一目标,把分数当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面临着不断恶化的生态和环境危机、价值观念混乱、道德水准下降、人文精神失落等现状,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提高人类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因此,任何一门学科教育都应服从于这个目的,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又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处理好地理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在地理教育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提起培养人文精神,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那是人文学科的事情,与自然科学无关。这显然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所造成的结果。在地理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由地理学科的性质、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二、人文精神在学科中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1.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倡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自主学习和自主体验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而言,要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中注重感悟和体验。

2. 联系现实,创设问题情景,升华人文知识。地理科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善于挖掘教材内涵的人文精神,还要及时地把现实中变化发展的地理,纳入、融合人文精神。

3. 坚持科学性原则。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提供坚实的基础。人文精神的渗透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在教学的同时,把握好人文精神教育的“火候”和力度,作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渗透

1. 学生层面。从人文视野中看,作为教学对象,学生不是任意倾注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需要。个体不是消极、被动地被外界环境机械地决定,而是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是有选择的,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甚至不同的教师,都会作出不同的反应,或是产生积极的接受态度,或是产生消极的抵制态度。所以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同样的主体去体验、去尊重,才能把握学生的本质,完善学生本体,实现学生的价值。

2. 教师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在一定的哲学观点和阶级立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所以教师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成为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学生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的,但这种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承认学生的千差万别,并尊重学生的差异。为此要细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热忱爱护每一个学生,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真正建立平等关系。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千差万别的个体,是无法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的。第三,相信学生是正在发展并且能够发展的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学生观。

总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