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聋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2015-05-12 18:18李兰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聋生影响因素

李兰

【关键词】 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67—01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聋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影响了对语言的掌握,语言上的障碍造成其常常辞不达意,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无法顺畅地完成与其他人的沟通。久而久之,与人交往时就会紧张、胆怯,形成既渴望融入集体又害怕别人嘲笑的矛盾心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而聋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要参与社会,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影响聋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语言障碍。由于听力障碍,聋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观察说话人的口形、面部表情、体态动作等方式理解说话人所讲的内容,也就是说,聋生是通过视觉来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的。如,在学习“哗哗”这个词时,普通学生因听到过流水声,很容易理解,聋生因缺乏这种感受,理解起来相对较难。在语言表达方面,聋生主要通过手语表达,手语局限性很大,不但存在许多逻辑问题,而且有些意思用手语表达也容易产生歧义,很难在与健全人的交往中运用。

2.逃避心理。聋生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往往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总认为自己与健全人交往会被别人嘲笑,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即使与人交往,对象也只局限于聋人之间。据一些家长反映,有些聋哑孩子平时放假在家,总是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也不愿出去玩,即使上街,也叮嘱自己的父母在街上不要用手语和其交流。这种自我逃避的心理,不但使聋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多疑等人格倾向,而且容易使他们逐渐失去交往的意识。

3.家庭教育缺失。有的聋生家长出自于对孩子的愧疚,从小就过分宠爱孩子,怕孩子受欺侮,时间久了,这些孩子就变得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或以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4.封闭的学校环境。目前,聋校对学生的管理大都采用封闭式管理,聋生在校期间一般不得出校门,聋生的日常交往对象就是老师和同学,师生之间的交往除了教学基本无其他内容,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主要以手语为主。长期的封闭式管理,使聋生心理上容易产生自我封闭的意识,错误地认为社会生活就如同学校生活,当聋生真正步入社会后却不知如何与健全人交往,显得茫然无措,难以融入社会。

二、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对策

1.重视语言教学,掌握交往工具。 聋生在校与同学、教师的交流往往依靠手语,但是他们走向社会,其手语的作用便微乎其微,与健全人交流,聋生不得不采取书面交流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教学,要采取多种练习形式强化书面对话的训练,帮助聋生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充分调动聋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大量地积累语言材料。语言是因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并在交际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要让聋生多谈、多练、多学,不断积累词句,提高笔谈能力,为他们参与社会交往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2.渗透交往教育,增强交往信心。在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交往常识,如说话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对方,交谈时使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语言要文明,行为要礼貌,手势要干脆利落等。教给交往知识只是基本的,还要重视训练,为聋生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让聋生在交往的过程中知道应该怎样做,让他们从心理上不再害怕与别人“说话”,不再拒绝交往,主动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

3.重视家庭教育,提高交往能力。父母多与孩子交流既是满足孩子情感的需要,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重要方式,还是提高聋生与人交往的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树立聋生残而不废的观念,要舍得安排时间耐心和孩子交谈,努力与孩子沟通,对孩子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掌握与健全人交往的方式方法。

4.开展社交活动,扩大交往范围。聋生作为社会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提高聋生交往能力的目的就是要他们步入社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自食其力地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医院看病、超市购物、社区服务等,让聋生与健全人广泛接触,在与健全人接触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审视自己,从而得到多方面的陶冶、锻炼和提高,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聋生影响因素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