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再认识

2015-05-12 18:25魏昀翊吴小钢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探究评价课堂

魏昀翊++吴小钢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课

堂行为;评价机制;成长记录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78—02

新课程改革在当前的中小学校深入推进,这是一场从教育者思想到课堂形式同时发生变化的教育革命。在对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形式的探索上,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普遍的选择。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是否真正发挥了它的优势,起到了作用,我们究竟对小组合作的精神实质了解多少,小组合作在目前运用中是否得当,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来完善小组合作。本文就以上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在中学课堂当中,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落实,就是组建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我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认清它的精神实质,厘清“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层内涵,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起到良好效果。

1.“自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学习品格的确立,意味着学生对学习要有主动权与主动性。主动权就是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的权利;主动性就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抱有积极心态。学生必须参与教学过程,只有参与了,才会有“意义的发现”,才是真正的学习。在学习小组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和尊严都会得到比之前更多、更充分的尊重 。

2.“合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是全球化现代社会公民之必需。从历史发展来说,合作是基于分工而出现的必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合作就是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当“我”遭遇他之后,深感到自己与他人不一样,激发对自己的疑问,产生认同问题,寻求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把“我是谁”的问题转换为“我会成为谁”;从学习角度来说,合作是学习的本质所在。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己见解之间的对话。

3.“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习的重要内驱是人的好奇心,对不明就里的事物探个究竟,纯粹基于兴趣的,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研究,最终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现实中产生作用。

基于上述三点分析,虽然“自主、合作、探究”在目前可能仅仅被当做一种课堂行为,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对学习者来说有终身的方法论意义。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创设一种近似“学园”的知识研讨氛围,这种偏于感性的情景对介入其中的学习者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要远远大于教师简单机械的知识移植。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更高实质,在于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公民的未来生活能力与品质。比如说服、悦纳他人的技能,尊重别人与民主协商的意识,表达自己、倾听别人意见的素质,以上这些,在应试教育中都无法考核、评价,而这些恰恰是当今社会公民最需要的。与技术性的知识传授相比,学生作为未来公民之素质培养,无疑更为关键。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行为

“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得到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接受、认同,但往往仅限于理论层面,而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到目前为止,学界还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可供参考。也就是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顶层设计与实践行为是脱节的,这是目前小组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最大困境,要解决这个困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校研究者和一线教学者建立一种“联动机制”。具体来说,是前者走出学院,深入课堂,通过观摩教学实践来修正文本理论,进而形成具有原创性的课堂活动和游戏的行为指导范本。后者再将理论知识视具体情况而渗透到小组的构建之中,同时,实践课堂活动和游戏的行为指导范本,提出修正意见。“自主、合作、探究”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在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互动中才能最终改变课堂的教学行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可或缺,任何胶柱鼓瑟、漠视教育教学潮流的行为都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2.新理念要变成新的实践,还需要学者和教师潜心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将每个知识点的获得都设计成多种活动和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这些活动和游戏中探究和领悟。只有具备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使得小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避免单一小组讨论的重复。举例来说,在关于矩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当中,仅仅让小组用直尺量出某个实物的长宽再相乘得出一个数字,与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有着很大的不同。要真正让学生感知“面积”计算方式的得出,不妨设计一个活动,如用单位面积的小纸片贴满一本书,再引导他们数出纵横方向纸片的个数,得出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将这种方法扩而广之。这种活动设计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诸如此类充满智慧的课程资源,才能满足小组学习共同体的探索需求。

3.在对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定位上,要消除它仅仅是“讨论小组”的片面理解。因为从这个意义来讲它只是人员的临时随机组合。要将小组的任务从课内延展到课外,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增强小组内部的荣誉感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经过如此打造的共同体才更加坚实,更加成熟。例如,可以让各个小组组建读书会,可以将社会实践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布置下去,比如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遗址,撰写调查报告,这种活动不可能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完成。而凡此种种的活动,最能体现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知识不再是僵死的文本,而变得可触可感,学习兴趣也能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因此得到增强。这些,不能仅仅依靠临时性小组来完成,更是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考试成绩作为一种评价参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人审美人格之完善、和众乐群能力之养成。因此,对学习进行评价的最有效方式,是建立即时性、鼓励性、过程性评价体系。在当前中学课堂,引进“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值得尝试。

成长记录袋通过对某一时期不同情境中产生的有关学生学习信息的系统收集、整理、提炼和提升,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成长记录袋评价法作为一种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评价方式,集中体现了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它作为长期以来“等级化”、“分数化”的评价的一种替代,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它体现了学习是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也应该有过程评价的思想,很值得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实践和推广。

具体来说,便于管理、记录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如此设计:一是学习者用记录袋,是明示每个学习者的内在的脉络和学习轨迹,是学习者自身的东西,构成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资料;二是小组记录袋,记录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组在每节课的发言实录以及活动设计、实施、成果。两种记录袋将成为激励学习的场所,信息交换的场所,也就成为维护和推进学习网络的媒介。记录袋评价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全过程,能记录小组的成长经历;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证据,能开放、多层次地全面评价学生和学习小组,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使外界对某位学生的学习可进行全面的审视,使评价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

记录袋评价法不是一项或一组测验,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为了能够反映小组的综合素质表现,学生成长记录袋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过程性评价,注意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它强调在学生学习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并且给与学生时间去反思,其意义远远超出终结性评价所能显示的作用。因为从教育的意义来看,每个专业和学科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的行为准则的反思。可见,正确的进行记录袋评价,对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与学都有很大的裨益。第一,着眼于小组的整体发展,兼顾认知、情意、技能的整体评价。第二,小组成员共参与评价内容的设计、作品选择以及评价标准,激发小组及其成员自我反思、自我督导、自我评价的主动学习潜能。第三,建立相关资料库,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提升学生沟通、合作、表达及组织能力。而这又是记录袋评价方式对于传统评价方式的优越之处。所以,记录袋评价方法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激荡师生智慧的艺术,是我们新课改所需要的。

总之,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聚合高校专家、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才能为新课程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探究评价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