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储备美好未来

2015-05-12 18:56石富全
甘肃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田鼠灌输犯错误

石富全

著名学者于丹教授,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秋收后,田野一片金黄,三只田鼠知道寒冷萧条的冬天就要来了,所以都在囤积过冬的物资。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往回搬粮食,一趟一趟把谷粒堆得高高的,第二只田鼠拼命往回拖稻草,第三只田鼠在原野上悠悠荡荡,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瞧瞧那,一会儿晒晒太阳。那两只辛勤的田鼠就一个劲地骂它,说只有你不劳动,等过冬时看你怎么办?冬天来了,它们吃着第一只田鼠弄回来的粮食,睡在第二只田鼠用稻草围成的温暖窝里,不挨饿、不受冻。当它们很寂寞的时候,第三只田鼠开始满面笑容地跟它们说,一个下午,它曾经看见一个小孩和老人在田地里有趣的生活;一个上午,它看见蚂蚁怎么搬家;一个中午,它闻到了香香的太阳……当它给这些衣食无忧的田鼠讲故事的时候,它们明白了貌似无用的时光,其实也是一种储备。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像第一只田鼠那样勤勤恳恳、埋头实干的人,也需要像第二只田鼠那样讲究秩序、按部就班的人,但也不能鄙视像第三只田鼠那样看似慵懒、超逸洒脱的人。正是因为第三只田鼠的存在,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教育就是为孩子一生储备美好的过程,然而,反思我们的教育过程有两种现象。一种是强制灌输的教育行为,另一种是矫枉过正的教育态度。前者是应试背景下,以分数为标杆的知识灌输教育,学校成了车间,孩子们站在“流水线”上被加工,直至一个个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后者是在过度追求安全平稳的前提下,强化循规蹈矩,决不允许犯错误的守成教育,学校限定动作,强行复制行为,让孩子的天真和那份创造美好的能力,过早地被扼杀在萌芽阶段。

于丹教授从一个母亲和家长的角度,谈到最期待的三种小学教育,“拥有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生命常识,让孩子懂得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鼓励和培养孩子那种异想天开的天真和创造美好的能力。”现实中,我们却一直为孩子反反复复抄课文、长期奋战在题海中不能自拔而感到苦恼,为他们的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过度依赖而揪心。有时候,孩子因犯错误受到非常规惩罚而被迫停学、转学,当我们看到孩子连犯点小错误的勇气都没有时,又显得无可奈何。是教育失去了本真,还是我们本身就缺乏底气,是教育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生成了这样的教育,让大家值得深思。

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了做第一只“田鼠”和第二只“田鼠”,也习惯了把孩子培养成这两只“田鼠”的教育,为了孩子们“冬天不受冻、不挨饿”,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不为过,都习以为常了。而对于第三只“田鼠”,总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至打压鄙视,冠以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恶名。在学校里,这样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学困生”,他们仅有的一点创造也被贴上“胡说八道、乱七八糟”的标签,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享受不到学校生活的幸福和尊严,为他们的一生蒙上灰暗的阴影。

于丹教授认为,孩子幼年时的异想天开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正是艺术气质和科学天资的前期准备,我们谁也没有权力剥夺和扼杀这种创造力。教育不光为孩子储备知识,还应该储备一些创造美好的能力,三只“田鼠”相依存在,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好。

猜你喜欢
田鼠灌输犯错误
田鼠寻亲记
和田鼠小弟一样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吸取教育 少犯错误
犯错误找家长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