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态课堂创建研究

2015-05-14 11:49蒙家宏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方式生态

生态课堂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谐性和共生性等特征。然而,当前中学课堂在教学“硬环境”、教学“软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环节、学习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非生态的问题。创建中学生态课堂须要打造生态的教学“硬环境”、营造生态的教学“软环境“、创建生态的教学方式、设计生态的教学环节、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

中学 生态课堂 创建

当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使得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育生态学便应运而生并方兴未艾。以生态学的视角研究中学课堂教学,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建和谐的中学课堂教学生态,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生态课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生态课堂的概念

生态是指自然界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指的是学校里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因此,生态课堂就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一个教学生态系统,其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2.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生态学认为,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生产、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是以系统内生物物种(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多样性为前提的,失去这一前提,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生态系统内的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各自的形态、结构、特性与生存发展规律,具有各自对应的功能与地位,具有各自的物质与能量需要。由此可见,对生态课堂而言,多样性是其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其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生态课堂必然是学生充分张扬和发展个性的舞台,创建生态课堂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都能够绽放出生命中最绚烂的光彩。

(2)开放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只有保持开放,与外界环境保持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流动,系统才能保持动态平衡,才能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开放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生态课堂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既可以是教材知识,也可以是教材以外来自教学参考资料的知识,还可以是来自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既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知识,也可以是课中师生共同生成的知识。二是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方式既可以是注重预设的讲授法、谈话法,又可以是注重生成的探究法、课题研究法。三是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教学手段既可以是信息单向流动的常规教学媒体、电光类教学媒体、电声类教学媒体、影视类教学媒体、多媒体,又可以是信息双向流动的网络。四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学资源既可以从教材中搜集,可通过学校图书室查找,可通过室内实验、室外观测、野外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获得,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浏览、下载、归纳、整理而获取网络资源。五是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既可在教室里进行,也可在教室外进行;既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

(3)和谐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生态要素都有自身固有的生存发展规律,每一生态系统整体上都呈现出自然和谐的特征[1]。生态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和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学环境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无论是在教学“硬环境”方面,如教室的建筑质量、形状、结构形式、空间大小、光线、色彩设计、座位排列等,还是在“软环境”方面,如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等,都呈现顺乎自然、和谐的特征。二是教学过程的自然和谐。生态课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师生在生态课堂中呈现神态表情自然、语言行为自由、和谐发展的特征。

(4)共生性

生态学认为,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是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的。每一生态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其他生态主体同时并存和发展为条件的,各生态主体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共同发展的显著关系特点。因此,在生态课堂系统中,各生态主体之间也存在一种类似的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师生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教师与学生通过科学定位生态位、和谐互动得以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二是生生间多元并存、互利共生。生态课堂系统中学生之间在性格、兴趣、能力等心理特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通过课堂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和谐互动,巧妙地实现了生态个体间的优化组合、互利共生和共同发展[2]。

二、当前中学课堂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1.课堂教学“硬环境”的非生态

教学“硬环境”是指由学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物理的要素所组成的一种有形的“环境”。它由教学设施、教学信息载体等构成。其中教室环境是其核心要素。当前中学课堂教学“硬环境”的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室的色彩设计不和谐。现在中学教室环境色彩的设计一般是:墙壁为白色,窗帘为蓝色或随意色,桌椅颜色为咖啡色、蓝色、灰色等。而这些色彩的搭配并不完全符合色彩自身的和谐统一,也不符合色彩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二是教室座位排列方式不合理。当前中学教室座位仍主要以行列式排列方式为主。这种排列方式不仅拉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而且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机互动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如课堂讨论活动、角色扮演活动、游戏活动等。三是班级规模过大。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少数重点中学,导致“航母”级中学盛行,班级人数规模过大,通常在50人以上。班级规模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软环境”的非生态

教学“软环境”是指由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园舆论、生生关系、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等所组成的一种无形的“环境”。当前中学课堂教学“软环境”的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文化环境欠佳,如有的学校缺乏明确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训,有的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不好。糟糕的外部环境极大地影响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二是师生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师生生态定位不科学。教师越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严重压抑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造成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功能失常,师生关系面临危机。三是生生、师生关系不和谐。endprint

3.课堂教学方式的非生态

依据生态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遵循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律,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采用适切性的课程教学方式。然而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却仍存在非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二是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4.课堂教学环节的非生态

在以教师为中心和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控制下,课堂教学环节从导入、讲授、板书、演示、提问到承转、练习、指导、结课、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忽略了另外一个生态主体——学生的学,导致二者不能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5.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非生态

当前中学课堂学习评价方式非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功能,而比较忽视发展功能;评价重心偏离,过分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主体单一,过分强调教师评价,而忽视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片面,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能力、情意、个性等方面;评价类型单调,重视相对评价、定量评价,而轻视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性评价;评价方法单调,以考试法为主,而很少采用观察法、谈话法、作业法和档案袋法。

三、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对策

1.打造生态的课堂教学“硬环境”

生态的教学“硬环境”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前提。首先,要科学选择和设计教室色彩。要注意选择积极轻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室色彩,如绿色、天蓝色等。同时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如冷色与暖色的搭配等。其次,要注意调整教室座位排列方式。要将传统的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不利于师生互动的行列式排列方式改为平等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开放的“田字型”、“马蹄型”、“T字型”等排列方式。还可根据不同教学活动的目的采取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再次,组建适宜的班级规模。小班教学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如讨论、报告会等,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辅导的进行。调查研究表明,30人以内是比较理想的班级规模。这样通过以上教学“硬环境”的变化,促进课堂多元生态交往机制的形成,最终使课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平等共生、具有生态性的“学习共同体”。

2.营造生态的课堂教学“软环境”

生态的教学“软环境”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关键。首先,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对学生情操具有陶冶作用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要通过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和加强学校榜样模范人物的宣传,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校园舆论;要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各中学实际,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次,科学定位师生生态位。生态位指生态主体在其生物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反映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从生态位的角度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生态主体都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时间维度、空间位置及功能地位。依据此理论,处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各生态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形成了有利于各生态主体共同发展的同一生态环境[3]。要创建生态课堂,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还原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即“原生态位”和知识建构者的角色定位。

3.创建生态的课堂教学方式

生态的教学方式是创建中学生态课堂的核心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必须要充分了解并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如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特殊课程,其教学规律主要是强调课程影响的潜移默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而作为教学对象的中学生,其自主学习的需求和能力都较强。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根据思想教育的特殊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的特殊规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教为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般而言,中学课堂教学中应强调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式。

4.设计生态的课堂教学环节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下放权利,还学习自主权于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课堂过程的实施、学习过程的管理、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学方式的改进等环节的充分参与,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重心”回归。

5.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

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既是生态课堂创建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导和促进课堂生态化的基本手段。传统的以考试为主、注重结果的学习评价方式,易造成学习评价手段的异化,即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学习的生态过程。特别对于以强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形成为目的的中学课堂教学而言,能否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教育目标能否有效地实现。生态的课堂学习评价方式注重和突出发展性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全面评价、多样评价。在积极创建生态的学习评价方式过程中,可依据中学课堂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分项考察。生态学习评价方式的创建具体可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要求理解的教学内容可通过案例分析和提问的方式评价,要求应用的内容可通过参与课堂演讲、模拟实践和课题报告的方式评价,而要求能力转化和态度观念转变的内容可通过社会实践和体验总结的方式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并随教学的进程和效果而灵活调整,实现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衔接和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黄耀红.走向课堂的生态和谐[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2] 项先银.生态课堂:探寻政治课堂教学的真谛[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

[3] 崔永奇.新课程理念下思想政治生态课堂的创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22).

[作者:蒙家宏(1971-),男,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方式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