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走了,悄悄去了十三陵

2015-05-14 13:38蒋元明
杂文选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吴昊杂文家昌平

蒋元明

吴昊是一个月前出事的。那天上午十一点多钟,他和老伴在人民日报报社大院遛弯,然后准备去食堂吃饭,老伴临时想起有点事要回家一趟,让老爷子在小公园(金台园)等她,她到家没几分钟就有人跑来告诉她,说老吴摔倒了,神志不清。

老吴摔倒的事很快传开了,中午我得到消息就回家告诉了爱人,她晚上就与老吴老伴穆姐电话联系,得知老吴的情况不太好,送到医院就直接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说,一两个星期能醒过来也许还有希望……

我和老吴同住报社大院一个楼,几乎每天都能碰面。我们经常走在一起侃几句。老吴比较胖,走路比较慢,身體却很好,能吃能睡,我说他活到九十都没问题,他哈哈大笑。有一次,我拍拍他鼓鼓的大肚皮,作惊讶状:“吴大爷,你这里边装的都是学问还是民脂民膏啊?”他自嘲道:“嗨,托社会主义的福,吃嘛嘛香!”老吴在报社颇有名气,在多个部门干过,当过总编室主任、国内政治部的头头,有段时间还听说“主持工作”什么的,好像协助总编辑的意思。有段时间,他突然以“吴昊”的笔名在他管辖的版面上发表杂谈,高屋建瓴,一针见血,且一发而不可收——一个杂文家就这样诞生了。

自从老吴出事后,老哥们碰在一起就互相打探消息。一天,一哥们兴奋地说:“老吴醒了,眼睛睁开了。”我立即赶回家告诉老伴,让她快给穆姐打电话证实一下,顺便也祝贺祝贺。打完电话老伴摇摇头说:“很不乐观,医生说多种并发症,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了……”我一听心就凉了半截。

我一直在报社文艺部工作,编杂文,原本与吴昊没什么来往,因为他写杂谈才近乎起来,退休后相见机会多了,经常就杂文和杂文界的事交流意见。我在副刊上也编发过他的杂文,主要是他退休以后写的。北京杂文学会办了一本《北京杂文》会刊,老吴也是学会会员,他说办得不错,有品位;学会在昌平白庙有一个杂文创作基地,前年举行了一次老杂文家座谈会,我请老吴去参加,他和柳萌等去后都很开心。老吴当过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知道办会的不易。我如今在北京杂文学会也管点事,希望他帮助出些点子,特别是如何经营,弄点儿经费;还准备请他捐点儿书,因为创作基地又开办了杂文书屋,此事还没有面谈,不想老哥儿就一摔不醒,惜乎哉!

又有几天没有老吴的消息了。最后得到的确切消息是,吴昊两天前走了,已葬十三陵,只是在医院里很小的范围作了个告别仪式。难怪报社院里没有张贴讣告,也没通知去八宝山,知道的人极少。

长叹一声后,取出前不久老吴送我的他的一本新书《吴昊集》,翻开封二,作者介绍:“吴昊(1934— ),本名吴元富,北京昌平(就是埋葬明朝皇帝的地方)人,一生三件事:上学读书,当右派,干新闻工作。写杂文是业余……”

吴昊一生八十年,上大学时因一次发言当了右派,改革开放后调到人民日报报社,从当记者、编辑到部门长官,“评了高级职称,拿国务院特殊津贴”;又心血来潮弄杂文“副业”,起点高,产量高,划拉出《求全集》、《搔痒集》、《司晨集》、《小心你的鼻子》、《吴昊杂文集》、《台上台下》、《台下文存》等一串杂文集,直指现实的、历史的丑陋,对明朝那些事儿、尤其太监现象痛下杀手。

2014年9月27日上午,吴昊悄悄地走了,回到故乡昌平,去与大明皇帝为邻,好像明朝“那些事儿”还没掰扯清楚……

2014年9月30日晨

【选自新浪博客】

猜你喜欢
吴昊杂文家昌平
窗外的迷你世界
俄罗斯套娃
《川渝杂文家风采》首发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是冤家不聚头
档案珍藏者语
本刊聘请签约杂文家
倘若毛公真做了杂文家
一路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