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与优化研究

2015-05-17 04:39金银日
体育科研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空间体育

金银日

上海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与优化研究

金银日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实地考察,结合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案例,聚焦于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问题,提出若干整合模式,以期构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供给的理想模式。研究探讨城市空间优化的理论依据,提出整合优化模式。认为:在上海市区域内,体育中心地整合、城市RBD整合、居住区空间整合、城市绿地整合、城市滨水空间整合、交通环境整合等模式在现有的城市休闲体育资源整合中具有代表性。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优化;模式;上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较大改变。中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发展也应该顺应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从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的实际出发,建设和发展城市休闲体育空间。

本文聚焦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供给问题,以上海市为例,提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整合优化模式以及未来发展对策。从现象上看,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发展是把城市中休闲体育要素组合成有机的、合理的空间结构与布局形态。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人的需求与休闲体育空间供给的博弈均衡。

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与内涵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是在城市中具备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功能的场所。狭义的休闲体育空间指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健身、观赏竞赛、娱乐、郊游等活动的空间,而广义的休闲体育空间还包括城市中人的行为空间,也就是除了体育活动场所意义之外,还包括到达活动场所过程中人的行为空间。

整合优化是基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构成系统要素的内在关联性以及系统与环境相关性的挖掘,利用各种功能的相互作用机制,积极地改变或调整系统构成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离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不协调的倾向,实现新的综合,寻求新的秩序[1]。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整合就是基于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现有资源和存在的问题,调整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和谐因素,以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模式就是对现实休闲体育空间的优化及其方法的摸索。

1.2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存在的问题

1.2.1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便利性缺失

空间便利性即空间利用的便捷性,主要是指到达空间的可达性和进入空间的可入性问题。可达性问题与城市道路、河流、设施的区位以及个人出行能力等外部环境相关。而可入性问题主要是一些公共体育场所的开放性问题,与场所的围合度、经营管理等内部环境相关。从上海市来看,一方面上海市打造体育空间30m in步行可达[2],但部分休闲体育场馆由于道路、河流的阻隔,实际可达性并不理想。这些因素是空间便利性缺失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与上海市大、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一些公共体育场馆实行开放措施相反,一些公共体育设施依然设有人为门槛限制,阻碍了居民的有效利用,丧失了体育设施的公共属性。这些因素是空间便利性缺失的主观因素或人为因素。

1.2.2 城市体育空间不能激发居民消费需求

发达国家居民收入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对休闲体育活动的认识早已提升到对生活质量提高的层面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人均收入不高,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并未充分显现,尤其对于较高需求层次的休闲体育的消费投入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消费者消费信心不强,消费观念转变迟缓,“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仍然主导消费方式的选择,更趋于现实型消费。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较低,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可供居民选择的活动项目有限,也造成了群众体育消费不足,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如何加强休闲体育空间建设,营造体育环境和氛围,激发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意愿,是当前面临的客观问题。

1.2.3 城市体育空间供给结构不均衡

目前上海城市体育馆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整体空间上呈现出“城内密集,城外稀疏”[3],并且形成内、中、外三圈环状的不均衡分布。据研究,代表设施分布合理性的设施与人口耦合性指数在上海全市范围内只有60%,且外环以内的主城区反而更低。从区域角度来看,表现出明显城乡和区县不平衡的区域差异。另一方面相对国外体育设施大多按照生活圈布局,上海体育设施在建设之初,是以大型体育设施为主的布局,主要是服务于体育赛事,忽视了体育设施的公共服务和有效利用的空间布局。供给的失衡还表现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视新建设施而对已有体育设施的功能挖掘和改造成效不明显。

1.2.4 城市体育空间规划供给缺乏合理性

政府部门是城市体育设施供给的主体,政府功能缺失会造成体育供给的欠缺。长久以来政府部门过度关注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休闲民生,对于迅速发展起来的休闲经济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休闲体育设施发展规划的未来发展中,要实现休闲体育空间功能优化,依然需要政府部门牵头,统筹规划公共和商业性休闲体育空间,“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错位发展不同功能的休闲体育空间。

1.3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的影响因素

1.3.1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影响

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12 000美元,根据世界休闲组织(World Leisure Org.)的标准,已进入“休闲时代”[4]。作为服务业的休闲体育产业的增长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推动城市休闲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过程中,从“量”到“质”的需求不断提升。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多元化、差异化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休闲体育空间。

1.3.2 城市居民社会阶层特征的影响

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阶层分化是时代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由于居民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对于闲暇时间利用的分化,在空间上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也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设施场所的不同需求结构。城市休闲体育场所反映了社会阶层的空间需求,具有明显的阶层化和符号化特征。城市体育空间的本质应该是公共属性,而城市阶层分化的存在也是客观事实。如何在公共性基础上,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需求,是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建设必不可少的方向。

1.3.3 城市地域环境的影响

城市休闲体育的地域性是指根据城市所在的地理区域的气候、地形等物质环境影响下的差异,同时还存在不同地域形成特有的文化环境的差异性。从物质环境角度来看,城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条件不同,城市资源条件也都不同,同时城市内部根据区位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资源环境。从文化环境来看,传统文化与地域性、时尚性和现代性的融合渗透产生了社会休闲地域文化,同时还有社会组织营造的休闲文化环境,如上海既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海派秧歌,也有上海城市名片之称的F1大奖赛等都是上海独特地域文化的象征。

1.3.4 城市休闲体育资源条件的影响

休闲体育资源是指能满足和促进人们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物质要素是适合参加体育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构成的物质资源;非物质要素是体育竞赛、表演等非硬件条件构成的体育文化资源。从物质要素建设上来看,上海市已分别建立形成了社区、城区、城郊相结合较完备的三级管理网络,体育设施也按三级管理网络和大、中、小规模集中规划、布局和建设。从非物质要素建设来看,上海的竞技表演包括F1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斯诺克大师赛以及足球、篮球联赛等。上海拥有丰富的城市休闲体育资源,不仅能激发和引导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带动了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更是对形成休闲体育空间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1.4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优化的原则

1.4.1 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原则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性,包括个人社会属性和阶层属性等差异带来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的差异。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优化发展必须考虑到城市居民差异化需求,了解他们的偏好和意愿、等级与层次,才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休闲体育空间。

1.4.2 统筹规划、错位发展的原则

城市空间是个复杂的系统[6],城市空间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人口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城市环境影响下的休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城市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各区域和人口结构的差异性特征,统筹规划和布局休闲体育设施。

1.4.3 公平性与差异性结合的原则

公共属性是休闲体育空间的本质属性,公共属性意味着需要让城市居民可以公平地利用城市体育空间,公平性原则是实现“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5]。但还必须看到城市居民休闲体育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差异化是休闲体育在城市中显著的特征。在满足城市多数居民休闲体育需求的公平性基础上,个性化、差异化的休闲体育空间供给是必不可少的。

1.4.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和布局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和结构不断变化,城乡一体化、人口郊区化现象日益显著,城市居民需求重心也将随之变化。同时还要考虑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准确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和动向,才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体育服务。

2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整合优化模式

2.1 体育中心地整合模式

体育中心地整合模式是依据中心地理论的整合模式[7]。体育中心地整合就是指利用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辐射和聚集效应,大型体育设施与小型体育设施应相辅相成,在城市区域内形成若干体育中心地。中心地整合模式是基于既满足就近得到体育服务机会的可达性需要,也要考虑不同规模、类型空间的组合需要。

体育中心地整合模式对应结构模式是:大型体育场馆对应主体育中心区,包括城市级、区县级体育场(馆)、综合体育中心;中等规模体育场所对应次体育中心区,包括公共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小型体育设施对应低级别体育中心区,包括健身苑、健身点、健身会所、健身俱乐部等。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图1),区内有静安区工人体育场、静安体育中心、静安体育场、静安体育馆等大型体育设施,还有静安寺社区公共运动场、延安中路绿地公共运动场等。根据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8]和体育设施布局的功能型网状分布原则,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数量比为1∶6∶42…。按照“主-次-低体育中心区”理论,建立一个主体育中心区,需配置6个次体育中心区,42个低级体育中心区,理论值为4∶24∶168。静安区体育中心区,实际上主、次、低级体育中心区数量比为4∶3∶75。可以发现,主体育中心区、次体育中心区分布不均衡,低级体育设施数量居多,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静安区主体育中心数量较少,低级体育中心区数量居多,较均衡分布,但次体育中心数量偏少;第二,静安区做为市中心区域,体育设施的扩张建设用地极其有限。未来静安区可考虑向静安寺街道、江宁路街道增加社区公共型休闲体育设施。在用地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文体中心等室内场所开设百姓健身房,增加社区公共型体育设施的供给。

图1 静安区体育中心区分布图Figure1 Distribution of the Sports Centers in Jing’an District

2.2 与城市RBD结合的整合模式

城市RBD(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et,游憩商业区)是指城市中以商业中心区为基础,集中大量的旅游、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等游憩设施,是城市中集商业、游憩、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集中连片区域[9]。随着人们对游憩需求的增加,城市RBD也融入了很多具有当地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时尚性、观赏性强的元素,它不仅是一个的城市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多功能商业中心和休闲游憩中心。RBD承载休闲功能,必然会带动周围的休闲产业发展,其中就包括休闲体育产业。

以五角场RBD为例,五角场是上海的城市副中心,作为新兴的城市游憩商业区,为杨浦区带来了新的气息且展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态势。五角场周边居民区较多,北部建立了上海城区内最大的绿色生态社区——新江湾城,周边有包括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丰富的学校体育设施,区域内商业设施的发展也推动了高档健身场所的建立。利用ArcGIS绘制的图2可以看出,五角场RBD核心区内休闲体育设施共22处,形成两处大型体育圈,一处是江湾体育圈,该体育圈主要包括江湾体育场等公共休闲体育场所;另一处是百联体育圈,该体育圈主要包括百联商城以及附近的商业休闲体育场所,如台球室、健身会所、室内滑冰场等。五角场RBD核心区多为中高档休闲体育设施,不仅有商务健身活动功能,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场所。

2.3 与居住区空间结合的整合模式

居住区作为城市最基本的生活单位,承载着城市居民大部分生活空间。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0]提出的功能结构配套原则,可以配套的体育设施形态有百姓健身房、公共运动场、健身苑、健身点、健身步道,主要可以满足居住区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休闲体育需求。从上海整体发展来看,当前的社区体育设施种类比较单一、数量有需控制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规模,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避免重复建设的同时,重视质量建设。

图2 五角场RBD区域休闲体育设施分布图Figure2 Distribution of the Sports Facilities in WujiaochangRBD Area

2.4 与城市绿地结合的整合模式限,健身苑(点)设施使用效率不高,不能满足更多人群的健身需求。

以徐家汇街道文定居委会为例,居委会所辖人口1 677人,周边居住区较多,体育设施数量也较多。其中,居住区康体型运动设施13家,社区型公共运动设施1家,城市型公共运动设施49家,城市商业型体育设施85家。总体上来看,该区域大型设施过于集中,商业型设施聚集,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图3)。

图3 以居民区为中心的休闲体育圈分布图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Sports Circles around the Residential Area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居民喜爱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公园绿地结合,建立休闲体育空间能更好地满足居民休闲体育需求。它符合了人们崇尚自然的诉求,对于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起到推动作用。结合城市绿地设置体育空间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规模发展体育公园,如日本的山口体育公园、英国的卡片-希尔公园等。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公园与休闲委员会,管理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公园的公共休闲体育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各种体育需求[11],而在日本每20万人即拥有一个大型的体育公园。目前上海与公共绿地相结合建设社区休闲体育设施也有不少例子,如闵行体育公园、黄兴公园公共运动场、长风公园长风社区健身苑、江浦公园公共篮球场、四平科技公园健身苑等。而一些大型公园内也设置了很多休闲体育设施,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等。

将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绿化建设的范畴,休闲体育设施用地与城市绿地结合,功能上互为补充,可进一步拓展市民日常游憩、健身的空间。利用城市绿地总面积和开敞空间面积这两个指标作为参数,来构建城市休闲体育设施分类标准,实现休闲体育场所与城市绿地两者的结合,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把握两者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多层次全方面地进行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城市绿地与休闲体育场所的多重功能效益(表1)。在城市化这个大背景下,城市中与绿地结合建设休闲空间成为一种趋势,可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与绿色环境相融合的休闲体育活动的机会。

表1 城市绿地与休闲体育设施类别结合模式TableⅠ Mode of Integrating Green Space with Recreational Sports Facilities

2.5 与滨水空间结合的整合模式

对于这类区域休闲体育空间,需要综合考虑空间整合优化。首先,提升大型体育设施公共属性,提高大型体育设施利用效率;其次,城市商业型休闲体育设施数量较多,存在市场竞争,可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进行引导;再次,

城市滨水区(UrbanWaterfront)是城市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12]。水是城市功能延续的基本物质条件,水对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具有突出的作用。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是重要的水功能空间,不仅具有可以提供水源地、营造生态功能空间的作用,而且也具有休闲游憩的功能。滨水空间在拥挤的城市中是难得的具备天然景观的开阔地,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和功能塑造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建造绿色开敞空间、提升城市形象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滨水空间的整合是打造城市景观型体育休闲带,满足人们生活服务、休闲娱乐需求的重要环节,可以拉动城市休闲体育的内需,提升上海休闲体育产业的整体效益。

上海拥有大量的滨水空间资源,包括黄浦江、苏州河在内的16条河流,以及包括定山湖、滴水湖在内的8个湖泊,形成“一纵、一横、四环、五廊、六湖”的景观水系框架。目前,黄浦江沿岸成为上海市着力打造的核心休闲文化带,随着其休闲旅游功能的完善,部分休闲娱乐旅游设施将沿江布局,休闲娱乐设施与滨水空间进一步紧密联系。体育旅游已成为上海市“十二五”体育规划中的主要内容,将重点建设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等水域资源,打造集运动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都市水上体育休闲旅游带。

2.6 与交通环境结合的整合模式

交通环境的改善表现在轨道交通的完善、高速道路里程的增加、私家车数量的增长等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拥有私家车已成为平常现象。居民休闲活动选择私家车出行时,道路交通是否畅通往往也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阻碍因素。同时还要看到,私家车出行对停车场的设置也较为敏感,休闲体育设施的“适停性”也是影响空间吸引力的一个因素。这些因素构成的交通环境是休闲体育空间整合的重要方向。

例如,杨浦区殷行地区与共青森林公园之间长期以来隔着一条全封闭的铁路线和一条小河浜,殷行地区居民去共青森林公园锻炼身体,必须绕道北边的殷行路或者南边的民星路,时间至少要半个小时,尤其对喜欢利用公园设施的一些老人和儿童形成了天然的阻碍。直至2012年杨浦区政府投入1 200万元在市光路段兴建了过街天桥,解决了交通问题,使森林公园更好地得到了周边居民的利用。

3 结语

在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时,首先需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把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生活空间与未来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其次要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规划从城市空间的点、线、面结构到城市各区、县、乡行政区划结构的体育设施环境;再次要满足从面向特殊阶层需求到面向广大公众的普遍体育需求,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营造出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多目标格局的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空间供给体系。本文总结城市空间优化的理论依据,提出整合优化模式,从微观层面上为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优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方案,为城市空间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1]刘捷.城市形态的整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2]平萍,陈慧.上海试点30分钟体育生活圈[N].北京:中国体育报,2013-8-7(005).

[3]蔡玉军,邵斌,魏磊.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现状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体育科学,2012,32(07):9-17.

[4]楼嘉军,徐爱萍.试论休闲时代发展阶段及特点[J].旅游科学,2009,23(01):61-66.

[5]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29-31.

[6]牛凤瑞.城市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马志和,马志强,戴健.“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04):445-447.

[8]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施彦卿.上海市中心城区RBD的空间结构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5,21(08):52-54.

[11]赵丹.关于美国体育公园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12]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

(责任编辑:杨圣韬)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and Optim ization of Leisure Sport Space in Shanghai

JIN Yinri
(Schoolof Recreational Sport&Art 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200438,China)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dopting the cases of GIS spatial analysi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question of optimizing urban leisure sport space.The articleproposes some integrated model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ideal oneforthe supply of urban recreational sport space.It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erfecting urban space and suggests themodel of integration and optim ization.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model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centers,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RBD,the integr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raffic environment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nes in the current integration of the existing urban leisure sport resources in Shanghai.

city;leisuresport;space;integration;optimization;model;Shanghai

G80-05

A

1006-1207(2015)05-0029-05

2015-5-30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4BTY028);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课题资助项目(12YS095)

金银日,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休闲体育与城市体育空间。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上海 200438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空间体育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比亚迪集团扶贫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