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展体育课程专项化的可行性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2015-05-17 04:39俞彪
体育科研 2015年5期
关键词:静安区专项青少年

俞彪

中小学开展体育课程专项化的可行性和发展路径研究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俞彪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调查开展体育专项化课程的学校校长、教研组长、老师等对当前课程的满意程度;总结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提出发展方向与建议。

上海;中小学体育专项化;现状;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颁布以来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强化学校体育课及青少年课外锻炼的要求已不再仅限于简单地保障学生体育课锻炼时间,而是进一步着眼于体育课程的实效性,把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为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的通知》(沪委发〔2011〕15号)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沪委发〔2012〕3号)精神,2012年底,上海市静安区结合区内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开始尝试青少年体教结合新模式,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探索中小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

随着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的实施,上海市静安区以服务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为目标,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了以体育项目为引领,整体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同时,在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不断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如何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层次强化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进一步帮助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掌握体育技能,促进全面发展。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以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同时提出发展方向与建议。

2 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必要性

2.1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把握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已然成为制约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关键短板。这一背景下,要充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三位一体”的功能和作用。体育课程的专项化,使学生获得更加充裕的体育锻炼时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体育课程的专项化,能更好地将学生吸引到体育课程中,更好地唤醒学生体育参与的主体意识,开发其个性潜能,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其健康成长,体育专项化课程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和有效载体。

2.2 尊重青少年个性需求,提升体育课程效益

现行学校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弊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常常需要学习较多自己并不喜欢的教学内容,而对喜欢的内容却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获得深入提高的机会。这使得学生课外锻炼的内在动力不足,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学生喜爱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被动参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消极应付导致在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2011年对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92%的被调查者喜欢体育运动,而85.6%的被调查者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学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喜欢。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但因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学校所能提供的体育课程内容仍比较单一,与学生体育兴趣和需求不相匹配,存在课程内容供需矛盾。体育课程的专项化教学在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同时满足他们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求,可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和体育课参与率,提升体育课程效益,有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2.3 传授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学科育人等方面的功能也逐渐变得难以全面有效发挥。过去,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体育基础的重复式教学,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运动技能缺乏相应的指导和训练,无法不断地学习、巩固、提高,最终难以掌握好一项体育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今后发展的延续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兴趣和运动水平的体育专项,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在体育专项上持续地不断地学习、巩固和提高,从而真正掌握1到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运动技能,有效打破“样样都要学,样样学不好”的尴尬局面,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4 普及青少年体育项目,拓宽“选苗、育苗”空间

上海市静安区域人口基数相对较小,青少年参加体育业余训练的意愿不足,体育后备人才流失率高,选才和输送的空间狭窄,竞技体育发展遭遇瓶颈。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娃娃抓起,从项目基础入手,从青少年兴趣入手。这就要深入开展体教结合工作,夯实学校体育基础。学校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能让更多青少年以丰富学校生活的初衷参与运动项目的学习,培养他们的体育爱好,扩大重点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面,这样有利于发现和选拔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从基础上扩展了竞技体育“选苗、育苗”工作的空间。

3 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顶层设计

2012年12月上海市教委于印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2〕79号),其指导思想是在高中打破年级和班级概念,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次的体育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导向,帮助学生真正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建立义务教育体育“多项化”,高中体育教学“专项化”,大学体育“专业化”的学校体育新模式。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从2012年下半学期开始试点,区体育局和区教育局积极展开合作,以服务学生需求为目标,以购买专项课程服务为平台,探索学校体育课程专项化道路。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构建了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社会深度参与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使学校体育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3.1 组织及资金保障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实施主要由区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推进。小组由分管区长牵头,教育、体育、财政、人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执行领导小组的决定,并授权处理日常事务、履行管理职责。小组建立了教育、体育及各学校、体校参加的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问题,进行任务分解,形成了工作合力。在经费保障方面,静安区财政设立了500万元每年的专项经费用于体教结合工作开展,该费用由体教结合领导小组制定经费管理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审核经费使用情况。体教结合资金中已列出专门经费,上不设限,以保障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和保障。

3.2 需求与供给

为实现课程服务供给的效益最优化,教育局与体育局对整个配送服务进行流程设计,从需求调研到课程选择,从服务购买到课堂监督,从多方评价到课程考核,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为充分满足各学校体育课程专项化的需求,静安区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课程配送给学校;每学期体育局、教育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调研,向全区中小学下发问卷,了解各学校对专项课程的需求;在信息汇总及社会体育供给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拟定一学期可开展的体育专项课程菜单,再下发到学校,由学校挑选可实施课程;最后根据学校上报的需求,拟定课程配送清单,按需配送。为了保证体育专项课程的教学质量,上海市静安区体育局与教育局对课程采取分散招标的形式推进,先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有资质及有教练资源的社会组织,再通过购买课程服务,来满足各中小学多样化的课程需求;由区体教结合办公室与学校、社会组织签订三方协议,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责任、课时要求、课程目标、进度安排、质量把控、课程保障及监督评价等事项进行具体明确,界定各方在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的职责要求;最后区体教结合办公室根据社会组织实际上课次数、课程计划实施情况,评价课程效果,于学期结束后按照财务流程支付购买费用。

3.3 监督与考核

为规范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的开展,保障体育专项课程质量。上海市静安区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监控及绩效考核。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及各项目专家不定期对学校开展的专项课程进行督导、督查,并选择部分项目进行公开课教学观摩。另一方面,对课程实施结果进行结果测评。通过评估测评,确保了体育专项化教学有序开展,同时也培育提升了社会体育组织活力。

4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开展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从2012年底开始在区域内9所学校中试点,目前已经成功组织开展课程3个学期,课程开展学校已实现区内全覆盖,课程开展项目扩展至16个,开展课时超过2 500 h,累积参与人次达67 000多名。

4.1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课程开展情况

2012年,静安区体育局在广泛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需求和意愿,在上外静小、一中心、静教附校、三中心小学、爱国学校、时代中学、培明中学、民立中学、七一中学9所学校率先试点体育专项化教学。将击剑、五子棋、乒乓球3个项目引入校园专项体育课程,共吸引了378名中小学生参与。试点结束后,2012年底,静安区体育局对试点学校项目课程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对项目开展初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并再次走访、调研全区中小学校,听取学校对体育项目普及的意见。2013年初,根据项目试点开展学校的走访与调研结果,区体育局根据区域各学校项目课程需求情况,进一步拓展课程的覆盖面。在已开展击剑、乒乓球和五子棋3个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武术、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举重、跆拳道共11个项目。2013年9月,根据学校的需求,新增健身操项目,开展项目拓展至16个,开展课时数近1 400 h,惠及静安区中、小学生近40 000人次,比2013年上半学期课程参与人次增长近50%。目前,静安区中小体育专项课程开展情况见表1。

表1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开展体育专项课程项目情况TableⅠ Status Quo of Implementing Special PE Curriculum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and M iddle Schools in Shanghai Jing’an District

4.2 监督与规范

经过近两年的组织实施,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逐步规范化、常态化。为了进一步规范工作开展,加强对体育专项课程授课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体育专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静安区体教结合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专项化教学工作年度评估。区体教结合办公室到各课程开展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听取学校校长、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及体育专项课程开课教师对课程开展的意见与建议。并向课程开设学校及课程承教方发放满意度调研问卷,从教学状态、治学态度、理论知识、技能水平、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教学安排及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等方面评估课程的质量。从学校配合、教学安排的角度评估学校课程开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评估,检查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的实施情况,对于教学不合要求的课程承教方进行调整,重新进行项目布局,以有效提升体育专项课程质量,推进体育专项课程建设。目前,中小学体育专项化教学工作的承教方情况见表2

表2 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课程承教方情况TableⅡ Information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Special PE Curriculum i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Jing’an District

4.3 阶段评估

从问卷调研的情况(见图1、表3)可以看到,目前开展体育专项化课程学校的校长对本校各项目开展情况基本满意,非常满意率达61.54%,满意率达38.46%,没有出现一般或不满意的情况。各校体育教研组长对体育专项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内容基本满意,非常满意率都在70%以上。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4.76%的学校认为一般,这可能与体育专项教学与一般性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有关。71.43%的老师认为通过体育专项课程,学生基本掌握了运动技能。

图1 中小学校长对体育专项课程满意度调查统计Figure1 Survey Result of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Elementary and M iddle School Headmasters toward the Special PE Curriculum

表3 各学校教研组长体育专项课程满意度调查统计情况TableⅢ Survey Result of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the Heads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 Groups of the Different Schools tow ard the Special PE Curriculum

5 实践探索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5.1 需求与供给矛盾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体育课的需求不断呈现多样化趋势,而体育专项课程总体供给水平不足,供给结构失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目前,静安区可供学校选择的专项课项目局限在16项,其中5项为棋类。在体育课程专项化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为了最小程度地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每个学校只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两个棋类项目,两个其他项目。但是从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对专项课程开展的需求强烈,体育专项课程的供给在数量、布局和质量上都与学校的理想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时,随着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的深入开展,区域青少年的需求也从基础体育知识的学习向专项技能学习的趋势演进,而现有的普及性的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技能的学习需求,专项课程的分层化教学需求增多。

5.2 体育教师的作用

目前,上海市静安区学校体育专项课的课程时间安排没有严格规定,基本遵循学校需求,一部分安排在体育课程内,一部分是学校体锻课程,一部分是学校的社团课内容。而安排在常规体育课程中的专项课程在开展过程中反应出了一些问题。专项教学没有现成的大纲和教材,需要教师团队在实践过程中的摸索与创新,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在专项体育课上不仅体现体育的育人功能,又要突出专项化的教学特色,最终形成符合学生实情的、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学实施体系,这对教师是艰巨的挑战。体育专项课程的教师具有专项技能,但在体育课程的节奏、秩序把握上还有所欠缺。而原有的体育教师熟悉学生,擅长课堂管理与学生控制。如果由专项课程教师与体育教师配合教学,可以有力提高学校体育课程效益。但体育课程由1名教师转为2名教师上课,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成本。由于区域学校绩效改革,部分学校因为体育专项课程的开展,影响原有学校体育教师收入,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5.3 实施主体的统筹问题

体育课程专项化是体育专项知识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与相关场地资源的参与配合并统筹协调。目前,体育专项课程的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各个部门的职能分工与参与程度尚不明晰。同时,区域体育资源主要存在于教育、体育、社区及社会组织中,而这些部门各具资源优势,如何整合好各方体育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体育专项课程的开展,还需要更多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

5.4 安全风险的问题

安全问题是影响学校体育专项课程开展积极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体育课程的专项化,必然对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强度、技巧产生一定要求,相比常规体育课程的风险性更大,可能带来运动损伤,这也将会给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这些顾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体育专项课程的项目选择与开展程度。

6 发展方向与建议

6.1 从面的拓宽向质的提升迈进

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专项化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学校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未来的体育专项课程建设、推广方向将由拓宽课程参与面,转向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规范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特色建设。首先,根据学校的需要、校内及学校周边场地资源状况、学校体育专项师资等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优化体育专项课程项目布局。其次,加强课程评估,规范工作开展。在现有的课程评估基础上,借助专家等第三方力量,共同拟定细化本区体育专项课程开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尽快制定专项课程等级标准,建立专项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并加强对专项课程教学的综合评估和督导,建立区域评估标准,形成评估考核制度,为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提供政策保障。第三,结合各学校本身实际、项目的特点,不断探索学校特色体育发展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已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部分学校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体育部门还应该与其他相关部门一起,联手专家团,对体育专项课程开展较成功的学校进行认真研究、总结分析,加大对该学校在体育专项课程开展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提升、放大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的成效,提炼、固化其成熟模式,做大做强,树立特色体育专项课程标杆,引领区域学校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工作的推进。

6.2 学校需求向学生需求转换

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表现都是在需求的基础上发生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要。目前,在体育专项课程需求的信息获取与统计方面,主要还是根据学校课程开展的需求开设体育专项课。而学校课程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场地、设施及安全等因素,并未完全按照学生的意见,课程的选择并不能完全直接地反应出学生的需求。未来体育专项课程的实施应逐步从学校需求向学生需求转换,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程项目选择上经历“选择—体验—再选择”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大部分学生产生“我要运动”的愿望,真正愿意参与体育课的学习。

6.3 短期探索向长效机制并轨

目前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处在短期探索阶段,并未形成规范、有效的长效机制。因此必须在积极推动体育课程专项化的同时,研究探索建立符合体育专项课程开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工作机制。首先,根据学校体育课程专项化教学工作的宗旨、任务,以及目前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体育课程专项化工作进行总体考虑和规划。其次,应当建立操作性强、有约束力的体育课程专项化管理机制。比如,专项课程评估机制、系统的项目教学目标体系,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及各方利益保障机制等,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专项课程进校园工作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再次,在总结目前经验,满足当下需求的同时,还要更加着眼于长远考虑,借鉴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经验,把体育课程专项化工作引上新的台阶。

[1]张薇.在素质教育中加强高校德育体系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1999(2):51-52,57.

[2]郝平.切实强化学校体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12-16.

[3]沈祖芸.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让学生自选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3-12-21.

[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2014(21): 68-69.

[5]张象.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学习需求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杨圣韬)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Implementing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Elementary and M iddle Schools:Take Jiang An District as an Exam ple

YU Biao
(Sports Bureau of Jiang An District of Shanghai,Shanghai200040,China)

By the ways of questionnaire and literature study and taking the special PE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and m iddle schools in Shanghai Jing'an District as the subje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special PE teaching and the status quo of carrying out the special PE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and m iddle schools of Jing'an District.The author surveyed the headmasters,heads of teaching research groups and teachers of the schools implementing special PE teaching in order to learn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toward the current curriculum.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special PE teaching are summarized and theway of development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hanghai;special P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status quo;problem

G80-05

A

1006-1207(2015)05-0034-05

2015-7-30

2014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课题(TYSKYJ2014060)

俞彪,静安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中央党校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上海市静安区体育局,上海 200040。

猜你喜欢
静安区专项青少年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上海市静安区启慧学校:少先队教研常态化
上海市节能协会与静安区发改委联合举办节能宣讲进社区活动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
静安区实现中心城区首个“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网络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