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5-17 01:36董洁李梦茹李志男扆铁梅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市

董洁,李梦茹,李志男,扆铁梅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8)

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后,各国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所占生产总值比重日益增大,已经成为三大产业中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增加值占比最大的产业。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产业。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互助和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生产制造投入的增长速度,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优势日渐明显。

我国服务业也呈现良好势头。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4万亿元,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6%,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企业数量达到129.06万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78.1%。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6个季度超过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速。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将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吸纳大学生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 (producer services),最早由Machlup于1962年率先较为明确地探讨了生产服务的概念,他认为生产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1]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 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指出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2]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分类时,进一步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3]

我国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定义进行了更深入的诠释。2006年,程大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可以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服务。[4]2007年,高传胜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外延界定,认为其包含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租赁与商业服务等。[5]目前,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将生产性服务定义为作为中间性投入提供给其他企业的促进生产活动的服务。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与内涵

通过上述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定义的探讨,可以看出,虽然各自所持视角不同,但是都陈述了相近的内涵。都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产品或服务生产组织提供的一种中间投入服务,是向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总称。

生产性服务业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催化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要求。根据产业链利润的变化曲线,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利润必然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必将贯穿于企业生产的诸多环节,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呈现形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必将加速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第二三产业快速融合的关键性环节。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分类

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分类界定

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发展养老、医疗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政务;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拓展和规范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发展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6]

2013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7]国务院印发服务业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才服务和品牌培育等11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8]

2、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分类界定

2009年,北京市为落实 “十一五”规划目标,分类标准涉及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02)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6个行业门类、22个行业大类,共包括148个行业小类,根据业务活动特点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五大类别。[9]

2012年2月,北京市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五大行业类别,涉及部分新兴服务领域。[10]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时代特征

1.城市化的空间分布

目前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城市经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首先,其生产要素以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人才为主,这些主要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具备的良好制度环境为生产性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是密不可分的。服务业依赖于现代城市的市场容积。城市的人口密度也是决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现代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根据地。

2.产业结构逐步转型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和量的转变,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模式。目前形成了 “后工业化社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制造业的服务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形成了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转型。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由原来的注重生产,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整的生产周期,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服务环节。[11]

3.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

我国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已经身份明显,集群化企业可以享用共同的设备,减少了额外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了物质和信息的流通费用。集群化发展由于获取市场信息准备及时,可以使企业快速有效的展开合作与竞争,降低了交易成本。[12,13]

4.生态化的服务业态

与第二产业相比较,服务业具有低污染、低消耗等特点。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服务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逐渐关注,政府不断出台绿色规制措施,消费者也更加强调健康绿色消费。在此大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也逐渐转向生态化服务业,把服务过程的清洁化和生态化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全国选择了37个区域组织开展了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37个试点区域中,有29个试点区域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试点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中,试点城市广州,其服务业比连续3年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仅次于北京。2013年前三季度,广州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119亿元,增长14.1%,远高于去年8.5%的同期水平,增速创近10年来同期新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1.8%。[14]

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从2013年8月份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27个部门就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于2014年8月6日印发 《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称为 《指导意见》),强调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 “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我国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指导意见》明确,将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才服务和品牌培育等11个领域作为重点,并提出了发展的主要任务。

图1是中国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个领域所占份额,可以看出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所占份额较大,两个领域份额达到一半以上 (图1)。[15]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推动其加快发展,需要确定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领域。通过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百舸争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局面。[16]

图1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份额占比

(一)鼓励社会资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营销渠道,鼓励设立境外投资贸易服务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服务。

近两年来,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物流成本较高成为制约要素。根据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特点,《指导意见》要求尽快完善税收制度,其中就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物流行业如何降低一些税费负担的任务和要求。

此外,生产性服务业属于轻资产,可以抵押的实物资产少,这就使得围绕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创新非常重要。要求强化金融创新,包括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信用保险保单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需要金融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双方共同沟通、共同探索和创新。

(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正当其时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超越工业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国务院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11个方向中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等将率先得到快速发展,而研发设计、商务咨询、品牌建设等属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发展将略微滞后。主要是由于我们目前正在演绎第三次产业变迁,即重工业向服务业的过度;中低端制造业扩张模式难以为继,要素价格的重塑、出口的疲弱以及中低端市场份额触及顶点,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必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研发、设计、创新及品牌等增加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只有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服务业起步较早,但迟迟难以推进,核心的原因在于工业基础较弱,中国工业占比达到40%以上,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

三、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北京市已经开始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势,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结构较为均衡,发展态势良好。[17]2013年,北京市三产业比例结构由2012年的0.8∶22.7∶ 76.5变为0.8∶22.3∶76.9。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了地区生产总值的76.9% (表1)。

表1 2013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表示,未来北京市将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4年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巩固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北京市将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巩固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一)成果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北京市2013年科技成果区域集聚效应显著。2013年,成果主要集中在海淀区、丰台区和朝阳区。三区县成果占全市成果总额的80.8%(图2)。成果转化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聚集效应显著,各区县优势产业凸显。海淀、朝阳、西城和石景山区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领域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现代交通领域、电子信息、环境保护、核应用和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形成了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图3)。

图2 北京市输出技术成果区县分布 (亿元)

图3 北京市输出技术成果领域分布

(二)积极推动首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积极推动首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促进北京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创新科技资源统筹机制,实现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的转变”工作思路指引下,2013年在京落地技术成果达581.7亿元,占北京吸纳全国科技成果成交额的49.1%。同时,央地资源进一步融合,促成了一批中央单位科技成果在京转化,有力支撑了首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落地成果主要集中在海淀区、西城区、丰台区、朝阳区和东城区,五城区占落地技术合同成交额的87.2% (图4);领域集中在首都着力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电子信息、现代交通和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领域,也形成了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三)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展开蓝图

北京市现在已成为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与跨国技术转移的重要枢纽,国际技术转移将与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相互渗透,进而逐步扩展成为以技术商品为中心的复合型国际科技与经济技术合作,对优化产业机构、加快企业技术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和支撑作用。

图4 北京市落地成果区县分布 (亿元)

2012年3月正式亮相北京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疑将成为其中重要的载体。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将分期布局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区、国家高新区区域合作中心区等六大功能性区域,实施载体建设、改革推进、服务提升三大建设任务。力争到2020年,将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成技术转移体制改革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田,成为我国技术成果集成转化和区域创新合作核心区。[18]

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推动的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把握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发挥北京创新资源集中、中关村先行先试、中关村西区技术转移活跃三大优势,促进技术、人才、资金、服务四类要素流动和融合。[19]

(四)IT研发志在 “全产业链”发展

信息技术 (IT)研发服务一直是北京服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北京信息技术外包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实现规模25.2亿美元,成为北京研发服务比较活跃的领域。本届京交会共有IT研发服务参展单位14家,交易额达10亿元。

北京市一向注重发挥科技在推动IT研发服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科技成果研发、应用及产业化方面,通过搭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全产业链”的发展。

在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北京市科委推动建立北京科技成果产业化情报系统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立方”是北京市科委从2009年开始重点建设的创新服务平台之一,目前已涵盖了来自权威部门的上亿条科技数据,包括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登记认定的科技成果和中外专利,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中外标准、法律法规等科技文献,以及规模企业、对外贸易等国家统计数据,是国内数据资源汇聚程度最高的平台之一。目前,“科技立方”提供选成果、查文献、找热点、比能力等服务,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的相关机构提供信息,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实现了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四、结语

随着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加快,以及北京市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高端、高校、高辐射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20]

北京究竟应该重点发展哪些生产性服务业,必须要从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出发,立足充分挖掘首都特有的人力技术资本密集、核心服务机构高度密集的独特优势,抓住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外部市场机遇,从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出发,围绕北京城市发展定位,充分借鉴国际性大都市功能多元化及其空间演变规律,加快构筑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21,22]

北京市今后除了在政策、环境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出努力外,还应该加快原有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新业态,重点打造特色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积极承接国际生产性服务推动本土服务业发展,学习和借鉴国际服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提升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以此增强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中的长久竞争力。

[1]许惠娟.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空间问题研究 [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10.

[2]孙青芬.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 [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3]胡明丽.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问题研究——基于中美生产性服务贸易比较的分析 [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4]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 [J].财贸经济,2006(10):45-22.

[5]高传胜,李善同.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J].现代经济探讨,2007 (8):68-72.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EB/OL]. (2006-8-24)[2014-12-6].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2732.html.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EB/OL]. (2012-12-12)[2014-1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12/12/content_3943.htm.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 [EB/OL]. (2014-8-06)[2014-12-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06/content_8955.htm.

[9]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 [EB/OL].(2009-1-24)[2014-12-6].http://www.bjstats.gov.cn/zwgk/zywj/200902/t20090203_135854.htm.

[10]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北京市 “十二五”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 [EB/OL].(2012-2-15)[2014-12-6].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sewgh/t1217610.htm.

[11]马春,宋鸿.国外研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69-71.

[12]孔德洋,陈守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角色与路径选择 [J].经济论坛,2008(5):52-56.

[13]陈玲.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 [J].企业发展,2007(10):62-63.

[14]徐淑琴,徐鹏.现代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研发服务业 [J].广东科技,2009(23):17-18

[15]北京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3北京市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20-30.

[16]杜旭虹,曾铮.我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中国科技产业,2008(5):78-81.

[17]曹磊.北京研发服务业集群式发展模式研究 [D].吉林:吉林大学,2010.

[18]马林.研发产业初论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12.

[19]傅正华,张耘.中关村技术转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59-64.

[20]田继忠,沈玉芳.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及作用研究 [J].经济论坛,2008(4):23-26.

[21]马兵.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策建议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8-29.

[22]汪馥郁,李敬德,文晓灵.产业集群呼唤学科集群——谈产学研协同创新 [J].中国科技产业,2010(6):62-65.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