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素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新常态

2015-05-21 21:54康卫东
中小学校长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理念课程

康卫东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深圳市教育局在国内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等“八大素养”提升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描绘了打造教育的“深圳质量”,创建“深圳品牌”的宏伟蓝图。作为校长应该充分利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有利条件,以高智慧、负责任、敢担当的姿态,大胆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使“八大素养”成为学校教育新常态。

[关键词]八大素养;理念;课程;学习方式;阳光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49(2015)04-0009-03

“中国虎妈”蔡关儿通过严厉的训练管教孩子,大女儿17岁考上了哈佛大学,小女儿12岁就成为耶鲁大学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上海的“猫爸”常智韬以宽松、民主的教育,同样培养出“哈佛女儿”。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竟然能够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哪种教育更科学、更有效?似乎不好区分。首都师范大学的石鸥教授用生动的实例、翔实的数据告诉我们:“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何为“适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014年8月,深圳市教育局在国内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个方面的培养框架,将“八大素养”的提升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宝安区又出台了更加细致的工作方案。确立了“以学校为培养主阵地,整合家庭和社会力量,系统规划、兼顾特色”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构建八大操作体系、培育新型育人队伍、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参加综合素养“阳光评价”、开展专项研究等具体措施,进一步将《指导意见》具体细化,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深圳提出的“八大素养”体现了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表达越来越直观,教育离学生也越来越近了。但是众所周知,成功总是等于10%的战略加上90%的执行,如果没有学校层面的贯彻落实,“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仍将是一句时髦的空话,成为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酸葡萄”。我们应该以高智慧、负责任、敢担当的姿态,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创新突破,使“八大素养”成为学校教育新常态。

一、深入解读“八大素养”,形成思维方式新常态

当前社会,应试教育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题海战术、猜题押题、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屡禁不绝。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学生的需求受到忽视,个性受到压抑,想象力遭到扼杀,不仅产生厌学情绪,而且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应试教育的危害显而易见,然而,仍有不少教师和家长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一些敢于尝试教育改革的人士由于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反而在探索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屡遭挫折。2015年,深圳率先推出教育的“深圳标准”,继续提升教育“深圳质量”,努力树立教育“深圳品牌”的战略目标,并将“八大素养”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再次举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旗。如果不能形成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识,教改是否会再次“打回原形”?

因此,全面深刻地解读《指导意见》极为重要,要充分地利用媒体宣传、师资培训、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机会,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八大素养”是孩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同人体所必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种营养物质一样,如果不从小加以培养,势必造成“营养不良”,影响今后的成长。品德素养中,首次提出“传承深圳精神”,强调了培育主人翁家园意识的重要性,国际素养和信息素养则明显地带有“深圳特色”,体现了教育走向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趋势。毫无疑问,“八大素养”是适合深圳学生的教育。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八大素养”又并非综合素养的全部内容,有些“微量元素”,比如:博大的心胸、优雅的气质、顽强的毅力意志、公民法治意识等,也不可偏废。因此,“八大素养”并非“金科玉律”,需要我们在操作中抓住重点、夯实基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或增或减,或缓或急。进一步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配方”。同时,“八大素养”的提升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期推进。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也不能要求一门功课或者一节课做到面面俱到,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必将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二、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打造校本课程新常态

落实“八大素养”,学校责无旁贷。学校的办学方针、工作规划以及部门、科组的工作计划,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都应该贯彻“八大素养”的理念,绝对不能“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尤其要在课程的开发拓展上下功夫。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提升“八大素养”的重要抓手。《指导意见》提出,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段要开发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模块化的拓展课程与特色课程。其中,小学重点开发习惯养成、兴趣培养、学会学习、快乐阅读、生活技能等活动课程:初中重点开发青春期教育、社会公德、特长培养、自主生活等综合性课程;高中重点开发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创新实践等各类学科课程。“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尤为重要,因此,学校要不断提升课程领导力,分类分步骤开发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互整合和补充的课程模式,为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课程保障,形成课程设置新常态。

上学期,宝安区教育局连续举办三场“推进‘八大素养现场展示会”,宝安实验学校、坪洲小学、福永凤凰学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自己课程改革的成果,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我们西乡小学也将结合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着手开发属于自己的系列校本课程:一是校史课程——“我是书室讲解员”:二是民俗课程——“东方醒狮舞起来”:三是艺术课程——“琴棋书画我能行”,形成校本课程“大超市”,使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也有自由展示的舞台。

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课程的实施必须抓住根本,着眼未来,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义务教育阶段的校本课程仍然要围绕学生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和学习素养这三个家长社会最为关心的领域下功夫,在德、体、智三方面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任何课程的实施不仅要关注价值取向,还应该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不仅要关注体能达标,还应该关注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午睡习惯、书写姿势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该关注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不仅要关注课堂学习,还应该关注作业减负、校外阅读和亲子活动的指导等。如果基本素养得不到提升,即使校本课程再丰富多彩,校园活动再吸引眼球,也不能赢得家长社会的信赖和支持。

三、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索学习方式新常态

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阵地,学习方式决定学习效率的高低。当前。我们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公开课上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操作体验的学习模式、调查研究的学习模式,到了常态教学中就悄悄地不见了踪影,代之以简单说教和题海战术,使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大量的学生不爱学习、不会预习、不屑动手、不能反思、不善表达,长期养成的被动接受、思维惰性成为制约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站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高度,适应新常态,探索新途径,注重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发掘兴趣点,提高参与度,积极探索“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模式。鼓励和倡导在自主独立思维的基础上开展探究、合作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体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课堂是转变学习方式的试验田,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摇篮。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大自主参与面,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自由选择,走进真实的生活,走向广阔的社会,在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国际、创新、信息和生活素养。不能把第二课堂当成特长生的专利,更不能办成少数尖子生的专业提高班。要将“扬长”与“补短”相结合。使参与成为一种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四、完善阳光评价机制,构建多元评价新常态

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指挥棒”,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成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评价早已显现弊端,由于期末时间紧、工作重,往往仓促应付、流于形式,评语难免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而且,由于从开学到期末,近5个月才评价一次,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等到家长开始重视和配合的时候,早已水过三丘。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育人业绩观,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积极参与评价体系的制定和操作,采取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及时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让评价发挥应有的功效。

目前,深圳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构建区域、学校、学生三级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体系,已经完成方案制订、问卷平台开发、基础信息库建立等相关工作,随后将选取深圳部分中小学校相关学段的学生、教师、校长作为对象,采用网络开展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和校长问卷的方式进行测试。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测试工具和指标体系,并逐步对全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全面测评。

仅有这样的量化测评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辅以阶段性的质性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自主评价体系中来,鼓励学生以文字、图片等方式诚信地记录个人成长档案,鼓励教师养成日常评价的习惯,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测评、交流和监督借鉴,从而使评价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改进和教师自我反思、专业成长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电子成长记录册,实行动态管理、过程管理,并通过适时调控,使评价过程科学化、高效化。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理念课程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用心处事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