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院的“肖哥”

2015-05-24 16:15肖春雷,吕青,戴盈华
种子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南繁农艺师槟榔

南繁院的“肖哥”

在三亚这片繁茂的土地上,有个杰出的青年,勤劳、朴实且敦厚的性格使他长期坚持在基层一线,与农民兄弟保持最亲密的情谊,给予农民生产最及时的技术援助,就这样每天穿梭在梦想的田地间,他与喧嚣繁华的世界几乎隔绝了。

肖春雷,男,汉族,198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农艺师,主要从事热带地区植保新技术、新药剂的引进筛选,热带设施绿色植保防控技术研究,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建设和维护以及蔬菜栽培、嫁接苗的研究工作。

初来乍到,却似旧时相识

2007年,南繁院来到海南大学招聘,我当时就认准了它。据我了解,南繁院在2005年刚刚起步,我相信在年轻的单位更能提升和展现自己,于是毅然加入。

起初,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三亚市南繁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南繁院”),由此便开始了我的南繁之旅。时任院长李劲松规定,每个实习生都要下基地实习3个月。现在算来,我在基地已经坚持了8年。

因为夙愿,把梦想种进了南繁庄园

记得我是11月来南繁院的,当时这里还很荒凉,加上因为是冬天,北风吹过,树叶飘飘荡荡,说实话,当时还真有点害怕。现在,南繁院已建成办公楼、实验楼、员工宿舍、食堂等。点滴变化,我都是见证者。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的南繁生活却充满乐趣。因大部分实习生是男生,李劲松院长便经常组织我们和海润珍珠等女生多的单位搞联谊会,让我们的业余时间不再单调。

三十功名如尘土,“俏靓小伙变大叔”

2008年,我正式成为南繁院的一员,当时被下派到三亚市农业科技110槟榔村服务点蹲点,在基层一线工作,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为农户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在槟榔村里,村民一直对我的身份有怀疑,认为我是一个农药推销员,因为像我一样到村里蹲点的科技员还很少见。有一次在田里,我正在给一位村民查看病虫,村民直接说:“你是不是农药推销员?”我急忙解释:“我是南繁院派来给你们治理病虫害的。”当时场面十分尬尴。

因为是刚刚毕业,我发现自己学的知识有些方面脱离实际,农民对我这位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也不认同,所以很少有人找我解决病虫害问题。一次机缘巧合,打破了我和村民之间的隐形壁垒。当时槟榔村种植的豆角受到了根腐病为害,豆角死根、烂根现象非常严重,而且病害已经蔓延。一个村民带我到地里察看情况,我看了后给村民开了药方,也可能是救治及时,豆角被救活了。这件事传开后,很多村民都来找我医治病虫,我也因此赢得了槟榔村村民的认可。

因常年在田地奔波,我的皮肤被晒成古铜色,头上也长出丝丝白发,常常被村民当成“大叔”,其实我是80后啊!

步上正轨,积极投身南繁事业

现在的我是南繁院的一名农艺师,由我推广的青瓜新品种“津绿18号”深受农民喜爱。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也算是一点成绩吧。在单位,同事们都称我为“肖哥”。

对于推广新品种,我有自己的见解。有一次,我把“津绿18号”的种子免费送给农民种植,我认为农民自己种出来的东西,效果自己看到,这样的宣传才是最好的。2010年,我在农民大多不认可新品种的情况下,艰难地找到了3名80后农户种植,结果“津绿18号”让这3名80后农户挣了不少钱。2011—2014年,有更多农户加入到“津绿18号”的种植中来,并且都取得了成功。我在推广时主要针对年轻人,因为年轻人胆子大、接受能力强,把新培育出来的品种放到农户地中,这样的推广才是最好的。

(肖春雷口述,吕青、戴盈华整理)

猜你喜欢
南繁农艺师槟榔
南繁基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①
奉献南繁 讴歌南繁
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艺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管理利用好江苏南繁基地的再思考
探讨农艺师工作的创新路径
农作物雨后迎高温 病虫害防治需警惕——访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高级农艺师郝丽萍
浙江农艺师学院
5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6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