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毅:三点导读

2015-05-25 23:24郑毅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前院叔公水井

郑毅

美点赏析

林斤澜的小说善于从细处着眼,看见的尽是真实而熟悉的人性。《水井在前院》一文,通过抬水这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将平凡百姓生存的艰辛、母性的伟大,深刻而平静地展示了出来。

林斤澜曾说:“小说说小。”意即强调从小处着眼,展示强大而深刻的内涵。开头一句“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就把故事设定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原来“抬水”这一件小事,却是生活中的大事——因为做饭必须用水。看到大嫒抬水,母亲赶紧上前阻止,让大嫒进屋复习,自己则抬起了水桶。抬水的整个过程,又出现四处细节描写。其一,母亲因为体胖,又很少干活,所以抬水很吃力。叔公只好将大半的重量揽在自己身上。其二,母亲讲究面子,碰到熟人就自说自道:“好走好走……”“不重不重……”“一回生两回熟……”这样遮掩过去。第三,等到过门槛时,“肥肉紧绷更加紧绷,放大脚一横还没有落地,就往前踉跄,大木桶磕着门槛”。可见母亲的确很吃力。最后,母亲抬完水休息的空档,大嫒跑过来替母亲扇扇子,母亲又让大嫒去复习,两人起了“争执”。这四处细节共同构成抬水这一件事的主要环节。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母亲的形象,以及母爱的深沉和伟大。

小说的语言干净利落。“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一句话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甚至能将故事的主要人物影射出来。随后,马上就出现叔公和大嫒抬水的画面,并指出这是日常的工作。这中间绝不拖泥带水。至于人物的简单介绍,则紧跟其后。先说叔公,再说大嫒,再由大嫒引出母亲对大嫒未来出路的担忧。可以说,文章前两段就构成了小说故事的基础。母亲与大嫒的“矛盾”出现。然而,文章的重点是写母亲。所以,在母亲接过担子的时候,针对母亲的描写也就浓墨重彩地开始了。

小说语言的地域特征。“叔公”这个称呼是闽南话中的叫法,一般指父亲的叔父。叔公的参与让整个小说更具家庭气息,更突显小说追求一种朴实平静的境界,呈现世俗生活的丰富与深刻。

古人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语言的干净利落,朴实无华自然酿造出真实的情感。小说情感细腻,四处细节的展现,无一不让我们看出母爱的深沉。尤其是母亲抬水过门槛时,“肥肉紧绷更加紧绷,放大脚一横还没有落地,就往前踉跄,大木桶磕着门槛”更让人心酸。母亲说的“世道艰难”自然得到印证。“世道艰难”说的其实还是生活的艰辛。另外,母亲的那句“你还小,不知道当妈的……”道出了天下父母关爱、呵护儿女的无尚情怀。

难点指津

由于小说的地域特征明显,所以很容易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惑。

“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这种江南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下子就把人带到湿漉漉的水乡世界。地域上的隔膜,让读者难免产生一种生疏之感。“叔公”的出现,更是让人觉得小说人物在设置上的“突然”。其实,如果对温州人的生活有一些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这篇小说是极富人情味的。

难点之二,对于母亲的介绍,并不像传统文学对于母亲形象的描述——母亲的苍老、皱纹、白发等,将母亲类型化地描述成一个忍辱负重、劳苦功高、多灾多难、叫人怜悯的形象。为了避免简单化、类型化,作者甚至不惜说“母亲虽才五十,早已发福肥胖。半生操持不上不下的人家,用心多,用力少。粗重的抬抬挑挑,从小没有做过。一是用不着做,再是讲究面子避免做”。这样肥胖、爱面子、干活少的母亲,显然不是一般的母亲形象。作者这样写母亲,是为了还原生活中真实、平凡的母亲的形象,并且由此体察到,只要是为了儿女,母亲是会放下面子、尊严,不顾艰辛去做她能做的一切,更显得母亲形象的真实和母爱的深沉伟大。正如大嫒所说:“这就叫母亲!”

考点训练

1.抬水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四处细节描写,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母亲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眼睛如电光射过来扫过去,赶紧拾起笑容再挂到脸上,伸手去够桶把儿,像要提它过关。”这句话写出了母亲的怎样的心理活动?

3.试从几个方面概括母亲的形象。

附:参考答案

参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endprint

猜你喜欢
前院叔公水井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生活的“前院”与“后院”
“前院”与“后院”
“前院”与“后院”
水井的自述
凡水井处皆听单田芳
尊严
乌龟与水井
施瓦辛格的“前院”和“后院”